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复习资料

2023-01-24 10:20:2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文学理论》复习资料》,欢迎阅读!
文学理论,复习资料

文学理论》复习资料

湖北师范学院文理学 唐齐成

文艺学是研究文学的性质和特点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的科学,属于社会科学范畴。文艺

学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

美国学者M.N.艾布拉姆斯在他的《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文学是一种活动,由四个相关的要素构成,即世界、艺术家、作品和作者,四者共同构成文学活动。



文学理论是指研究有关文学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和社会作用的原理、原则的一门学科。

重在对文学作逻辑的研究。从古往今来的文学现象中,找出文学的本质和规律,揭示文学不同形态的特点。

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基石: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有六个基本观念。这六个要点有着内在的联系,文学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审美意识形态形式论、人民文学论和艺术交往论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从人类学的观念看,文学是人的活动;从辩证唯物论的观念看,文学是人的一种反映活动;从现代的经济学观念看,文学是一种艺术生产活动;从美学的社会学的观念看,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从历史唯物论角度看,文学应该是人民文学;从媒介和符号的观念看,文学是一种交往对话。马克思主义就从人类学的、哲学的、经济学的、美学的、社会学的、媒介学的、符号学等多学科视点来理解文学,从不同的角度描画了文学的整体面貌。



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应注意哪几个方面的问题

1 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导,就是辩证的与开方的体系,即要坚持又要发展。 2中国特色,也就是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文学理论;其次,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 3当代性,也就是要有时代精神。



俄国的形式主义

俄罗斯形式主义反对俄国革命前处理叙述材料的传统方式,转而重视艺术语言形式的重要性,认为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在于它的文学,而文学性存在于形式之中。这里的形式主要指语言形式。



论述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

是关于文学起源的重要学说之一,首先,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一切其他基本活动的前提。这一方面在于人要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后才能从事其他活动,另一方面在于人就是在这种生产活动中生成的。在劳动中为了需要而创造出具有丰富表意功能的语言系统,恩格斯说劳动是一切人类活动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其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人的活动都伴随一个自觉的目的,这一目的源于某种需要而设定。再次,劳动构成了我呢学描写的重


要内容最后,劳动制约了最早的文学的形式。各民族最早文学体裁是诗,必须吟唱,载歌载舞,早期的文艺是诗、乐、舞的结合体。这种早期文艺的形式同劳动过程直接相关。原始人将劳动动作和被狩猎的动物的动作衍化为舞蹈,劳动时的号子与呼喊发展为诗歌,而劳动时发出的各种声音和体现的节奏,则为原始人提供了音乐得灵感。诗、乐、舞三位一体实则是劳动过程中这几种艺术形式的萌芽因素统一在一起的反映。相对于其他学说更具体、科学从根本上阐释了文学的起源问题,提供了文学起源的最根本的学说。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

其一,文学“是一种具有审美特质的社会意识形态”(注:童庆炳:文学概论》

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60页。)。此处“意识形态”被看做是“人类社会意识的外化形态”:“文学是人类意识活动的产物,即人类意识的外化、形态化,就这一点而言,它如同政治、哲学科学、宗教、道德一样是一种意识形态”

其二“所谓审美意识形态,就必然是审美与意识形态复杂的组合形式”。 这里的“意识形态”已与“人类意识的外在化形态”大相径庭:“意识形态是与经济基础相对的一种上层建筑形式,指上层建筑内部区别于政治、法律制度的话语活动,哲学、伦理学、宗教、文学其它艺术等。”

其三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文学又是人类的一种审美活动。文学的意识形态性与文学的审美特性有机结合在一起,就产生‘质变’,产生了作为文学的根本性质的‘文学审美意识形态’” 作为文学属概念的意识形态又不是“话语活动”了,而回到了“人类意识的外化形态”上去了:“我们说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就是说社会生活本来是自然形态的东西,经过作家的艺术改造,变为观念形态的东西。”

文学创造中主客体关系的特点:

首先,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评价以情感体验为心理特征。 其次,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把握以感性直观为思维特征。

文学创造中,主体的情感体验和感性直观是连结主客体关系的纽带。这就是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的特殊性。

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

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首先是主体能动地审美地反映客体,即将客体“主体化”在观念中创造出源于客体又超越客体的审美形象。创作主体的主导性、能动性、创造性首先 体现在对创作客体的选择上。其次,创作主体的主导性、能动性、创造性又集中体现在实际创造过程中对“具体客体”的剪裁、缀合、概括、综合、虚构、想象和情感化、观念化上,也就是对客体进行变形、情感投射和观念移注。

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中,客体处于非主导的、被动的地位。但是,主体从选择具体客体开始到对具体客体的重塑这整个过程,都要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为依据,也就是说,始终受到客体的规定和制约。

总之,文学创造是一种主客体的双向运动,一方面是客体的“主体化”,另一方面是主体的“客体化”,这两个方面的统一就实现了主客体的统一,文学作品就是创作主体与创作客体的统一并对主客体双重超越的产品。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a46fd2c4b73f242336c5f45.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