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峤,字巨山,赵州赞皇人”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原文及翻译

2022-05-02 18:11: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李峤,字巨山,赵州赞皇人”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
赵州,赞皇,翻译,原文,解析

李峤,字巨山,赵州赞皇人〞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原文及翻译

李峤,字巨山,赵州赞皇人。早孤,事母孝。为儿时,梦神人遗双笔,自是有文辞。二十擢进士第,始调安定尉。举制策甲科,迁长安。时畿尉名文章者,骆宾王、刘光业,峤最少,与等夷。稍迁给事中。会来俊臣构狄仁杰、李嗣真等狱,将抵死,敕峤与大理少卿张德裕、侍御史刘宪覆验,德裕等内知其冤,不敢异。峤曰:知其枉不申,是谓见义不为者。〞卒与二人列其枉,忤武后旨,出为润州司马。

初置右御史台,察州县吏善恶、风俗得失。峤上疏曰:禁纲尚疏,法令宜简,简那么法易行而不烦杂,疏那么所罗广而不苛碎。〞又言:请率十州置一御史,以期岁为之限,容其身到属县,入闾里,督察奸讹,访风俗,然后可求其实效,课其成功。〞武后善之,下制析天下为二十道,择堪使者。为众议沮止。

武后将建大像于白司马坂,峤谏:造像虽俾浮屠输钱,然非州县承办不能济,是名虽不税而实税之。臣计天下编户,贫弱者众,有卖舍、帖田供王役者。今造像钱积十七万缗,假设颁之穷人,家给千钱,那么纾十七万户饥寒之苦,德无穷矣。〞不纳。

峤在吏部时,志欲曲行私惠,冀得复宰相,乃奏置员外官数千。既吏众猥,府库虚耗,乃抗表引咎辞职,并陈利害十余事。中宗以其身宰相,乃自陈失政,无所嫁非,手诏不允。复视事。

初,中宗崩,峤密表请处置相王诸子,勿令在京。及玄宗践祚获其表宫中或请诛之张说曰峤诚懵逆顺然为当时谋吠非其主不可追罪。上从其言,遂免,贬滁州别驾,听随子虔州刺史畅之官。改庐州别驾,卒,年七十。

峤富才思,有所属缀,人多传讽。其仕前与王勃、杨盈川接,中与崔融、苏味道齐名,晚诸人没,而为文章宿老,一时学者取法焉。

10.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局部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及玄宗践祚/获其表/宫中或请诛之/张说曰/峤诚懵逆顺然/为当时谋/吠非其主/不可追罪

B.及玄宗践祚/获其表宫中/或请诛之/张说曰/峤诚懵逆顺/然为当时谋/吠非其主/不可追罪 C.及玄宗践祚/获其表/宫中或请诛之/张说曰/峤诚懵/逆顺然/为当时谋/吠非其主/不可追罪 D. 及玄宗践祚/获其表宫中/或请诛之/张说曰/峤诚懵逆顺/然为当时谋吠/非其主不可追罪 11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迁〞指晋升或调动,一般指升职。汉代尊右卑左,故将升官称为右迁,贬官称为左迁。

B“.践祚〞,践,履也〞,祚〞指福祚〞,代指皇位。故践祚〞指皇帝登临皇位。 C“.浮屠〞,即佛陀〞,亦作浮图〞。佛教为佛陀所创,古人称佛教徒为浮屠〞,后并称佛塔为浮屠〞。

D“.视事〞原指官吏到职办公,文中指李峤到地方视察工作。

12.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李峤才思敏捷,早年即知名。当时京城官场中以文章知名的还有骆宾王、刘光业,李峤 年纪最轻,名气却比他们大。

B. 李峤体恤民情,曾建议将造大佛像的钱救济穷人,解决百姓饥寒之苦,但武后没有采纳 的建议。

C. 李峤很有正义感,那时来俊臣诬陷狄仁杰等人下了狱,将要被诛杀了,张德裕等明知有


冤,不敢提出异议,李峤坚决反对。

D. 李峤忠于职守,他认为御史应亲自到属县,入闾里,督察奸邪和伪谬,采集民风和习俗,然后才能算是完成任务。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禁纲尚疏,法令宜简,简那么法易行而不烦杂,疏那么所罗广而不苛碎。

