语文教学教什么

2022-10-21 00:08:1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语文教学教什么》,欢迎阅读!
语文教学,什么

语文教学教什么的思考

文章作者:程惠萍





课堂教学改革进行了十年之后,认真思考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当一节节语文课结束之后,学生头脑中应该留下的究竟是什么?是一篇篇课文?一个个生字?还是终生受益的学习方法,一生受益的良好习惯?毋庸置疑,后者应该是我们的追求,语文教学应该把留住。我们的是什么?叶圣陶先生早就明确指出: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方面必须连成一贯。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养成习惯。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而终极点在,到能够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从叶老的话语中我们不难找到答案——语文教学的就是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为了更好地完成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做到三个回归:即回归语文,回归学生,回归生活! 一、重新审视课堂,回归语文

认真审视今天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老师们一谈及语文教学都能很流畅地说出要重视字词句段篇训练,加强听说读写书的能力培养。但是一落实到具体语文教学课堂,就会发现:要么一节课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都训练;要么纯粹不训练,只进行人文熏陶。我们的老师在语文课上迷失了方向,越来越不知道该怎样进行语文教学。为了更好地夯实语文学习基础,我们必须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回归语文必须学会钻研文本,找到最具语文核心价值的训练点。

郑桂华老师在《语文有效教学:观念·策略·设计》一书中指出:一篇课文在存在许多教学价值点的情况下,教学设计不仅应该关注文本的核心价值,更要抓语文核心价值。重点挖掘课文隐含的语文学习价值,重点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重点完成语文课应该完成的教学目标,而适当弱化文本中可能隐含的其他教育价值,比如科学普及价值、社会生活认知价值、思想品德养成价值、生活能力指导价值等,一句话,尽量把语文上成真正的语文课。 《蝙蝠和雷达》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语文的角度来审视这篇课文可以挖掘的教学价值点很多,但什么是本篇课文的语文核心价值点呢? 这篇课文是小学阶段为数不多的说明文,说明文本身精练准确的表达方式最应该引导学生去体会,如何阅读知识性文本更值得我们思考。因此教学中在明白了蝙蝠与雷达这样的基本常识后,最应该设计的一个问题应该是:课文用简单明了的语言介绍了一种科学知识,哪些语言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样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再次回读全文,品味语言描写的妙处,留意文本中出现的关键词,更有助于学生发现文本中的重要讯息。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品味时要有意引导,发现即使…………”等关联词语有助于简洁的表达,透过反复、终于等词语看出科学研究的艰辛……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察觉这些词,阅读说明文对他们而言就不会很难,更有助于他们学习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说明文写作。这也就是本篇课文最应该挖掘的语文核心价值之一。

其次从课文所在的年段目标与单元目标来看,引导学生学会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是本册书的训练重点,而这篇课文精练准确的语言描写最适合帮助学生学抓住关键词句进行串联来概括主要内容,因此教学中也可以把这种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作为语文核心价值之一,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学习目标。 2.回归语文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现在的语文教学,大家更关注的是教学过程,关注课堂上师生的表现。但是我们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这些表象背后是什么样的理念支撑?他们明白自己的学习目标吗?我们来看看很多教师的教学设计,他们多数是把参考书中的目标照搬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中,很少有人会在目标上动脑筋,而这也造就了今天的语文课堂耗时低效!因此,要想真正上好一节语文课,最重要的任务是制定好适合学生发展的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我们来看一位台湾教师的教学目标:四年级《不可思议的金字塔》。 1.协助学生阅读文章或欣赏影片能用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2.引导学生能主动提问,分类问题。

3.协助学生能利用书籍资料解决金字塔相关问题。

4.引导学生探讨多元文化的意义并培养包容及尊重不同种族的思维。

从这位教师的目标确定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的教学目标是要教给学生生活中随处可印证,随地可感知,随时可运用的知识,是真正从人的发展角度去定位目标。

那么我们该如何去进行教学目标的确定呢?

首先,我们心里一定要有一个大目标”——即《语文课程标准》,牢记我们的教学是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其次。我们要把握每一个年段的课程目标,每一本书的教学目标。然后我们将大目标分解到每个单元,每篇课文,结合课文的具体情况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自己的教学目标。最后,我们要根据自己的教学水平再将课时目标到每一个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制定好小目标”——即每一个环节的教学目标。 当我们能够认真思考并制定这样的教学目标时,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有章可循,就不会开无轨电车,就会引导我们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之路上前行。


二、正确认识主体,回归学生

上世纪80年代我们曾提出: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就要有一桶水;90年代我们改变了提法: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长流长新的自来水;新课改期间我们提出:学生想要水,老师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去找水。从的变化过程,我们可以看到:我们教学的方式在发生着质的改变,由以前的以教师为中心变为现在的学生为中心。但是我们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吗?

