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电影中的武当文化元素

2022-04-15 06:21: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武侠电影中的武当文化元素》,欢迎阅读!
武当文化,元素,武侠,电影

武侠电影中的武当文化元素

摘要】我们把与武当相涉的武侠电影作品归入武当文化的范围。但是,应该认识到,不同电影与武当文化的关系亲疏不一,并且不能将此作为评判作品艺术准的尺度。有的影片对武当文化的表现在相关研究专著中找不到确证,但我们依然可以将它们看做武当文化的组成部分,将这些影片看做建设武当文化的实践文本。

【关键词】武侠电影武当文化元素判断

在笔者的另一篇文章中, 对四部与武当文化有关的武侠电影作了分析。后的观影经历告诉我, 与武当文化有关联的电影还有若干,比如邵氏公司出品过一部《天蚕变之布衣神相》(1984),也牵涉到武当文化元素,但企图将相关武侠电影收罗完备可能在短时间难以实现。另外,笔者预测,其它电影与武当文化或疏或密的关系可能也在那四部电影的范围之内。所以,本文暂不准备对新发现的武侠电影做详细解析,而是打算对已评析过的四部武侠电影作进一步研究,探讨它们与武当文化元素的对应或背离的关系。 一、武侠电影中的武当文化因素辨析

1、《武当》影片相当写实地表现了若干武当文化议题,不难确定它与后者的密切联系。

武当文化的实体部分在影片中一一亮相,包括武当山的自然风光和道教建筑群,有一段画面拍的是人群抬着祭祀物品列队上山举办宗教活动的场景, 这一切可以直接认作武当文化内容。南山道长讲述的净乐国太子修行传说本于真武修仙的传说文本,滴泪池磨针井皆有实景相配。内家拳的讲法与相关练习要诀明显属于武当武术文化范围。倒是南山道长向陈雪娇传授的九宫神行掌这个名称在《武当文化概论》中没有找到,我们所能见到的诸种武术名目中,可能五遁阴阳八卦掌与之接近,因对这种武术的解说文字中有九宫字眼出现。

2、《倚天屠龙记之魔教教主》众所周知,金庸先生直到现在并未亲身登临武当,小说对武当的描述属于在占有间接资料基础上的艺术虚构。小说被改编为影片后, 虚设成分更重,很多描写与武当文化的核心内容差距甚远。

倒是有一个形象值得再讨论一番, 就是电影中时而威严持重、时而滑稽顽皮的一代宗师张三丰。他在武林同道和徒弟面前显得严肃正经,符合大家的期待,但是在徒孙张无忌面前则完全是另一副面目———为老不尊, 老没正行,并且不止一次拿开玩笑。乍一看,对此一形象的设计似乎太不讲究,但也未必全无所本,我们可以找来相关佐证材料,支撑张三丰形象的滑稽一面。有《武当拳与张三丰传说》行世,其中收录了丰富的传说故事。张三丰有一个号是张邋遢常穿烂蓑衣,有点不修边幅的意思。另外,他武功高强,一贯劫富济贫,性格诙谐,疯疯闹闹,在很多方面与佛教传说中的济公形象有许多相似之处。

有这些传说帮衬,我们要接受电影中张三丰性情的喜剧一面也并不困难了。 3、《太极张三丰》影片开头,张三丰在少林寺生活学艺,这种编排根据不足,笔者仅找到一处相关记载。黄百家《内家张三丰拳法》写到:张三丰既精于少林, 复从而翻之,是名内家。”④

仅此一句,再无进一步的说明材料。

张三丰创太极拳, 最后成为道士, 都与现有资料相符。只是,片中交代,张三丰悟出太极拳法是受少林师父所赠《气功心法》的启发,可能出于剧情逻辑需要,无法得到证明。现在可以确知的是,武当武术含有气功的种类。


4、《卧虎藏龙》说可隐喻道教的这两个概念,比较牵强。

关于修炼的若干抽象理论实可用显豁的现代语言表述。道教徒想修炼成仙必须做两方面的努力, 一是修炼命功、炼形炼气;二是修炼性功,排除各种情欲思虑,做到清静无为,心静性安,能够踏踏实实坚持修行。两者合起来就是性命双。修命解决的是身体上的问题,修性解决的是心理上的问题,只有两者兼顾,才能得道成仙。

与我们当下的现实生活比照,则道教的修炼功夫其实与每个人努力保持身心健康、加强内在修养的主张是十分接近的。那么,道教的修炼理论也就不再玄奥神秘,令人费解。中国古代文化中很多文本有将简单的内涵弄复杂的趋势,加上古今语言的隔阂,更增加了进入的难度,如果我们坚持用理性的态度面对它们,剥除附着其上的干扰信息,将其一一转译为现代标准语言,将文本的意思作尽可能明白通脱的说明,可能并非像大家想象的那么深刻神秘。

