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教师招聘考试资料——失范行为的理论分析

2023-01-16 23:28: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教师资格考试、教师招聘考试资料——失范行为的理论分析》,欢迎阅读!
失范,教师,考试资料,资格考试,行为

失范行为的理论分析

所谓失范行为,就是指所有那些违反或偏离某个社会现行的社会规范的活动与行为。于学生失范行为的理论解释,主要来自心理学社会学方面。在教师招聘考试中,以单选题考查为主,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比较有代表性的几个理论。 ()理学解释

理学上主要有两种观点来解释学生的失范行为。 (1)心理缺陷说

一些心理学家力图把越轨、犯罪解释为 心理缺陷 的结果,认为正常人知道限制他们的越轨冲动, 心理缺陷者 却不知道限制他们的越轨冲动。 心理缺陷 主要是因童年的社会化失调造成的。在童年时代,孩子如果遭到双亲的遗弃,就会使孩子正常的社会化过程中断,使他们在心理和情感上受到严重的挫折,难以发展成健全的人格和自我,将来就难以适应社会环境,容易产生越轨和犯罪行为。 (2)挫折 侵犯说

一些心理学家认为,越轨行为是一种由挫折产生的针对他人和社会的侵犯形式。而挫折的程度是以需要强度或者受阻的程度为基础的,进而推断侵犯的强度与挫折的强度有关。理学解释在分析一个具体个人为何会产生越轨或犯罪行为时富有成效,但它难以解释作为一种群体或社会现象的越轨或犯罪。 ()社会学解释

社会学在解释学生失范行为时主要分为两类研究取向:一类是 结构模式 ,主要从社会结构和文化的角度去探讨;另一类是 过程模式 ,主要从越轨的过程进行分析。其中,结构模式的种类最多,包括以下几种。 (1)差异交往说

美国犯罪学家萨塞兰德在其《犯罪学原理》一书中提出其基本假设:所有的人都要经历社会化过程,但他们如何社会化则取决于他们与谁交往。一个孩子通过与越轨群体的交往学到了对越轨行为的理解、态度和技能,他与越轨群体的交往越密切,学到的犯罪手段就会越多,犯罪的动机就会越强烈,犯罪的可能性也就会越大。这种理论也正印证了中国的老话: 朱者赤,近墨者黑。 (2)控制缺乏说

这一理论是由雷克里斯提出的。他认为,群体的成员资格和社会生活环境决定个人的行为,但他特别强调社会环境中的社会控制对个人的效用,并认为越轨和犯罪是由于社会内外部的控制削弱和受到破坏而引起的。 失范说 失范 一词,源于希腊文,16世纪的神学中是指不守法,尤其指亵渎神的现象。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以此说明 与道德规范不一致的社会现 。在他看来,道德规范是维持人与人以及社会团结的基础,由于社会剧变,尤其是法国处于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大转变时期,因此使得控制个人行为的道德规范越来越松弛,个人之间的道德制约丧失了,这就是失范现象。 (3)手段 目标说

美国社会学家默顿认为,社会整合的缺乏会造成极度紧张,从而引起越轨行为。但他提出这种极度紧张不是因社会整合的缺乏引起的,而是因社会手段和目标不统一造成的。社会在文化上为每个人规定了合法的正确目标,但社会并没有在结构上为每个人提供合法的手段去实现这些目标,这样就会使人产生挫折和紧张,在没有合法的手段时就会用非法的手段来实现这些目标,因而出现越轨行为。 (4)亚文化群理论


以美国社会学家科恩为代表,他在《亚文化群体》一书中提出,犯罪者亚文化群所具有和维护的价值观及行为倾向,与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及行为倾向相抵触、相背离,这是犯罪的真正根源,而亚文化的产生是社会化过程不完善、不适当引起的,并且通常是在社会下层阶级居住区形成的。这种观点从文化角度分析了失范行为,体现了社会学的洞察力。但是这种理论的适应面较窄,难以解释 白领犯罪 、高科技犯罪以及为什么犯罪率有起伏差异等现象。 (5)标签理论

美国社会学家贝克是这一理论的代表,他主要是从越轨行为发生的过程进行解释。该理论盛行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运用互动理论探讨了越轨犯罪的过程,而非它的原因,强调了违法、犯罪是社会创造的,而非本体所赋予或自然发生的。其要点为:第一,失范是一种政治现象,权力常常是决定谁去贴 失范者 这个标签,以及谁被贴这个标签的关键因素;第二,必须改造的是社会关系,而不是失范者;第三,认为失范与控制失范是同一社会现象的两个相互联系的组成部分。这种理论因此特别强调了犯罪的过程,分解了从 初级越轨者 级越轨者 的变化过程。 ()例题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属于学生失范行为解释模式中的( ) A.差异交往说 B.标签理论

C.亚文化群理论 D.手段 目标说

【答案】A 差异交往说 的基本假设:所有的人都要经历社会化过程,但他们如何社会化则取决于他们与谁交往。一个孩子通过与越轨群体的交往学到了对越轨行为的理解、态度和技能,他与越轨群体的交往越密切,学到的犯罪手段就会越多,犯罪的动机就会越强烈,犯罪的可能性也就会越大。这种理论也正印证了中国的老话: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故本题A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d2fd39203f69e3143323968011ca300a7c3f65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