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麻醉解剖-神经阻滞定位

2022-08-20 23:07:3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精选-麻醉解剖-神经阻滞定位》,欢迎阅读!
阻滞,解剖,麻醉,神经,定位



一:头部

1.三叉神经节阻滞麻醉

从颧弓后1/3下方,口角外侧2.5cm稍上,正对第2磨牙处进针。沿下颌支内面刺向后内方,进针至翼突基底部,到卵圆孔的前方,用X线证实针位,再退针,改向后上刺入卵圆孔,到三叉神经节内,注射麻药。

2.上颌神经阻滞麻醉

稍张开口,在颧弓下方下颌切迹处垂直刺入,进针至翼突基底部时,退针转向前上,经翼突外侧板前缘刺入翼腭窝,上颌神经经过此处(深度约4.5cm),注入麻药。 3.下颌神经阻滞麻醉

稍张口,在颧弓下方下颌切迹处垂直刺入,进针至翼突基底部时,退针转向后上,经翼突外侧板后缘至卵圆孔,下颌神经经此处出颅(深度约4cm),注入麻药。 4.下牙槽阻滞麻醉

从口内下颌第3磨牙后1.5cm,相当于下颌支前缘内侧的颊粘膜处刺入,与下颌磨牙咬合面平行,沿粘膜及下颌支之间缓缓进针2.53.5cm,当下颌磨牙与舌前部出现异感,即可注入麻药。 5.面神经阻滞麻醉

在乳突前缘和下颌支后缘的中点或乳突尖前方0.5cm处,即在外耳道下方垂直刺入,触到乳突前缘后转向内上,沿骨面推进1.5cm,即达茎乳孔,注入麻药,治疗面神经痉挛。 6.舌咽神经阻滞麻醉

在外耳门下方,乳突前缘稍前方垂直刺入,进针1.252.5cm,达茎突部位,过茎突后方继续进针1.252.25cm,针尖至颈静脉孔下方,注入麻药。

二:颈部(3静脉穿刺5神经阻滞)

静脉穿刺定位:

(1)颈内静脉 1.前路:

①穿刺点:颈动脉三角下端处,触及动脉搏动点外侧旁开0.5-1cm,相当于喉结水平进针;②方向:指向锁骨上小窝;③角度:针干与皮肤呈30-40°;④规避:避免气胸,易误伤动脉。 2.中路:(首选)

①穿刺点:下段位于锁骨上小窝的中心位置,在其顶端距离锁骨上缘2-3横指处作为进针点;②方向:与中线平行指向下;③角度:针干与皮肤呈30°;试探未成功,针尖向外后偏斜5-10 ° 指向肌肉锁骨头内侧后缘,常能成功。 3.后路:

①穿刺点:胸锁乳突肌外侧缘中、下1/3交点处或锁骨上2-3横指处作为进针点;②体位:肩部垫高,头尽量转向对侧;③方向:肌肉深面指向胸骨上窝;④角度:针干一般保持水平位;⑤规避:不宜过分向内侧深入,易误伤动脉。 (2)颈外静脉穿刺

穿刺时可选在锁骨上方6cm处的胸锁乳突肌浅面至该肌后缘的一段,穿刺方向可沿胸锁乳突肌后缘斜向前下。

(3)锁骨下静脉穿刺

1.锁骨上穿刺进路:胸锁乳突肌锁骨头的外侧缘与锁骨上缘相交角的尖部向外0.5-1.0cm处进针;针干呈45°指向胸锁关节。

2.锁骨下穿刺进路:锁骨内、中1/3交点锁骨下方1cm进针,针尖向内向上指向锁骨胸骨端的后上缘。

神经阻滞途径:

1.颈丛浅支阻滞途径

仰卧位、去枕,头偏向对侧。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即神经点)处穿刺进针。






2.颈丛深支阻滞途径

体位:仰卧位,略伸颈,头转向对侧。

阻滞点的定位:. C4横突的定位方法:乳突尖与锁骨中点的连线中点即为第4颈椎横突的位置(相当于成年男子喉结上缘),该点一般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与颈外静脉交点附近。

. C2C3C4横突的定位方法:在乳突和C6横突前结节之间作一连线,后1cm作平行线。C2横突位于乳突尖下方1-2cmC4横突位于喉结平面,二者之间相距1.5cmC3横突。 注意事项:①颈椎椎孔大,横突短,且颈丛毗邻关系复杂,在颈丛深支阻滞时,可累及膈神经或喉返神经,引起呼吸困难、声音嘶哑等并发症。②穿刺针过深,进针方向偏内偏后有可能将局麻药误入蛛网膜下隙,导致全脊麻的危险。 ③临床上禁忌同时行双侧颈丛深支阻滞麻醉 3.膈神经阻滞途径

