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境界》说课稿教案

2023-02-02 23:31:1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人生的境界》说课稿教案》,欢迎阅读!
教案,境界,人生

《人生的境界》说课稿

王东升

一、说教材:

我所说课的篇目是《人生的境界》,它是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的开篇之作。 这单元学习的是哲学论文和随笔本文属于哲学论文,学术味较重,有高度的概括性、抽象性,而时代感、可读性与针对性相对不足,学生学习很难产生浓厚的兴趣。但课文有其思想价值,有助于学生对人生意义的认识,能引发中学生对人生意义的独立思考。课文的题目又是“人生的境界”,这对于开始思考人生意义和价值的高三学生来说,也是颇有吸引力的。特别是关于人生的四种境界说,相信学生在学习中会引起共鸣,产生联想。

基于此,这篇课文在教学设计上采取的原则是深文浅教,想方设法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尽可能地抓住课文的紧要处、精彩处与学生的共鸣点、兴奋点相交汇的地方作为教学内容。在教材的处理上,注重让学生对课文整体的把握,教师设置几个通道,使学生透过课文繁难的、深奥的说理处能联系实际,从而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实交融起来,这样就有了亲切感,具体感。因此在深文浅教的原则下,安排1课时。 二、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质疑思辨。要做到质疑思辨,就要注意融会贯通和联系实例。哲学论文中难点较多,需要质疑是自然的,但是质疑解难不能只是停留在弄懂文本意义,更重要的质疑是根据事实,想想是不是真有道理,就是用实践去检验认识的真理性。这样才能使学生有收获、发现。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本文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

1.整体把握文章,理清文章思路,解读人生的四种境界的内涵。 2.指导学生认真理解并深入探究文中含蕴丰富的语句的含义。

3.启发学生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明白在做平常事情的时候也应有精神追求的道理,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境界的人。

教学重点为:联系现实生活解读人生的四种境界,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深化并丰富对人生境界的认识。

教学难点为:对文中蕴含哲理性的语言的探究。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学生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学生在初中和高一、二年的学习中,已初步具有阅读现代文的能力和分析与思考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可以把整体感知课文的要点和探讨课文思路的任务交给学生,而对文中含蕴丰富的语句,则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探究,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说教法

因此在教学中,我采取的具体做法是:

1、采取教师设计思考题和训练题激活学生思维,深化其对课文的理解。 2、采用讨论、质疑、探究、交流的方法,开拓思路。 3、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解读人生的四种境界。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导语的设置应该由浅入深,从现实生活入手,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我设置了如下导语由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提问学生自己为什么读书? 学生畅所欲言后,教师提问:那么为什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人生追求?决定人生追求的因素是什么呢?现在我们来学习《人生的


境界》一课,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会告诉我们答案的。导入课文。

(二)、介绍作者 (三)接下来从宏观的角度,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我设计了三个有一定梯度的问题,采取小组讨论和全班共同研究,教师点拨的方法。

1.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再快速浏览课文,并思考:全文阐述了什么问题?请找出全文的主旨句以及相关重要的句子。

2哲学的任务是什么?

3.说到人生境界,作者划分出四种,这是根据什么划分的? 4.归纳总结,形成整体性板书。 (四)深入感知

让学生联系实际重点研读,从微观的角度去透视,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1.结合你对四境界的理解,谈谈你对下面文字的认识。

A“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识天工,安知帝力?”“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帝之则:自然法则或社会法则) B“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C“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D、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切恶乎待哉? (这题意在加深学生对四境界内涵的理解)

点拨:A句反映了古人尽管遵循自然法则,但不知不识这些法则,对这些法则无觉解,其境界属于自然境界。B句以享受荣华富贵的生活为读书目的,其动机是利已的,其境界是功利境界。C句表现了作者不以己悲,岁年老体衰仍不忘驰骋疆场收复失地的爱国主义情怀,其是道德境界。D句顺应万物本性,达到物我一体,其境界是天地境界。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举例说明你对这四种境界的理解。 A“放牛娃 ”的故事。 B.现实生活中的芸芸众生 C.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 D.老庄、孔孟



(五)质疑思辨:

学生自读课文找出难以理解的句子合作讨论,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1)“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是什么意思?“人应该成为的人”又是什么意思? 2“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 这是课文中的精彩之笔。请用辩证的观点对其进行分析,从中引出一点为人处事的哲理。 3)怎样理解中国的圣人,中国的哲学“既入世而又出世”?既然向来如此,为什么说未来哲学才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

六)拓展迁移:联系学生学过的知识,拓展延伸 ,以加深对人生境界内涵的理解,达到课内与课外的结合。

故设计了下面的问题:课文里说,达到道德境界的贤人,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哲学上的觉解使他们的行动和生活有了道德意义,使他们达到了很高的人生境界。中国历史上涌现过无数的仁人志士,请列出你所知道的人物,同时写出浓缩了他们崇高人生境界的名言。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aef262d2af90242a895e5e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