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散文集读后感

2022-08-28 16:08:1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胡适散文集读后感》,欢迎阅读!
胡适,散文集,读后感

胡适散文集读后感

胡适是第一位提倡白话文、新诗的学者,致力于推翻二千多年的文言文。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胡适散文集读后感,供大家欣赏。 胡适散文集读后感()

大家对胡适此人一定比较熟悉,他18911217日生于安徽绩溪,卒于1962224日,是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其中,适与适之之名与字,乃取自当时盛行的达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典故。他是一位敢于挑战权威言论的文学家,他对孔子和儒家思想等各种言论有着自己独到的看法和理解,在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这位在中国近代史中标新立异人物的许多特别之处,不管是写作手法,还是事件人物选材上都与众不同,他用那朴实无华、简单真实的语言文字,真正诠释了平等、民主、自由的共和理念,他完成了中国第一部白话诗集,且提出写文章“不作无病之呻吟”、“须言之有物”等新主张,为新文学形式作出了初步设想,开出了一条新的道路。

书中我最喜欢的文章是《差不多先生传》,作者用极其新颖、幽默的语言,从侧面真实讽刺了当时中国的阴暗面,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叫差不多的人的故事,“差不多”认为“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他在学堂时认为山西同陕西;在钱铺认为千字差不多就是十字;就是在临死前依旧认为活人同死人差不多,不必太认真……这个故事着实令人吃惊,但这确实是当时的中国社会人们的思想,作者胡适只是用特别的语言真实有力的抨击讽刺了这些,他的言论当时遭到许多人的回击,但他却从未停止过对中国社会思想的改变,虽然这种改变只是微不足道,但其实大大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他着实是一位令人敬佩的作家。

对胡适和他的文章有了一定了解后,我对写作文的方法又有了新的理解,写文章时首先要注重的就是真实,一定要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的文章才有意义,接着还要做到新颖,这样才能让读者有阅


读兴趣,能够去看自己的文章,还要有自己的思想,不能总是去模仿别人,当文章真正做到这几点是,我们也一样会成为一个真正的、令人敬佩的作家。 胡适散文集读后感()

《胡适散文》。说到中国现代文学,就不能绕过一个人。这个人掀起了一场白话“”命,有趣的是,这场革命的起因竟然是在国外留学的时候产生的。胡适将中国的文字分为死的文字(书面的文言)与活的文字(口头的白话),而书面的活文字必须替代死文字,这样才可以使得文化普及,古代的白话小说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于是我们所阅读与学习的大量书籍就变成了浅显易懂的白话,也有了标点的断句,至于那些彰显文化的古文,自然可以留给爱好者们沾沾自喜去了。

有意识的是,这么一个在中国文化史上不可绕过的人,竟然在我们的所有文化学习中消失了,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主义”,而胡适的著名文章之一就是“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于是,靠主义发家之人必视之为大敌,封锁也是不可避免的了。

那么这篇《胡适散文》又是如何出土的呢?编者狡猾的在前言中提到:他的哲学上的实用主义,政治上的主张改良和反对革命,以及民族虚无主义倾向会在所选文章中有不同程度的表现,为了保留历史原貌,我们收入了作者的主要散文创作,并将收入的作品全文出版,相信读者对文中的错误观点能够加以鉴别和批判。(2001年出版)

于是我们就有机会,以批判的精神,拜读了“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主张成了主义,便由具体的计划,变成一个抽象的名词。主义的危险和弱点,就在这里。因为世间没有一个抽象名词能把某人某派的具体主张都包含在里面),“名教”(口号标语正是名教的正传嫡派。名教扫地,中国有望!),“写在孔子诞辰纪念之后”(孔圣人是无法帮忙的。开倒车也绝不能引你们回到那个本来就不存在的“美德造成的黄金世界”的),“差不多先生传”(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就从此成为一个懒人国了),“漫游的感想”(世间的大问题绝不是一两个抽象名词(如资本主义共产主义等等)所能完全包括的)“我的信仰”。


捂住双眼,不仅看不见世界,甚至看不见自己了。 胡适散文集读后感()

借胡适的文集的时候,是因为他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头人。所以我想看看先驱是如何写文章的。看胡适的文集的时候,我还真的不曾留意那些曾经扣在他头上的无数的光环。

“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治学严谨是我对他的一个最初的印象。

“卖药游方二十年,人间浪说小神仙。于今回向人间去,洗净蓬莱再上天。”这是他四十七岁生日的自嘲。胡适是一名自由主义者,他的一生珍视思想甚于世俗声誉。他的眼中,人要自由,要解放自己。心中怎么想,手上的笔就怎么写,发自内心即可,并不需要把读者捧来捧去。所以在他的文章中,我睁着双眼看不到意境,就像在聊天室里你一句我一句的感觉。因为他并不刻意加工文字,虽无三分美,却有七分真。“月光下的老槐树,落英缤纷的秋山,柳岸花堤,青山处处,绿水长流……”以上是我加工的,在胡适的文章下,不会有如此美好的意境,但又确确实实是他所写。毕竟现实在眼里,浪漫在心中。呵呵,不知道胡适先生写那些文章的时候,心里又是怎么想的呢?

如果要我说出对胡适先生的感觉,我想他应该是一名“文坛的守望者”吧。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6c1f57632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1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