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无衣(秦风)

2022-07-04 17:02:3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诗经·无衣(秦风)》,欢迎阅读!
秦风,诗经

诗经·无衣(秦风)

古诗鉴赏 0218 1402



无衣(秦风)

【原文】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①。 王于兴师, 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 与子同泽②。 王于兴师, 修我矛戟③。 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 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 修我甲兵④。

与子偕行! 【注释】

①袍:长衣服的统称。 ②泽:里衣。


③戟:长一丈六尺,镶有分枝的锋刃。 ④甲:铠甲。兵:兵器。 【译文】

怎能说没有衣裳? 我愿和你同披一件战袍。 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 且修好我们的戈与矛。 我们面对的是共同的敌人!

怎能说没有衣裳? 我愿和你同穿一件汗衣。 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 且修好我们的矛与戟。 我愿与你一同战斗!

怎能说没有衣裳? 我愿和你同穿一件下裳。 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 且修好我们的盔甲兵器。 我愿与你一同前进! 【读解】


《无衣》一诗出自《诗经·秦风》,这是两千多年前,产生于我国西北边陲秦地的一首爱国歌曲。秦地,位于今甘肃东部及陕西一带,西周末,王室内讧,秦毗邻的西戎乘势入侵,威胁周王朝首都镐京及中原地区的安全。秦地人民在周王室的号召下,一呼百应,同仇敌忾,奋起参军,英勇奔赴前线。由于备战仓促,需不足,秦地人民发扬了互助友爱、大公无私的精神,团结一致,克服了种种困难,共同对敌。这首诗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表现了秦地人民踊跃从军卫国的爱国热忱。

全诗共三章,每章开头一句,都以“岂曰无衣”问起,然后以“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作答,以慷慨豪迈的语气,以重叠复沓的回答句式,来表现大敌当前精诚团结的精神。军情紧急,没有军衣算什么,岂能以此为避战的借口?这自设问答的句式中,饱含着对入侵者的愤怒与怯阵的鄙夷。没有军装有什么要紧?我可以和你同穿一件长袍,甚至同穿一件内衣、外罩,这是由于共同抗敌而形成的如同骨肉兄弟般的亲情,这是由于共同战斗所凝结成的生死与共的战友的友谊。每章开首结构相同,不仅回环往复,宜于咏唱,而且适于表现层层递增、不断发展的情绪,适宜表现秦地人民为了保家卫国,所焕发出来的那种不畏任何艰难困苦、慷慨自助的爱国激情。

军装不是从军打仗的问题,关键是要一致响应“王于兴师”,要有精良的作战武器,要赶快“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兵器的罗列,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详述武器设备,进一步强调备战的重要,从战士们磨兵砺刃、整铠备甲的活动中,我们仿佛看到了激动人心的备战场面。

三章的结句,结构仍然相同“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如果说前面是积极备战,那么结句表明战士们将共同奔赴前线去杀敌了。每一结句稍微不同,但表达的内容是有区别的,那种同仇敌忾、兴师赴战、奋勇抗敌的情景是逐层展示出来的。

这首诗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各章结构相同,可以进行反复咏唱。然而内容却逐章递进,诗人的感情在反复咏唱中不断升华。诗中充满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气氛,表达了共御外侮,乐观昂扬的英雄主义精神,好像是一篇战前的誓,使人读后深受鼓舞。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a26571df242336c1eb95e7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