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鱼

2022-10-03 00:07: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鱼》,欢迎阅读!
不如



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鱼

———教育叙事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出自道家学说,原文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指要想帮助他人解决难题,还不如传授给他人解决难题的方法。现在多被引用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式,即要求老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育模式,摆正自己的位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而这也是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但是我认为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绝对的,为了更好的授之以渔,对于有些学生何不先授之以鱼呢?

“费洋洋”是班级除了名的“劳模”,同学们一节课能做完的题他总是做两节课还很费劲,一套试卷总要做三节或者一天的时间。他的妈妈也是老师可是对他来说那都不是事,是事就一阵,一阵就没事。可是把孩子交到这,我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力量来培养他。我真是煞费苦心呀,可是那都是徒劳。偶然的一次在饭店吃饭,他什么菜都不吃就想吃鱼,而且不停的在说着菜谱里的一道叫“一鱼两吃”当时我感觉到了这或许就是他的最爱,我平淡地问他:“你最喜欢吃的是鱼?喜欢怎么吃呀?”他得意地说:“他最喜欢吃炸鱼,而且是小鱼!”那天我们没有这道菜,我淡淡地说:“你现在想吃吗?”他爽快地答应着,我继续不漏声色的说:“你要是连续考语文90分以上,我请你吃炸鱼,而且是小鱼,管够的。他兴奋地说老师说话算数吗?我说:“那当然,可以拉钩的.”

第二天开始考试,他做的很认真,我给他批得也很认真,但是他勉强够了90分,当然是我给他往上提了分。他激动不已,自己得到了满足感,不过我也不能让他骄傲,得意过后会失意的,我忙提示他还有四次呢,他不停的数着小手指头。嘴里不停地说:“老师我希望明天还考试.”

一连四天考试他都上去90分了,不过最后两次是他真正的成绩。他对自己有了信心,做题也认真了,我看在眼里乐在心上。可是我不能太让他得意了,我特意找了一套难一点的题,他果真没有上去90分,他不停的数着小手说还有一次,他每天不停的盼着考试。这样大约过了有半个月,他的吃性特别好,总记得还有一次90分,就能吃到炸鱼了。

这不昨天又考试了,他有些迫不及待了,发下试卷,老老实实的坐在那,很认真的写着,我看在眼里真的是比吃了蜜还甜。经过一节半课的努力,终于做完了,他很得意又很小心的举着试卷来到我面前,小心翼翼的说:“老师你判判吧,




好老师了,我想知道我能上去90分了吧!我在他面前给他认真的看着,他不停的举着小手算着自己减掉了多少分?我也很激动,他真的上去90分了。其实鱼我早准备好了。只是时机不成熟,我要信守诺言,同时也要让他知道,说到要做到,才是做人的根本,同时也让他明白只有通过不断地努力才能有收获。

当时我就告诉他,晚上我请他吃鱼,他乐不可支,手舞足蹈,我感觉到他的是多么的兴奋,我何尝不是呢?放学了,他和我一起来到我家,他也忙着帮着我干活,我一边炸鱼,一边把炸好的鱼放在餐桌上请他先吃,他真是个吃鱼能手,不客气的坐在那开始一通大吃,竟然一口饭都不吃,就是吃鱼,我和老公看他那可爱的样子,谁都舍不得去抢他的鱼吃。

他一边吃一边不停说,老师炸鱼就是香。我趁机说:“还想吃吗?”他惊奇的看着我心想老师还能给他吃。我不失时机地说:“想吃那是有条件的,下次你连着三次90分,我还请你吃炸鱼!”他看看盘里的鱼可怜兮兮地说:“老师,能便宜点吗?”我和老公哈哈大笑。我严肃地说:“不行!现在已经很便宜了。”他的鱼在嘴里不停的翻滚着,但是他还是很勉强地说:“那好吧。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计。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可是人们恰巧忽略了一点,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任何一条鱼,都要通过辛苦的劳动和付出才能获得。换句话说,无论你具有多好的技术,如果不附诸于行动,照样饿肚子。我们不妨来看看古代的私塾教育,是重“渔”还是重“鱼”?有人会说,让学生“熟读成诵”的过程和方法,不就是“渔”吗?可换个角度看,死记硬背下来的一篇篇文章,不就是“鱼”吗?试想:如果“渔”真的那么重要的话,先生应该引导孩子去寻找更多更科学的学习方法,研究更高明的背诵技巧和规律,而不是一个劲地逼着学生死记硬背。从这个意义上讲,生看中的,不就是“鱼”吗?用一句很诙谐的话来讲,那就是:不管是黑猫还是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我们都知道,“渔”就那么几条,而“鱼”却无穷尽也。掰着手指头算一算,学习方法不就是那么一些吗?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学习,把有限的方法一遍又一遍地重复,有多大的意义呢?举个例子,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就那么几种:1、拆分、组合法;2、联系上下文法;3、同义词替换法。一、二年级在讲,五六年级也在讲,甚至初中还要讲,有价值么?学生能不能掌握是一回事,掌握了方法就能学得好么?不一定,法学得再多,如果没有落实到训练上,一切都等




于零。方法不在多,而贵在坚持。有些老教师,教学理念不见得新,教学方法不见得活,但很有实效性,学生学得很扎实。换一个角度看,是不是方法越多越好呢?也不一定。多则惑,少则明!有时候,方法多了,反而会分散精心,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能有什么显著的效果呢?

“先解决生存问题,还是先谋求发展”?这是摆在我们小学语文教师面前的一大问题。我想,还是应该先解决“鱼”的问题。在获得“鱼”的过程中,慢慢总结“渔”。自然界的一切生物在幼雏时期,大都不具有捕食的本领,需要“父母”的喂养。随着体格的强健,逐步学会觅食的本领。在它们没有能力养活自己之前,“父母”必须担负起喂养它们的责任。做教师的,也必须要明白这个道理:在学生还不具有自学能力的时候,教师就要把知识教给孩子,等他们具有自学能力和自理能力的时候,再逐步放手。

比如,一个孩子在认识了大量生字之后,就具有了阅读的能力;在积累了大量的词语之后,就有了写话的能力。千万不要把二者割裂开来。因此,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鱼。





同兴镇总校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ced4fc63c1ec5da51e2707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