穿刺点在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外侧缘,距锁骨上2.53 cm处,以左手示、拇二指提起胸锁乳突肌,针头刺入皮肤后,沿胸锁乳突肌深面,向内后方深入约2.53 cm,回抽无血,即可注入药物。 4.臂丛神经在颈部的阻滞途径

①斜角肌肌间沟阻滞途径:环状软骨水平线与肌间沟相交处

②锁骨上阻滞途径:锁骨中点上方1.0-1.5cm 处进针,针向内、后、下方向进针 ③改良的锁骨上阻滞途径:锁骨中点上方1.0-1.5cm处进针,锁骨下血管旁阻滞 5. 星状神经节阻滞麻醉

临床上行星状神经节阻滞常用气管旁入路,即在胸锁关节上2.5cm与前正中线外侧1.5cm相交处向7颈椎横突基部穿刺,用手指将颈总动脉推向外侧,针尖遇骨质,回抽无血,注入局麻药。常可出现Horner综合征,并要注意防止气胸、全脊麻和喉返神经阻滞等并发症。







三:胸部(2穿刺2阻滞1注射)

1. 胸膜腔穿刺的部位和层次

胸前外侧壁【 肋角外侧 :腋中线或腋前线第78肋间隙中部 胸后壁【肋角附近 :肩胛线或腋后线第89肋间隙下位肋骨上缘

穿刺经过的层次由浅入深为: 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胸壁肌、肋间肌、胸内筋膜、壁胸膜、胸膜

2.心内注射与心包穿刺

心内注射(左第4肋间隙胸骨旁) 心包穿刺(左剑肋角) 3.肋间神经及其阻滞

常用的途径有:在骶棘肌外侧缘距后正中线 8cm左右进针,可阻滞整条肋间神经;在腋前线进针,只能阻滞远段 13

阻滞途径:自肋骨下缘进针,针尖稍向上方刺到肋骨骨面,然后改变方向使针尖沿肋骨下缘滑过,再0.20.3cm 即到注药处,穿刺时须谨防刺破胸膜引起气胸。 4.交感干与交感神经节阻滞 方法一:(后方旁脊椎法)

棘突外侧4-5cm皮肤处取进针点,在X线下确定进针的深度和角度。 方法二:

穿刺点在所选节段上一棘突外侧3cm处,垂直进针,触及横突后,针稍后退并改变方向,向上向内斜刺以滑过横突,当进针约达4cm如遇硬物阻力时,表明已达椎体外侧面,即交感神经节附近,回抽无血、无气,即可注入麻药。穿刺不能过深或针尖过分离椎体外侧面,否则有产生气胸的危险。 方法三:

1.定位棘突:在棘突外侧4-5cm皮肤处取进针点,做皮丘

2.穿刺针垂直刺向肋骨,待针尖碰到肋骨,将针干向头端倾斜45°,即向下、向内及向前推进; 3.待针尖抵达椎间孔附近,抽吸无血液、无液体后,注入局麻药5-8ml








四:腹部(3阻滞)

1.腰交感干及其阻滞定位

位置: (34个椎旁神经节+节间支构成干) 脊柱与腰大肌之间,左侧邻腹主A,右侧位于下腔V面。

阻滞:L2棘突旁4-5cm处进针,针尖向内侧至椎体旁,再沿椎体侧方至深入2.54cm 2.腹腔神经节()阻滞

L1棘突旁7-10cm, 贴第12 肋下缘进针,针体与正中矢状面呈3545°角斜刺,若刺入34cm及横突,应退针再刺,如触及椎体,记下深度,退出后调整方向再刺,较原深2.5cm即可。 3.腰丛及其阻滞定位

组成:T12前支的一部分、L1~3前支以及L4前支一部分组成 阻滞定位: 腰大肌间隙 (偶用)

1.在两侧髂嵴最高点连线下3cm,后正中线外侧5cm处为腰丛阻滞麻醉的刺入点。与皮肤垂直进针,直达第4腰椎横突后,微调使针尖滑过横突上缘,再进针0.5cm,出现落空感,表示已进入腰大肌间隙,即可注入麻药。

2.在两侧髂嵴最高点连线上1.5cm,后正中线外侧4cm处为腰丛阻滞麻醉的刺入点。与皮肤垂直进针,深约3.55cm,达第4腰椎横突后,经其下缘再进针0.52cm,出现落空感,表示已进入腰大肌间隙,即可注入麻药。

