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30 14:54: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涅》,欢迎阅读!
涅

第四章、真常唯心部 一、涅槃释意



涅槃,旧译作“泥洹”,均是梵文Nirvana的音译,原意指火的熄灭,意译为作灭、灭度、寂灭、圆寂或无为等。涅槃是佛教的核心观念之一,常被用来表述灭尽一切烦恼的最高理想或最终目标,是佛教修行所要达到的最高解脱境界。

在佛教中,涅槃通常被分为“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两种。《增一阿含经》解释说:“有此二法涅槃界。去何为二?有余涅槃界,无余涅盘界。彼云:何名为有余涅槃界?于是比丘灭五下分结,即彼般涅槃界,不还来此世,是谓名为有余涅槃界。彼云:何名为无余涅槃界?如是比丘尽有漏成就无漏,意解脱、智慧解脱,自身作证而自游戏,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更不受后有,始实知之,是谓无余涅槃界。这是因为原始佛教将修行佛法所成就的果位分为两种,即阿罗汉和阿那含。两种果位的区别在于,阿那含只断尽“五下分结”的烦恼习气,尚有部分烦恼习气未断,对人身仍生执著。佛陀就将阿那含所获得的涅槃称为有余涅槃。阿罗汉则断尽了一切烦恼习气,即“尽有漏,成就无漏”,对生身无执取之意。阿罗汉能于现世得涅槃,这种涅槃称为无余涅槃。

在佛教的发展过程中,大小乘佛教对涅槃则有不同的解释。根据《肇论》记载,小乘佛教将人生视为苦海,以“灰身灭智,捐形绝虑”为涅槃,犹如“灯尽火灭,膏明俱竭”,因而涅槃就成了彻底灭亡的代名词。作为反映从小乘佛教向大乘佛教转化的《阿毗达摩俱舍论》对于涅槃的解说则更强调其超越生死的性质,认为“涅槃是出离一切生死法”的解脱境界。后来的大乘佛教更是明确地把涅槃视为成佛的标志,一旦证得涅槃,就解脱成佛了。不过,大乘佛教对涅槃的具体解说也不尽相同。

印度的大乘佛教主要有两大派别,即中观学派和瑜伽行派。中观学派的涅槃观可以概括为“实相涅槃”。所谓实相,是指诸法的真实相状,实相的根本内容就是诸法性空。由于实相即是因缘所生法的“空性”,所以通过实相便将“涅槃”与“生死”统一了起来。因此,中观学派反对脱离世间去追求超世间的涅槃,而是强调涅槃境界在现实世间就可以得到实现,如《中论》中说:“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这种“世间与涅槃不二”的思想为后来佛教沟通世间法与出世间法提供了契机,中国化的佛教正是沿着这一思路而一步步走向了现实的社会和人生的。



《增一阿含经》卷七,《大正藏》第2册,第579页上。 《中论》卷四,《大正藏》第30册,第36页上。

1




瑜伽行派是印度大乘佛教的另一重要派别。其学说传播到中国,最终形成了唯识宗。与中观派主张“诸法性空”相对照,瑜伽行派的理论支柱是“万法唯识”,即认为一切诸法皆是识所变现的结果。他们将识分为八种,即前五识、意识、末那识及第八阿赖耶识。其中,阿赖耶识是五位百法之所依,一切宇宙现象都是由它派生的。因此,瑜伽行派在解脱论上有将阿赖耶识当作轮回、解脱主体的倾向。但是,从瑜伽行派的整个思想架构来看,阿赖耶识毕竟只是一种暂时的主体,人及自然现象存在的最终根据是真如,而阿赖耶识作为导致生死轮回的重要根源最终是要被抛弃的。所以,瑜伽行派以及中国的唯识宗都有“转识成智”说法,认为涅槃解脱即是智慧证得真如的境界。

值得注意的是,在印度佛教发展的过程中,尤其是从印度佛教经典传译流传于中国的历史来看,除了中观学派和瑜伽行派及其所依经典外,还有一批传播和翻译介于二者之间的重要佛教经典,它们以传扬如来藏或佛性之说而著名,譬如《如来藏经》《大般涅槃经》《大乘起信论》等等。甚至近现代的中外学者将之命名为独立学派,所谓“真如宗”“真常唯心系”或“如来藏派”



二、成书背景 三、传译历程 四、思想精髓

五、经典选读(大般涅槃经、大乘起信论)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bdc30fcf61fb7360b4c652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