曾听一位教师执教《葡萄沟》,可以说这是一位非常有教学灵性的老师,上班时间并不长,但是思路清晰,有很强的语文训练意识。在进行梯田一词的教学时,她没有让学生去思考而是直接呈现出自己精心准备好的梯田图片来帮助学生理解。从知识的角度来看,这样的教学无可非议——既节省时间又直观形象。但是认真思考,我们的语文教学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是仅仅知道梯田的意思吗?如果仅仅是这样,那语文教学的目标就太单一了,而且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教出来的学生势必只会接受知识而缺少思考!我们不妨换个角度去教学: 老师,梯田是什么呢?

当学生抛出问题时,教师不要急于回答更不要马上呈现图片来给学生标准的解释,反而应该催发学生的思考: 看看这两个字,也许你能从字面上看出来这个词语的意思? 学生观察,然后猜测:

梯田?是不是梯子一样的田地? 这块地应该像楼梯一样吧?

在他们的疑惑与猜测中,教师依旧不急于回答,而是把答案的解决权再交给学生: 有同学了解梯田吗?你愿意去帮助大家解开这个谜吗?

如果有个别同学能根据已知经验来验证同学的猜想,教师一定要好好鼓励,并且请他把得到知识的过程与大家分享。如果没有,教师就要适时呈现图片来验证学生的猜测:

中国的汉字最有灵性,有些时候当我们不懂某个词的意思时,不要急于去请教别人,要学会认真地观察思考,也许汉字本身就给我们提供了答案。就像大家猜测的一样,梯田是在山坡上开辟的农田,样子像楼梯,一级一级的,请你们看图——这就是梯田(呈现梯田图片)。 这样的教学流程看似比刚才那位教师要多花费一些时间,但是它究竟有哪些可取之处呢?

1.学生经历了思考的过程。像楼梯一样?这种猜测不是凭空捏造而是在借助汉字理解词语,这是学生应该而且必须掌握的一种理解词语的方法。这样的教学是在进行方法的引导。古希腊哲学家曾说过:大脑不是一个等待填充的容器,而是一支等待点燃的火把!因此,我们必须想方设法一次次去点燃火把”! 2.学生享受了成功的乐趣。当学生经历了自我猜测的过程,再看到图片时一定是一种惊喜,一种自己的成功被认可的惊喜。而那些能解决别人问题的同学更是尝到了当老师的快乐,他们会在今后的日子里继续主动读书获取更丰富的知识。

如果说教学进行到此,可以说教师已经完成了由教知识到教方法的一个初级转变。因为这样的教学学生经历的是一个思考的过程,而不是被填充的过程。 能否再往里挖掘一步呢?

仔细看书——“葡萄种在山坡的梯田上。联系句子又能想到些什么? 山坡的梯田看似简单的山坡告诉我们什么?

对!梯田是依据山势而开发出来的,它是农民长期的劳动成果,是智慧的结晶!这是人类征服大自然的结果!

如果我们再追问一句话,这个词语的人文价值也就应运而生了!学生从这个词语的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又多收获了一点——人类靠自己的智慧征服自然,不断用智慧创造着一个个奇迹!

这样看似简单的词语教学,实际上提示我们教学应该回归学生197712月叶圣陶在给《中学语文》的题词中说:我想,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一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岂不就不需要教了吗?而学生所以要学要写,就为要进入这样的境界。给指点,给讲说,却随时准备少指点,少讲说,最后做到不指点,不讲说。叶老的这种不教之教的教学理念阐明了教与学的辩证统一关系,为我们处理教与学这一对矛盾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教学中,教是手段,学是目的;教学的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教育的过程不是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启智的过程。当今世界,知识的迅速增长和知识更新周期的不断缩短,要求我们必须把接受性、积累性的学习转变为探索性、发展性的学习。未来的学生是否具备自我学习更新的能力,是否学会学习比掌握知识本身更重要。单纯传授知识那是以教师为中心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而精心地进行方法的渗透则真正体现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这样注意方法渗透的教学才能真正体现以生为本教育思想,因此,请让我们的语文学回归,回归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找,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紧密联系社会,回归生活

学习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而学习本身也是生活,而生活才是学习的起点与终点。语文的一切来自生活,语文学习的内容与生活密切相关,语文学习的形式更应该生活化,语文离开了生活就会失去魅力。作为一名教师,无论自己多么优秀,请永远不要把自己当成,认为自己无所不能,只要学生跟随自己学语文就会无所不能!我们应该清楚:担当语文教育这件大事的不仅是学校里的语文教师……就影响范围讲,语文教师的影响限于学校里,其他的影响普遍到整个社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65cf39382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de.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