五:盆部和会阴(7神经阻滞)

1.骶神经阻滞定位

患者取俯卧位,在髂后上嵴内侧1.5cm和同侧骶骨角外侧1.5cm的连线上用穿刺针辨别骶后孔, 旁开骶中嵴外侧约1.52.0cmS1S2后孔分别在双侧髂后上嵴连线上、下1.5cm处,阻滞S5神经和尾神经时可以经骶管裂孔注射。

应用解剖:5对骶神经和1对尾神经在骶管内下行形成马尾,然后各个神经前后支穿出相应的骶前后孔。S5神经和尾神经由骶管裂孔穿出。 2.上腹下丛阻滞定位

侧卧位,取腰5和骶1棘突间隙中点外侧57cm处进针,与皮肤约呈60°角刺向椎体外缘方向,在X线透视引导下缓慢进针穿透椎间盘抵达神经丛附近,注入造影剂证实针尖在腹膜后间隙的位置正确后,缓慢注入局麻药。

3.直肠和肛门神经丛阻滞定位

患者取截石位或俯卧位,在十字方位的四点上、肛周皮肤和粘膜交界处做皮丘,然后经此四点作环形皮下注射局麻药,从而阻滞直肠粘膜周围软组织和肛门括约肌。操作时应将示指放进直肠以保证针尖不刺破直肠粘膜。主要用于痔核、直肠和肛门外科手术麻醉。 4.宫颈旁神经阻滞定位

以左示指和中指轻轻进入阴道引导,右手持针,在宫颈旁阴道侧、后穹交界处进针,穿过阴道粘12cm,回抽无血后注入局麻药即可。穿刺注药时避免损伤子宫动脉、静脉丛和输尿管等周围结构。对侧也采用同样方法阻滞。 5.阴部神经阻滞

以左手示指伸入肛门,摸到坐骨棘,右手持针,在坐骨结节与肛门连线中点,经皮下进针至坐骨棘,遇到骶棘韧带,深度3~6cm,注入局麻药即可。

经阴道摸到坐骨棘,然后以手指为向导,针自阴道刺向坐骨棘及骶棘韧带注入局麻药。 6.阴茎背神经阻滞定位

在阴茎根部和两侧旁开24cm应用局麻药行扇形(三角形)区域阻滞,能够阻滞阴茎的感觉神经并避免血管损伤。如需更满意的阻滞效果或扩大手术范围,可在耻骨联合面中线外侧3060°进针达耻骨联合下界,轻轻退针,变动进针方向使其刚好擦过骨面,刺过Buck筋膜,回抽无血注入局麻药。






7.生殖股神经阻滞定位

腹股沟韧带中、内1/3下方皮下注入局麻药可阻滞股支;耻骨结节外侧皮下注射即可阻滞生殖支。



六:脊柱区(3阻滞麻醉)

1.硬膜外隙阻滞麻醉 (1)后正中穿刺法

①部位:椎骨棘突之间进针,与棘突方向一致

②层次:皮肤 浅筋膜 深筋膜 棘上韧带 棘间韧带 黄韧带 硬膜外隙 (2)旁正中穿刺法

①部位:正中线旁1.52.0cm

②层次: 皮肤→ 浅筋膜 深筋膜 背阔肌腱膜 竖脊肌 椎板间隙 黄韧带 硬膜外隙 2.蛛网膜下隙穿刺和腰麻(基本同硬膜外隙阻滞) ①穿刺部位:L23L34L45腰椎之间

②层次:硬膜外隙→ 硬脊膜 硬膜下隙 蛛网膜→蛛网膜下隙(腰椎区域) 3.骶管阻滞麻醉

俯卧位,将示指和中指的掌面放在两个骶骨角上,以45°角在两个骶骨角之间刺入,当穿刺针碰到骶骨时,应改变针的角度(男性几乎与皮肤平行成5°角进针,女性成15°角进针),向前进针刺入骶尾背侧浅韧带,阻力消失则进入骶管,注意不能刺过两侧髂后上棘的连线水平。



七:上肢(7神经阻滞2血管穿刺)

1. 臂丛神经阻滞途径 (1)颈部臂丛阻滞途径

①斜角肌肌间沟阻滞途径:环状软骨水平线与肌间沟相交处

②锁骨上阻滞途径:锁骨中点上方1.0-1.5cm 处进针,针向内、后、下方向进针 ③改良的锁骨上阻滞途径:锁骨中点上方1.0-1.5cm处进针,锁骨下血管旁阻滞 (2)腋区臂丛阻滞途径

