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社会保障制度对消费需求的影响

2023-04-30 22:20: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议社会保障制度对消费需求的影响 》,欢迎阅读!
消费需求,社会保障,制度,影响

浅议社会保障制度对消费需求的影响

作者: 邹斌

来源:《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2年第1





近期,美国经济疲软、欧美债务问题、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安,全球经济在后“美债危机”时期所面临的不确定性,也令各国政府、投资者、企业家为之担忧。我国虽然保持着较快的经济增长,但促进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依靠出口、投资实现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是充满风险的,需要走稳定的、靠消费拉动内需的发展道路。促进居民消费增长的政策已经提了很多年,为什么居民消费率一直增长缓慢,根本原因就是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人们对于未来生活面临着诸多的不确定性,例如子女教育、老年、疾病等风险。因此,只有消除这些不确定性,才能有效地促进居民消费增长。

一、社会保障制度对居民消费增长的作用

1.社会保障对缓和经济,促进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当经济处于高涨上升时期,社会失业率较低,工资率偏高,通过政府征收社会保障费

(税),能够抑制消费过高,增加储蓄;当经济跌入低谷时期,社会工资较低,失业率偏高,通过发放社会救助金和失业保险金,能够推动消费增长,增加有效需求,促使经济走出低谷。

2.社会保障为人们带来稳定的生活预期,促进居民消费增长

一方面,中国社会的主流是工薪阶层,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再加上物价的持续上升,收入基本上仅能满足生活的消费,但为了防范住房、养老、疾病及子女教育等问题,他们不得不压制现期消费。另一方面,社会保障以转移支付形式进入低收入家庭,可以为低收入者提供一项重要的经济来源,使经济不断的维持有效需求状态。

3.社会保障的再分配功能,有助于提高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

根据凯恩斯的消费倾向理论,消费量的大小取决于消费倾向的强弱。因此,对于低收入者来讲,边际消费倾向较高,边际储蓄倾向较低,但是由于收入低导致消费量不足;相反对于高收入群体来讲,边际消费倾向低,边际储蓄倾向相对较高。

二、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保障制度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在建国之初建立起来的,经过了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和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庞大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全社会提供了广泛的社会保障,使居民的消费能力得到了释放,对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1.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与居民消费具有明显的关联性

近些年来,虽然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但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同时又是一个比较崇尚节俭的民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来自于福利方面的收入经历了由扩张到持续回落的过程,这种变化对居民消费增长产生了明显的不同影响。从我国社会保障福利费用增长的变化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城镇居民消费倾向所发生的阶段性变化与社会保险福利费用支出的变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1978~1988年全国社会保险福利费用总额由1978年的78.1亿增加到1988年的655.5亿元,10年间增长了7倍多,平均每年增长24%,其中国有单位由69.1亿元增加到


540亿元,增长了6.8倍,平均递增22.8%;城镇集体单位由9亿元增至110.8亿元,平均每年递增28.5%19891998年增长速度放慢,全国保险福利费用总额由1989年的768亿元增加到1998年的3360.7亿元,平均每年递增15.9%,比前10年回落近8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单位增长了3.4倍,平均递增16%,城镇集体单位增长速度下降更快,10年间仅增长1.6倍,平均每年递增10%,比前10年回落18.5个百分点。从1995年开始社会福利费用增长一直呈下降趋势,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成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时期。由此可见,城镇居民消费倾向的变化与公共福利费用支出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社会福利支出增长较快,居民消费倾向高消费增长就快,反之较慢。

2.社会保障制度对当前我国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

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的消费需求增长速度明显放慢,消费需求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问题。影响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是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在原有的福利体制被打破,新的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的情况下,社会保障制度对居民消费需求增长产生了较大影响。长期以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是一种“低工资,高福利”,由政府和企业“统包”的社会福利制度。国有单位职工的住房、养老、医疗,教育等等全部由政府和企业负担,虽然福利水平不能和欧洲福利国家相比,但在低水平上也几乎是“从摇篮到坟墓”即生老病死全部由国家和企业包揽,这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居民的后顾之忧,使居民在低工资下保持了旺盛的消费需求。特别是80年代社会保障对消费需求的迅速扩张具有明显的支撑作用,使消费成为拉动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但是,进入90年代中期以来,社会保障体制进入加速改革阶段,旧的福利制度被打破,新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转轨期间出现的社会保障功能弱化,不仅使城镇居民从福利方面得到的收入减少,而且还造成了在福利制度下长期实行低工资的城镇居民承担了相当大的改革成本,致使相当一部分消费基金被分流。而正在进行的新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显示出未来公共福利开支将减少,个人支出部分将增加,这对人们的收支预期产生了很大影响。