(2) 中宗以其身宰相,乃自陈失政,无所嫁非,手诏不允。 参考答案

10. B,译文:等到玄宗即位,从宫中得到李峤的奏表,有人请求杀了他,张说说:李峤确实是分不清逆顺,但他是为当时的主子谋划,就像狗对着不是自己的主人吠叫一样,不应该追究他的罪过。11. D文中指李峤到地方视察工作〞错,应为就职办公〞。12. A与等夷〞和他们名气等同〞,并非指名气比他们大。13. (1)禁纲尚疏,法令宜简,简那么法易行而不烦杂,疏那么所罗广而不苛碎。

译文:禁令标准崇尚粗疏,法令条例应该简单。简单,法令就容易执行而不繁琐混乱;粗疏, 就能包罗广泛而不琐碎。(“尚〞1 分,烦杂〞1 分,苛碎〞1 分,大意 2 )

李峤,字巨山,赵州赞皇人,幼年时父亲就死了,他侍奉母亲非常孝顺。还是孩子时,梦见有个神仙送他一对笔,从此文章就写得好。二十岁时科试考中进士,开始担任安定县尉。又应制策考试得甲科,于是迁居长安。当时京城官场中以文章知名的还有骆宾王、刘光业,以李峤年纪最轻,名气却与他们相同〔夷:平〕

李峤逐渐升官至给事中。恰逢来俊臣诬陷狄仁杰、李嗣真等人下了狱,将要被诛杀了。武后令李峤与大理少卿张德裕、侍御史刘宪复核。张德裕心中明白他们是冤枉的,却不敢提出不同看法。李峤说:明知他被枉判而不为之申明,是孔子所说见义而不为。〞于是和他们两人一同列举了他们被冤枉的事实。为此而违背了武后的旨意,被贬出为润州司马。 刚开始设置右御史台,巡察州县官吏的善恶,考查风俗的得失。李峤上疏说:禁令标准崇尚粗疏,法令条例应该简单。简单,法令就容易执行而不繁琐混乱;粗疏,就能包罗广泛而不琐碎〔苛:繁杂,烦琐〕。〞又说:恳请大概十个州设一位御史,以一年为期,让他们亲自到属县,进入到街巷之中,督察奸邪和伪谬,采集民风和习俗,然后可以根据他们的工作实效,考核他们的成绩。〞 武后觉得他说得对,下诏分剖天下为二十道,选择能当此任的人,但被众人的议论所阻止〔沮:阻止、遏止〕而作罢。

长安末年,武后准备在白司马坂建大佛像。李峤上疏劝谏:造像虽说是由僧尼出钱,但假设无州县的承办也不能完成,所以说名义上不要百姓纳税,但实际上却是要纳税。臣计算天下在编户口,贫弱者多。有卖房子押田地来交纳劳役的。造像的钱现积储到十七万缗,假设将此钱救济穷人,一家给一千,就可解决十七万户百姓的饥寒之苦,功德不可计了。〞武后不采纳。

李峤在吏部时,一心想通过广泛施与私惠得到好名声,希望能恢复宰相的地位,于是奏请设置员外官几千人。后来官僚多而滥,府库支出增多虚耗。于是上书〔抗:呈上〕引咎辞职,并陈述了十余件有利有弊的事情。中宗认为李峤身为宰相,却能自己陈述政治过失,不将错误转嫁给别人,下达手谕不允许他罢官。李峤仍然恢复了职位。

起初,中宗去世,李峤秘密上表请求处置辅佐帝王的诸位皇子,不准他们在京城居住。等到


玄宗即位,从宫中得到李峤的奏表,有人请求杀了他,张说说:李峤确实是分不清逆顺,但他是为当时的主子谋划,就像狗对着不是自己的主人吠叫一样,不应该追究他的罪过。天子听从了他的意见,赦免了李峤,将他贬为滁州别驾,并且听任他随儿子虔州刺史李畅赴任。后来改任庐州别驾,死时年纪七十岁。

李峤才思敏捷,他写的文章常被人传诵〔讽:背诵〕。他在做官以前,与王勃、杨盈川交往,任官时,与崔融、苏味道齐名。晚年时,当时的文人都不在了,他成了文坛宿老,当时的学者都向他学习,取法于他。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88687a7393567ec102de2bd960590c69fc3d89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