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的旷达人生散文

2023-03-31 04:35: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苏东坡的旷达人生散文》,欢迎阅读!
旷达,苏东坡,散文,人生

苏东坡的旷达人生散文

苏东坡的旷达人生散文

苏东坡一生宦海沉浮,屡遭贬谪。这对于任何人来说无疑都是沉重的打击,但苏东坡是一位乐天派,旷达洒脱。他的乐观旷达难道是天生就具有的吗?当然不完全是这样的。他的乐观旷达与他的性格有关,更与他的思想转变有关。

苏东坡从小聪颖好学,一生都勤于治学。比如他把《汉书》抄写了四遍,可以倒背如流。苏东坡少年成名,二十岁刚出头就高中进士,一路平步青云。正当他踌躅满志,想在政治上干一番丰功伟业,灾难却突然降临了。他在徐州任太守,积极组织军民抗洪抢险,治理水患,为百姓造福,受到了朝廷的嘉奖。这就让朝中的小人嫉妒怨恨,于是他们网罗罪名,在苏东坡的诗文中寻找罪证,诬陷迫害他。

苏东坡在湖州任上,被御史台的钦差抓走了。在这之前,他就得到了朝廷要抓捕他的消息。他也是凡人,也知道害怕。他不知道如何是好,就问身边的人:“我如今已是罪人,该穿什么衣服出去迎接钦差大人?”他身边的人对他说:“还没到那个份上,您现在还是朝廷的命官,就该穿官服出去迎接御史台的钦差。”苏东坡被粗鲁地捆绑起来,关押进了御史台。御史台的院子里种了许多棵乌桕,屋顶上有许多乌鸦飞叫,所以御史台又称“乌台”。这就是北宋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

苏东坡在御史台的高墙里关押了一百多天,九死一生。虽然宋代刑不上大夫,但是御史台的官员欲置东坡于死地。他们日夜审问苏东坡,不让他睡觉休息,处心积虑地折磨他。苏东坡甚至写好了绝命书,是两首写给弟弟子由的诗。其中有两句诗非常有名:“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苏东坡和弟弟的感情非常深厚,古今罕见。他的那首《水调歌头》就是思念弟弟的名作。

经过太后等人的多方营救,“乌台诗案”终于了结了,苏东坡被贬黄州。在黄州定慧寺的一间破旧斋房里,惊魂未定的苏东坡孤苦伶仃,寂寞惆怅。他看着窗外的明月,月下的'枯树,情绪低落,心情悲


凉,一生从未有过的孤寂之感漫上心头。他对人生本来就很深的感悟,具有一种仙风道骨的境界。“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表达出他对人生的深深感叹。现在,苏东坡看到窗外的情景,一种失魂落魄的凄凉心境油然而生。于是,他写了一首词《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表面上是写一只乌鸦,其实就是在写他自己。此时,他也有一种惆怅孤独之感,心境并不旷达洒脱。他在寺庙里终日不出门,也没有朋友给他写信。他的心情失落到了冰点。

那么,是什么让苏东坡变得旷达洒脱呢?他在被贬黄州期间,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苏东坡在黄州城东开辟荒地,自己带着家人耕种。他从一位朝廷命官才高八斗的文人士大夫,变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贫苦农民。苏东坡的思想在这时候开始转变了,他仰慕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因为他耕种的地在城东的高坡上,就自号“东坡居士”。他不再渴望政治上建功立业,而是努力把自己融入到当地的百姓中去,和他们打成一片。他喜欢和当地朋友一起到城外喝酒,然后大醉深夜翻城墙回家。“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不好人。”这是苏东坡对他的弟子说的几句话,再合适不过地形容了这个酣畅淋漓、亦庄亦谐、丰沛敦厚、胸怀旷达的诗人了。他从不自命清高,什么人都可以与之交往,亲切随和,风流潇洒。所以,他的粉丝随处可见,这也是人们对他的喜爱之处。他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写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东坡借眼前景,写心中事,以曲笔直写胸臆,言在此而意在彼,以小见大,富含哲理。全词言简意赅,不事藻绘,却能够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语意双关,令人回味无穷。他回望了刚才烟雨凄迷的经行之处,却吐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断句来。他在词序中写道:“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余独不觉”表明词人深察人世无常,所以才能做到苦乐随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7314381d2f34693daef5ef7ba0d4a7303766c5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