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解释

2022-12-16 08:06: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解释》,欢迎阅读!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解释,关于

关于“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解释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条军事格言出自我国古代兵家鼻祖孙武著的《孙子·攻篇》。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高初中历史课本都引用了这条军事格言,并作了解释。初中历史课本的解释是:“了解自己,了解敌人,百战都不会失败。”高中历史课本的解释是“了解敌人,了解自己,百战都不会受损。”两者大同小异。

有老师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0年第7期上撰文,认为人教版初中历史课本中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引言不准确,应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同时还认为人教版历史课本对孙武这句名言中的“百战”直译不妥,并引用清代学者汪中的话,主张“古文中的三、九、十、百、千、万等数字常作虚数,表示‘众多’之意。”因此,这位老师主张“此句按《中华成语大词典》第1074页翻译为妥:‘如果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了解,打起仗来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作为教材的编写者,我们十分感谢这位老师的批评意见。这位老师所提的第一点意见是正确的,初中教材在援引原文时的确不准确,在此谨向广大读者致歉,以后我们将力求避免此类失误。关于第二点意见,我想在这里作一简单的说明,请读者指正。直译与意译是翻译中常用的两种方法,各有长短,难分优劣,只要用得恰当就可以,很难说“直译不妥”,意译就妥。至于说到“古文中的三、九、十、百、千、万等数字常作虚数”,这是连学生都知道的古汉语常识。但有一点,这位老师在引用清代著名学者汪中的话的时候,似乎没有注意,汪中讲的是一般情况,实际上三、九、十、百、千、万也可以作实数。它们什么时候可以作实数呢?这要从具体的语境上加以分析。

《孙子·谋攻篇》原文——“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败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曹操等十一家注《孙子》“知彼知己”下有一“者”字,另本无“者”字。)从这则军事格言的语境上分析,孙子认为,“知彼知


己”,在战争中会百分之百的取胜;“不知彼而知己”,在战争中胜败参半;“不知彼不知己”,在战争中百分之百的失败。三种情况,每况愈下,刚好成正比。此处“百战”意译反觉不妥,以直译为上。

谓予不信,请看当今众多学者的翻译:

19784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十一家注孙子》附有当今我国著名军事理论家郭化若译的《孙子》。他对孙武的这句名言的翻译是:“所以说,了解敌人,了解自己,百战都不会有危险;不了解敌人而了解自己,胜败的可能各半;不了解敌人也不了解自己,那就会每战都有危险。”(第77页至78页)

台北市常春树书坊出版的一也编译的《白话孙子兵法》,对孙武的这句名言的解释是:“所以说,能够知道自己,同时也能够知道别人,那么纵有百次战争,也不致发生危险。假如只知道自己的实力还可以,而不知道别人的实力究竟如何,那么一旦作战可能是胜,也可能是败。假如不知道别人的实力如何,也不估计自己的实力,那么必然的会打一次败一次。”(第76页)

19785月,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齐光撰著的《孙子兵法评注》,对孙武的这句名言的评注是:“所以说,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的,百战都没有危险;不了解敌方而仅仅了解自己,一胜一败;既不了解敌方,又不了解自己,每次打仗都得失败。(第65页)

19925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陈济康、吴建华合译的《白话武经七书》,对孙武这句名言的译文是,“所以说,知彼知己百战不败;不知彼而能知己可能胜利,也可能失败;既不知彼又不知己,每战必败。”(第39页)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bbcccda80eb6294dd886cbd.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