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社会学理论

2022-12-05 22:26:2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后现代社会学理论》,欢迎阅读!
后现代,社会学,理论

这个不是重点。由于PPT上侧重知识点的列举,前后逻辑联不容易突出,许多同学觉得太难背,因此这个只是我根据教材上的内容,理的一个简要的理解思路。 首先(也就是PPT上对应的导论内容),之所以有后现代社会学的发展,原因在于现代社会学的局限性。现代社会学包括了实证主义传统(孔德涂尔干 客观的)解释主义传统(韦 主观的)和批判主义传统(马克思)。它们的局限性主要在于主客观二元对立。简单的来说,实证主义传统认为社会现象都是物质的,是要独立于人的意识的,他们要把社会现象看作外在与研究者的客观对象,用确定的方法追究社会现象的客观性(比如涂尔干的自杀论)而韦伯的人文主义传统则认为社会现象的实质是社会行动的表现,而社会行动的本质属性是行动者的主观性。但是他们都有自己的内在矛盾之初(具体教材P10)。而后现代社会学理论就是要超越主客观二元对立的形而上学的思考方式。

首先帕森斯的做出了尝试,他试图融合原有传统,建立一套符合普遍适用的理论。新功能主义顾名思义就是对结构功能主义的批判发展。冲突论也是对结构功能主义局限性的批判。

而后现代社会学的兴起也有背景原因,因为当时生产力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兴起,人和人的接触变得更为频繁,主客观二元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就失去了存在的现实基础,此新的现实基础就要求关注人们在人与人的交互关系(表现在社会学的语言学转向,哈贝马斯、布迪厄、吉登斯强调的实践是日常生活的实践)。之所以要突出讲常人方法学,因为它是语言学转向的标准(它的思想来源有实用主义P21、胡塞尔海德格尔的现象学p25、舒茨现象社会学P27

以上的主要内容PPT上已经比较明了。

吉登斯理论的特点在于融合各家理论,而且不走激进路线,心平气和地批判发展各种理论。他反对过于主观的理论,认为要像马克思那样坚持从本体论(追求事物本质具体见P55二段)出发看待问题;批判帕森斯过于宏观的理论,主张宏微观结合;批判涂尔干的客体主义,主张主客观结合。

他认为结构化理论的基础是二重性,二重性意思就是对主客观二元论的决裂。这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社会本身是结构的,这些结构(就是规则、制度)制约着人们的社会行动,而另一方面人们不仅自觉性认识原有社会结构,调整自己的行为,而且在行动中不断产生新要求来调整这些规则和社会制度。P255这种过程就体现的一种循环的意味。结构化的意思也就清楚了,就是规则和资源在实践中不断发挥创造和再创造作用的过程,即结构的生产再生产)结果就是各种社会制度的建立。结构化理论认为社会学要研究的就是在具体条件和过程中的社会行动是怎么样完成社会结构化的一种实践活动 在了解大概意思后我们还要理清楚结构化中各个要素的定义,从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到它包 实践 (而这个主体也就是人) 以及规则与资源,还有结构化的结果—制度

一、 首先是实践的主体—人,按他的话来说是行动者。他认为人的行动是有连续性的,是一种行动流(不是由一个个个分裂的意图组成的,可以理解为不是主观唯心的,具体见P258 而行动的连续性又是意识的连续性决定的(说明他认为的行动是有一般性的,不是无规律的)

1.意识之所以是连续的,是因为人类有共同意志和共同知识。而且他也并不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认为除了人自觉意识导致的行动外还存在许多意外后果(不经意间做到了,具体见P261

2.而至于意识能决定行动,以至于人们可以按照头脑中的目的计划改造制度,吉登斯认为这事由于人们是按照人们头脑中的记忆痕迹,即实践意识决定的。实践意识是在日常生活实践中积累行成的习惯性的东西。它的特点是只说不做(同话语意识区别)P256第三断和日


常性P257第一段。

二、此外是结构,结构=规则+资源,它们的分类在PPT上已经很清楚了(但是书上指出吉登斯之后还提出了支配性规则在P265第一段)

三、最后就是制度,制度是结构和实践的产物,各种不同的结构在实践下组合形成了各种制度,具体见P265的图。

此外例如结构丛、权力等观点由于PPT上没有就省略了。国家理论和现代性不知道考不考。

布迪厄理论的方法论是一种关系主义,他把社会现实的实质都理解成为社会关系:社会世界中存在的都是各种各样的关系,但不是主体性的纽带,而是马克思说的“独立于个人意识和个人意志”的客观关系。P146 但他不是坚持客观主义,他把主观和客观都纳入自己的视野,但是认为客观性要优先于主观性关于各种社会位置和社会条件的客观性缝隙是关于精神一是的主观性分析的前提和基础。他受结构主义影响,但是对其进行批判,反对但从客观主义看,而要把关系思维引入。此外他的理论背景还有PPT上所写的马克思和韦伯的思想和法国的实证主义传统。

一、场域+(资本*惯习)=实践(这块要自己先看看PPT知道个大概) 1.场域就像是一个关系网,是关系的系统,它是以客观性为前提的,。场域的定义与解释PPT上已经很详尽了,可以参照课本151页进行拓展。 场域是实践展开的场所也是实践展开的矛盾形式156

场域与惯习的关系首先是制约关系,其次是认识建构,且后者取决于前者PPT 场域变化的原动力是社会资本 2.与场域紧密相关的是社会资本(资本的定义与其他资本的分类PPT上很详细,也可见书,资本定义:P163,经济资本P164,文化资本P165,社会资本P168,社会资本是场域变化的原动力,社会资本又只有在场域中才存在P155。由于场域中社会成员对社会资本的占有和摄取是不平等的(社会资本不应当被理解成是在网路中其他成员占有的经济资本与文化资本,P170第三段指出他们是不同层次的资本),因而会在一定的规则中发生矛盾冲突,这也是他的理论区别于系统论的地方(系统论认为行动者是被理解成在某种目的的通知下保持同步的机器)[此处有疑问不知道是否可以把P170第一段的网络关系理解成场域]而这种场域中持续不断的斗争运动引起了场域的运动。

而资本又可以引申出一个权力和符号资本的概念,PPT上解释的很详细。教材上的类似内P172 场域结构中语言交流中权力关系存在的四方面根据、场域中的权力冲突P173最后一段

3.惯习 所谓惯习就是知觉、评价和行动的分类图示构成的系统,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又可以置换,它来自于社会制度,又寄居于身体中159。从定义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布迪厄克服了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我们来详细解读它。惯习是实践条件制约和人们生存条件和生存能力的结合。所谓的实践活动制约条件包括各种物质生活条件制约,如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等,而生存条件则包括实践主体的特点如身体、心理结构等160。注意:由于统一或者存在于个别的身体内,但是布迪厄指出他是有社会性的,是一种社会化了的主观性。(因为惯习都是在特定的场域中被建构的)

惯习包含了意识活动内容并由此能支配实践活动,但是并不是说人的实践活动就是严密的推理活动做出的,而是基于一种“实践感”(惯习正是实践感的基础) [实践感:布迪厄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ab6102da5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8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