武当武术中有丰富的剑术类别,但未必有轻功,所以李慕白、玉娇龙所拥有的功夫部分与武当武术相关,部分则无甚联系。玄牝剑法的名字未出现在武当武术资料中,但这个名字却与道教精神相联系。李慕白给极不情愿的玉娇龙指点剑法,念出了若干要诀,它们也可和武当文化扯上关系。这种情形《卧虎藏龙》并不单一的台词来源相似。

二、武侠电影与武当文化关系判断以上对四部武侠电影中武当文化因素的进一步指认是必要的,一个对象究竟与武当文化有没有关系,若有的话是何种关系,值得审慎地对待。

若论它们与武当文化关系的亲疏,其实并不处在同一个层次。以上排列顺序大体对应它们与武当文化关联的多少水平。《武当》最实,艺术水准最高的《卧虎藏龙》与武当文化最为疏远,其中虽然有武当文化的影子,但又和不同来路的观念混杂在一起,因为编剧的目的在于同时引发东西方观众的兴趣,所以导致文本在文化方面呈现出驳杂不纯的面目。

挑出电影中的若干成分,将其与武当文化比对,这种思维方式是科学的认识,是我们在研究武侠电影与武当文化关系时所采用的方法,这并不是面对电影的唯一方法,严格来说,不是对待电影的首选方法。假如我们还将以上影片当做艺术作品,审美判断恐怕是我们应该首先做出的。

作为艺术作品的武侠电影,其首要价值在于审美欣赏。通过梳理,我们发现,不同影片中与武当文化相关的内容部分是真实的, 部分出于作者杜撰,也就是说,从文化研究或社会学研究的角度,我们可以说,那些不符合武当文化真面目的表现是虚假的。但艺术作品遵从的是另一种真实标准,一件艺术作品就是一个自足的世界,如果它的编创在观众看来是可信的, 符合内部逻辑,我们就说它是真实的,并不假。以此作为考量的依据, 以上电影都是真实的,在艺术上是站得住脚的。

另外,武当文化这个实体也并非一层不变,我们可采取发展、变动的眼光来看待它。武当文化作为地域文化、宗教文化等文化类型的交叉,本身便包含实在与假定两种成分。将这一观念推开,我们会发现很多文化中都包含虚设的内容,比如很多文学作品都存在荒诞不经的创造,但我们不会否认它们是人类文化成果。对于武当民间传说乃至道教信仰等从自然科学角度判断属于虚构的对象,我们已经接纳为武当文化的确切组成部分。按照这样一种认识,电影中添加一些原本不属于武当文化的内容,也有被逐渐纳入武当文化体系的可能。由此,我们说


《武当》中的实拍对象是武当文化, 并未在武当取景, 而将罗小虎和玉娇龙最后安排在武当了结缘分的《卧虎藏龙》未始不是武当文化的艺术范本。

抛开任何事物都会经历发展变化这一假说,还可以从另一角度证明接纳非武当文化元素的合理性。我们找到的依据是两种关于文化的经典定义,看看根据这两个定义是否可以将武当文化的新创内容变成武当文化的合理成分。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罗伯和科拉克洪在考察了以往的文化定义之后,给出了文化的新定义, 其中有一句提到借助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和传播。武侠电影作为艺术作品可看做是符号体系,虚设的武当文化元素可供人了解并互相交流。我国1979 年版《辞海》文化条给出了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狭义角度侧重于文化作为意识形态和精神的方面,武侠电影可从意识形态角度予以解读,主要是一种精神产品,其中的材料或观念也可纳入文化范畴。

所以,我们将武侠电影中非武当文化元素作为武当文化的新添成分是可以成立的。 结语

武侠电影对武当文化的表现还值得进一步开掘,武当文化作为一个有生命力新兴事业(历史非常悠久,但我们的传承和发扬则起步相对较晚,未来的路还很长) 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很可能还会出现更多与武当相关的武侠电影作品,与以上我们反复研讨的四部电影面目迥异也未可知。不论如何, 它们作为武艺术文化一种,必将融入武当文化的浩荡潮流之中。 注释

杨波:《武侠电影与武当文化》,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 3 期。

杨立志:《武当文化概论》,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年,第306-307 页。

李征康:《武当山民间传说故事初探》, 载程少瑛主编《汉水听涛》,武汉: 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 年,第100-101 页。

杨立志:《武当文化概论》,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年, 273 页。

杨立志:《武当文化概论》,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年, 29 页。

王先霈主编:《文学批评原理》,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年, 119 页。注:此文属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2008 年度科研项目一般项目(项目编号:2008B07)部分成果。

作者简介: 杨波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讲师,武汉大学艺术学系硕士。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908edb814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bc.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