①喙突下阻滞途径: 喙突下2cm,向足向外侧向后倾斜10°,两次减压感

②腋路阻滞途径(腋血管旁阻滞法): 臂处于外展、旋外、屈肘位,腋窝最高点,压住动脉搏动,进入腋鞘 2.肩胛上神经阻滞

Moore: 在肩胛冈上缘,由肩峰至肩胛骨内侧缘沿肩胛冈上缘画一横线,再经此横线的中点作一与脊柱平行的纵线,在两线相交的外上角等分角上距离交点2.5cm处为进针点,与皮肤垂直方向略向内刺入4~5cm即达肩胛骨切迹,有异感后注入局麻药。 3.腋神经阻滞

肩外展45°角,在肩峰的背侧下方4cm处穿刺,针尖对向喙突刺入,进针4.04.5cm深度,即达四边孔附近,回抽无血,即可注药 4.正中神经阻滞

(1)肘部阻滞: 肘关节伸直,平肱骨内、外上髁之间切取肱动脉搏动,在其稍内侧垂直刺入3~5cm,出现异感后注入局麻药。

(2)腕部阻滞: 病人握拳,腕关节微屈可看到掌长肌腱和挠侧腕屈肌腱,经桡骨茎突,横过腕关节画一横线,于上述两肌腱间的交点处为进针点,垂直刺入数毫米,出现异感后注入局麻药。 5.尺神经阻滞

(1)肱部阻滞: 在上臂肱二头肌内侧沟中点处可触及肱动脉搏动,在此处进针指向肱动脉后方,得到放散至小指的异感后注射局麻药。此点由于尺神经与正中神经相邻易同时阻滞。










(2)肘部阻滞: 前臂屈曲90°角,在肱骨内上髁及尺骨鹰嘴之间触及尺神经,与尺神经平行进针或由稍内侧进针出现异感后注入局麻药。

(3)腕部阻滞: 腕关节屈曲,握拳,即可显露尺侧腕屈肌腱,在其桡侧可触到尺动脉。取肌腱与动脉间为进针点垂直刺入,出现异感后注入局麻药。 6.桡神经阻滞

(1)肱部阻滞: 肘关节伸直,与肱骨外上髁上方10cm处稍外侧,压迫桡神经时出现异感,在该处刺入皮肤至骨,出现异感后注射局麻药。

(2)肘部阻滞: 肘关节伸直,在肘窝前面肱二头肌腱外侧一横指半处,垂直进针指向肱骨前面,出现异感后注入局麻药。

(3)桡神经深支阻滞: 肘关节伸直,前臂取内旋位,在肱骨外上髁背侧外缘远端两横指,桡侧腕短伸肌内侧缘压痛点处垂直刺入,得到放散至示、中、环指及手背部的异感后注射局麻药。

(4)桡神经浅支阻滞: 在桡骨茎突上方7cm处的背外侧缘,垂直向桡骨进针,出现异感后注射局麻药。 7.指神经阻滞

在指根稍背侧,作左右两面注射麻药或在指根侧面轴线上作皮丘,穿刺针分别向背、掌两面注入麻药。

8.肘窝处是间接测量血压时的听诊部位;肘窝横纹稍上方处可作动脉插管。 9. 动脉穿刺或切开插管前采用改良Allen试验法(P236)



八:下肢(5神经阻滞2血管插管)

1.股神经阻滞: 腹股沟韧带中点下缘,股动脉搏动点外侧 1cm 处进针。

2.隐神经阻滞: 平髌骨上缘、股骨内侧髁内侧面直刺或在此骨面扇形寻找异感,再注药。

3.闭孔神经阻滞: 耻骨结节外侧及下方1.5cm,垂直进针至耻骨下支,再后退2cm ,稍偏外侧并紧贴耻骨上支下缘刺入2.5cm进入闭膜管,即可注药。 4.坐骨神经阻滞

(1)近端阻滞定位: 侧卧位,髋、膝关节略屈曲,从股骨大转子上缘至髂后上棘连线中点作一与该线垂直(斜向内下方)的线,此线与股骨大转子至骶管裂孔的连线相交,此交点为穿刺点,垂直进针,直至出现异感。

(2)远端阻滞定位: 侧卧位,髋、膝关节略屈曲,从股骨大转子至坐骨结节连线的中点或稍内侧垂直进针,直至出现异感。

5.股外侧皮神经阻滞: 髂前上棘向内侧及向下2cm 6.股动脉、足背动脉血管插管部位





(注: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a552d69b0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f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