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湜《诗》

2022-08-02 07:13: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唐湜《诗》》,欢迎阅读!
唐湜《



更像新诗的诗

——唐湜《诗》文学评论



九叶诗人之一唐湜于1948年写下诗歌《诗》,其内容与精神均体现了九叶诗派的诗歌特点,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将现实、象征、玄学相结合,力求达到平衡状态。此外,诗歌也体现了诗人本人的创作风格,全诗基调积极乐观,节奏舒缓,语言唯美清新。总的来说,这首写在诗歌新时代来临之际的诗,带有与之前的新诗不同的内涵,其创作的价值得以体现。

诗歌运用的意象多为宏大广阔的景象,如“潮水”“沙滩”“白日”“夜晚”“日夜的边际”“平野”“薄光”“火”勾勒出一幅开阔的自然图画。借用这些意象,诗人想表达的是新时代下诗歌创作的过程:在胜利的生活里,诗人经历黑夜与白天的交界,在激烈的刺激下迸发灵感。诗中的词语多为“胜利”“新的”“晴和”“欢迎”等积极向上的词语,叙述的几个场景都是新生的画面:潮水退去贝壳闪耀、花朵落去果实结出、夜晚过后白日闪烁。一切都是新的、有活力的、美好的,给人以希望。诗歌用舒缓的画面展现了经历过抗日、内战的大动乱的社会,正在朝着新生


的脚步迈进。

在整首诗中,诗人都透着强烈的自我意识。两个“如果”均是诗人的主观意象,最后“祈求”的主体是“我”“烧焦”的对象是“我”“欢迎”的对象是“自己”尽管诗歌创作的主题是展现逐渐新生的社会以及新时期的诗歌创作,然而把“我”恰如其分地融入到主题中,使我成为这新时期和创作的一部分,而不显得突兀,倒也是自我意识觉醒和社会意识相结合的良好典范。

相比较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诗歌,唐湜的《诗》显得更加像诗。白话文运动之际出现的一些诗歌,仅仅在语句上运用了白话文而非古文,有些诗歌还保留了古诗的形式。如刘半农、胡适的新诗,都是粗俗易懂的遣词造句,内容多是民众的生活。唐湜的诗已经是诗化的语言,使用唯美的辞藻,既写景也写实。五四运动时期的诗歌多表现得激进而慷慨激昂,如郭沫若的诗歌,诗中随处可见的感叹号,读起来让人亢奋。唐湜则用舒缓的语言,勾勒静美的画面,让人沉浸在诗的气氛中。三十年代的新月派、现代派诗歌,带有更多的个人感兴,诗人的自我意识愈加强烈。唐湜吸收了九叶派的创作特点,在自我意识与社会意识中寻求平衡。战争年代的中国诗歌会、七月诗派,其创作多是为政治服务,鼓动性、揭露性很强,描述了很多战争以及百姓惨痛不堪生活的


画面,诗歌写实为主,政治色彩强烈。唐湜的诗则清新自然,体现的是对人生的终极关怀,在现实描写中掺有象征主义,抒情性更高。因此,1948年创作的《诗》已经和之前的新诗有所不同,开始了诗的新时代。

总的看来,唐湜的《诗》无论从内容还是创作手法来看,都已经更加贴切诗歌的本来面目。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8a5869a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dd1437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