1)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滞后导致居民储蓄率居高不下。“九五”以来,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在总体上看,还处于制度体系不完善、覆盖面小、保障水平低的状态,这种状况强化了人们的谨慎性预期。据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进行的储户抽样统计,把”养老”、”防病、防失业和防意外事故”和“子女教育费”作为储蓄主要动机的人数一直高居首位且呈上升趋势。

2)“低工资,低社会保障水平,高物价”造成部分人基本生活困难,消费能力下降。低工资一直被认为是使我国商品在国际贸易中具有强大竞争优势的主要原因。就短期而言,无论是从企业的赢利和发展来看,还是从国际竞争力来看,低工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正面作用无疑都是肯定的。但内需是与工资和购买力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过低的收入,使得人们根本没有能力扩大消费,因而内需难以得到提升;而内需的不足使得企业只能更多依赖出口,形成一定的恶性循环。另外,由于历史欠账及监管不力,我国目前的社保欠账达到数万亿元,再加上我国人口众多、人口老龄化严重等因素影响,低社会保障水平一直是我国建设社会保障的目标。而在低工资,低社会保障水平的同时,近几年来物价持续走高,导致居民有限的购买能力进一步降低。

3)广大农村居民得不到社会保障,消费需求明显不足。据有关部门测算,目前占全国人70%的农民,只消费了全社会30%的商品。这也是造成投资与消费比例关系不协调的一个重要原因。但目前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而社会保障资源也明显地向城镇居民倾斜。从人均社会保障费用来看,城市居民是农民的20倍以上。近几年来,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虽在不断增加,但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保障功能越来越弱,再加上物价上涨、社会保障缺失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也使得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明显不足。


三、完善社会保障政策,促进居民消费需求增长

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已经成为我国当前扩大内需、启动消费的主要制约因素,如何消除这种制约并促进消费需求回升,不仅关系到我国短期经济增长,解决不好还将影响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和社会稳定。

1.加大社会保障投资力度

我国应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投资力度,以消除人们对未来生活中的不确定感。此外,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应尽快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使之与我国经济发展相适应。如果占我国人60%以上的农村居民得不到保障,社会保障制度就很难真正完善。因此应增加农村社会保障支出,适当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支出占全国社会保障支出的比重。

2.建立合理的工资和低保标准增长机制

过去我国实行“高福利,低工资”是与当时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加快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应尽快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合理的工资增长机制,这是改变当前居民收入预期、促进我国消费需求尽快回升的有效调控手段。此外,目前我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仍然偏低,跟不上价格上涨等因素,这样的标准显然不能满足消费需求的增长。

3.切实推进住房、医疗和教育体制改革进程

首先,我国城镇房价相对于我国居民收入水平而言,整体处于较高水平。巨大的住房成本支出必然在很大程度上挤压即期消费和未来消费。因此,必须切实落实各项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进一步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房制度,严堵政策漏洞;增加对中小户型、中低价位、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的土地和银行资金供给,加大此类住房的建设力度;其次,应加大对医疗事业的投入力度,建立城市卫生体系支援农村的长效机制,逐步解决医疗资源分布不合理的矛盾,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加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积极推进药品流通体制改革,整顿药品生产、流通秩序;再次,应切实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尤其是增加对农村中小学教育的投入力度。与此同时,为了鼓励优秀大学生,可提高奖励金额。如美国一些优秀大学生基本上就可以通过获得奖学金来完成学业,这样,也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其父母的经济压力。

4.解决社会保障资金缺口并落实转制成本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社会保障资金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高缴费、低待遇的社会保障政策不利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不利于社会的公正、公平,更重要的是也影响了社会成员的消费能力,最终影响国家经济的稳定增长。

总之,消费作为生产的最终目的,对国民经济的持续和谐发展极其重要,只有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减轻老百姓生活压力和不确定性的强烈信号,才能让更多的居民将部分储蓄和潜在需求转换为现实消费;也只有这样,才能持续地扩大内需,最终拉动经济增长。

(作者单位: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94c013234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d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