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022-05-05 09:06:4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欢迎阅读!
蜀州,少府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_ 作者: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三秦一带的茫茫大野护卫着长安城,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我和你离别的意绪啊,是同样的,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四海之内只要有知己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像邻居一样近。不要在分手的岔路徘徊忧伤,像多情的儿女一样,任泪水打湿衣裳。

主题: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表现了与友人之间的真挚深厚的友谊,抒发了对朋友远行的留恋慰勉之情,也表达了作者的旷达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

1.下列对诗词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这是一首送别诗。“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写出了送行的地点和友人要赴任的地方。写景气势宏伟,寓不必伤别之意。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写对友人的安慰:彼此处境相同,感情一致。一股悲伤之情油然而生。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全句一扫离情别绪,把缠绵的儿女之情一笔撇开,代之以豁达锭观的感情,表现了他不平凡的胸怀和抱负,给人以莫大的鼓舞和安慰。

D、“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两句承上作结:既非远别,又同为宦游,虽别而如此为邻,别时则不应有儿女之态。

2)对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望”字将送别的地点与友人“之任”的地方“蜀州”联系起来了。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表现了依依不舍的伤感之情。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富于哲理,隐含好男儿志在四方的意思。

D.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真挚的情意和对友人的深情慰勉。

2.理解性默写。

1)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写送别的地点和友人要去的地方的破题句: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2)诗中劝慰友人不要哀伤,表达出诗人豁达、爽朗的胸怀的诗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3)诗中把对朋友的真挚感情升华为哲理,写出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就是在天涯海角也还是近邻一样的亲近,说明知心朋友声息相通的两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4)本诗中最能体现作者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的一联诗句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5)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诗人鼓励友人,表现出自己乐观主义的诗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6)《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中的千古名句是 : 海内存知己 , 天涯若比邻。

1.文学常识填空:这首诗的作者是王勃,他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2.结合全诗内容填空

1)这首诗中作者与友人的送别地点是长安(答“城阙”亦可),抒发了旷达宽慰之怀。

2)“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一句中,“无为”的意思是不要、无须,诗句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是豪迈旷达。

3)首联点明送别的地点是城阙,杜少府“之任”的处所是五津。 4)标题中的“之任”的意思是去上任。




3.赏析首联中的“辅”字和“望”字。

答:一个辅字是辅佐、护卫的意思,形象生动的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气势宏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

一个“望”字,跨越时空,将相隔千里的两地连在一起,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同时也为下文面对离别时的乐观积极态度作铺垫。

4.颔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中诗人是怎样劝慰友人的?

答:(诗人劝慰友人:我和你都是远离故土、宦游他乡的人,离别乃常事,何必悲伤呢?)抒发送别之情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借以减轻友人的悲凉和孤独之感。惜别中显出诗人阔达的胸襟 5.颈联试分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的原因。 答:①运用夸张、对偶的修辞手法,

②抒发了自己对友人的真挚感情和惜别之情,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 ③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

一改送别诗离愁别恨、伤感低沉的传统情调,写得昂扬乐观、积极向上,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故成为千古名句。

6.怎样理解赏析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答:“歧路”照应送别,(以豪迈之语相送,以劝慰之语送别),慰勉友人不要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

流露了作者真挚的友情和旷达的胸怀,使全诗气氛由悲凉变为豪放。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9d04eaf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c33ba13.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