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农林大学农业经济学考试

2023-02-05 11:28: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浙江农林大学农业经济学考试》,欢迎阅读!
浙江,农林,经济学,农业,考试

A.农业的贡献 1.产品贡献;2.要素贡献 3.市场贡献 4.外汇贡献

B.农业多功能性 1.环境功能;2.社会功能;3.粮食安全功能;4.经济功能;5.文化功能。

C.土地制度 广义】泛指与土地所有、土地使用、土地管理及土地利用技术等有关的一切制度【狭义】指土地所有、使用与管理的土地经济制度及相应的土地法权制度。

D.土地集约经营的类型 1.劳动集约型;2.技术集约型; 3.资金集约型。 E.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指在最适宜的土地面积上的经营。

中国如何实现?ppt版】1.现代农业加工企业带动;2.农产品流通市场带动;3.农业外贸企业带动下;4.农业大户或农业企业家带动;5.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6. 农户土地股份合作;7. 农业社会化服务;8 政府典型引导与扶持。【教材版】因地制宜、积极慎重、因势利导、创造条件、循序渐进。1、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①建立起灵活高效的土地流转机制②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③政府的支持与帮助;2、不断扩大生产经营项目的规模。①重视土地向某些生产项目集中②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整体规模效益③大力抓好农业社会化服务④将开发性农业自觉纳入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运作。3、组织形式应多种多样【坚持农民自愿、物质利益原则】

F.农业家庭经营:指以农民家庭为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以家庭劳动力为主所从事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

G.家庭承包经营与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家庭承包经营是农业经营体制的基础,是中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一个经营层次,家庭承包经营与集体统一经营是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

H.现阶段农户兼业化的原因 1. 现阶段的农户家庭收入的不足是农户兼业最直接的动因;2. 农业收入的基础作用及保有土地的积极意义是农户兼业的保证; 3. 农业劳动力的剩余为农户兼业提供了可能。

I.农产品供给是指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能够出售的某种商品农产品的数量。 供给形成的条件 ①农产品供给的能力;②有出售农产品的愿望。

J.影响农产品供给的因素 1.比较价格的变化;2.技术变化;3.投入要素价格;4.生产者数量;5.对价格的预期。 K.农产品需求是指农产品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农产品的数量。构成农产品需求的两个必备条件:第一,消费者具有购买欲望;第二,消费者在现行价格条件下具有支付能力。 L.影响农产品需求的因素 1.农产品价格;2.消费者的收入水平;3.人口的数量与结构;4.其他产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5.替代商品或补充商品的价格;6.消费者的偏好和消费观念。

M.恩格尔系数 食品支出占全部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全部生活消费支出)*100%

意义:第一,恩格尔系数揭示了居民食品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定量关系。第二,恩格尔系数是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第三,恩格尔系数对于研究消费结构(如衣着等)具有重要意义。

N.农产品零售市场为什么会向超市连锁配送方向发展?超市、连锁、配送是农产品商品化生产成熟的标志。首先,强化了生产经营者的品牌意识;其次,利于农产品质量得到全程监控;第三,有利于农产品的优质优价。

O.期货交易是按照一定的条件和程序,由买卖双方在交易所内预先签定买卖合同,而货款的交付与货物的交割则要在约定远期进行的一种贸易形式,属于信用交易范畴。 P.期货交易的运行特征 1期货交易是一种“买空卖空”的交易行为;2期货交易是一种委托性质的交易行为;3货交易是以期货合约自由转让为前提的交易行为;4.期货交易是在交易所进行的交易行为。

Q.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功能1.回避市场风险(转移价格风险)的功能;2.发现合理价格;3.风险投资和资源配置功能;4.国际定价;5.知识更新。

R.期货交易为什么有发现价格的功能1、期货交易的参与者众多,可以代表供求双方的力量;2、交易人士都是熟悉商品行情、有丰富的知识经验;3、期货交易的透明度高、公开公平、有助于形成公正价格

S. 农业剩余劳动力是指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农业劳动力的供给大于农业生产经营合理需求的那一部分,这部分劳动力投入农业生产经营的边际产量为零或负数。 T.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类型 (一)按照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特殊性可分为绝对剩余和相对剩余 (二)按照农业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1.积累型剩余。 2.结构型剩余。 3.替代型剩余。 4.季节型剩余。

U.刘易斯模式 1.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2.传统农业部门的最大特点是剩余劳动力的存在。3.由于工农业之间的收入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农业剩余劳动力必然有一种向工业部门流动的趋势。 4.城市现代工业部门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结果是扩大了生产,取得了更多的生产剩余,积累了利润。 5.在上述往复过程中,城市工业部门不断扩大生产,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工业部门转移,农村人口不断进入城市,从而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 V.如何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PPT版】1.加快城市化速度。 2.提高农业剩余劳动力综合素质。 3.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4.健全劳动力市场,提高劳动力转移的有序性和组织化程度。 【教材版】①继续扶持与引导乡镇企业的发展,提高其就业容量②支持和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③支持和加强对待转移和已转移农民的职业技术培训


W.1995年国际合作社联盟通过的合作原则

1.自愿和开放原则 2.社员民主控制;3.社员的经济参与;4.自治和独立;5.教育、培训和提供信息;6.合作社要通过协作形成地方性、地区性、全国性乃至国际性的组织结构;7.关心社区发展。

X.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也称农业合作社,是指农民,特别是指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农业小生产者为了维护和改善各自的生产以至生活条件,在自愿互助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遵守合作社的法律和规章制度,联合从事特定经济活动所组成的企业组织形式。 [共同利益、平等互利、法规、企业] Y.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主体模式选择分析: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模式是受多种因素决定的,这不仅取决于国情特点和经济发展水平,而且取决于农民的市场意识、民主化程度、农村文化传统、国家的政策导向等。一、专业合作社模式:总体上认为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应该成为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模式的重要选择,但还不能成为其主体模式;二、日本农协模式:这种东亚地区小规模农户经营特色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主体模式,已成功地实践和成熟的理论,但能否成为其主题模式选择,是目前理论上研究和实践上探讨的焦点;三、社区性合作经济组织模式:①选择该组织作为主体模式,有利于完善当前农村双层经营体制②有利于实现社区合作经济组织职能的转变③社区性合作经济组织的经营是综合性的,这符合农户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需求

Z.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经营为基础,以“龙头”组织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通过实行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是引导分散的农户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形式,是多方参与主体自愿结成的经济利益共同体,是市场农业的基本经营形式。

.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特征 1.生产专业化;2.企业规模化;3.经营一体化;4.服务社会化。 . 农业产业化的组织类型

一是龙头企业带动型。龙头企业是以农副产品加工或流通企业为龙头,通过合同契约、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户从事专业生产,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如 “双汇”集团。

二是市场带动型。以专业批发市场为依托通过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农户从事商品生产,如河南省黄县的红枣市场、尖椒市场。

三是中介组织带动型。 以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含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等为中介,通过合作制或股份制合作等利益联结机制,实行“民办、民管、民受益”,带动农户从事专业生产,将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实施一体化经营。 四是纵向一体化型,由一个企业进行生产基地建设开发、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积极探索多种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把农民带向市场,增加农民收入,是农业产业化的中心环节。 【三位一体:合作社、供销社、信用社】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91b67f7f524ccbff121845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