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读书笔记

2022-03-27 08:05: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乡土中国读书笔记》,欢迎阅读!
乡土,中国,笔记,读书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

对于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我在大学的时候有过短暂的接触,当时只是随手地翻了几页,在脑海里没有留下太多的印象,在研究生阶段,看过导师给的一些重要的阅读书目之后,又一次地发现了这本书,从图书馆借来,看完之后,对于这本书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本书跟平常的社会调查报告有很大的不同。它不是一个具体社会的描写,而是从具体社会提炼出的一些概念。虽然说是概念,但从费孝通先生的论述来看,他是从具体的农村生活细节出发,不是简单地泛泛而谈,而是在具体事物里核实的。

这本书虽然是社会学的入门级读物,却有着深厚的理论素养作为支撑,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上浓浓的乡土气息,没有了让人望而却步,晦涩难懂的理论术语,读过之后却有一种豁然开朗感。这就是费先生的高明之处,他的语言在当今的我们看来也是那么轻松易懂,原因在于这种乡土气息早已与我们的文化交织融合,不能分离,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结构如何变化,中国还是乡土中国。

文章分多个章节进行了论述,以下主要是我从每个章节里所得的体会和感想: 第一、乡土本色

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人们生在土里长在土里。土地是中国基层社会的根本。农民的土气是因为土地的不流动而发生的,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局是常态。乡土社会的特征是人与人之间的孤立与隔膜,简单的农耕活动不需要复杂的分工与合作。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有地方性的,区域间接触上,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生于斯,死于斯,对于乡土社会里的人来所,终老还乡是最终的归属。这是一个没有陌生的社会,社会的稳定来自于人们心里彼此的熟悉。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些没有来由的信任就是规矩,使人们从心世代习来的。 第二、文字下乡

乡下人的并不是智力上的缺陷,而是其生活环境所造成的,乡土社会是通过彼此熟悉建立起来的。在此中,言辞不一定达意,熟人间的交流是靠眉宇之间的传情达意。文字非得下乡?非也。很多人认为乡下人,但是费老认为不应该这么说,乡下人不是智力上笨,只是知识上不足,更确切的说是知识结构不一样,他们的知识足以应付他们的生活,而对于城市的文明生活当然不甚了了了。这种不了解就像城里人分辨不了麦子和韭菜、不会爬树、不会抓鱼一样,没什么值得取笑的。作者进而探讨了语言的产生以及和人类生活的关系,文字的产生原是为了不同空间和时间的人交流的,但是在乡土社会,由于生活的一成不变和空间的稳定性和封闭性,口头语言完全可以满足生活需要。而且面对面的交流远比书面语言表达的东西丰富快捷。文字既不是乡土社会的基础,本来就不是乡土社会的本性。人类最初的文字都是庙堂性的,都是为了祭祀崇拜和记录帝王事件,所以不是乡土社会的必要。因此文字发明了几千年,中国的绝大部分农民依旧目不识丁。当然当代的乡土社会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当代农民必须要识字了,因为要科学种田、操纵机器。但是实际上我的母亲初中毕业,但是由于农民的生活基本没有文字,长年没有阅读和书写,因此现在已经忘的差不多了,读我的家信都很吃力。这无疑是费老观点的例证,说明虽然过了这么多年,农民的生活还是带着传统乡土社会的痕迹——地方性和口语化 第三、家族

中国的家扩大的路线是单系的,是氏族,是一个事业单位,赋有经济,政治,宗教等各种功能,是具有绵延性的。西方的家庭,夫妻是主轴,两性之间的感情是凝合的力量,在此费老似乎并没有注意到西方贵族家族的模式而更多的是现代西方的家庭模式?我们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是纵轴。为了事业单位的效率,就得牺牲感情,讲求纪律,排斥私情的宽容。夫妻间得相敬如宾,女子要有三从四德,亲子间要讲究负责和服从。乡土的中国社会


是同性聚集的社会,同性之间寻求感情安慰,而守着老婆的男人却被看作是没有出息。中国人在两性感情上的矜持和保留也是在这种社会圈局中养成的性格。 第四、男女有别

乡土社会是亚普罗式的文化模式,讲究稳定。它不必创造新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生下来就聚顶好的,它更害怕社会关系的破坏。男女有别是认定男女间不必求同,在生活上加以隔离。心理上的契洽是没有必要的。这也便是中国乡土同性社会特征的一个原因。老还用歧视性的话语描述了同性恋的可能。这样求稳的社会使得大多数的中国人都安于现状,并不像把理想改变现实。这是亚普罗是的文化模式,是个安稳的社会。 第五、礼治秩序

乡土社会秩序维持是靠礼治实现的。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时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依靠国家的权利来推行的,礼靠的事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积累的经验。传统让人有一种敬畏感。礼便是使人们在被教化的过程中产生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教化的根本目的是让人主动服礼,而个人克己复礼而向外推演。在国家,君主通过执行种种复杂仪式,为百姓做出标榜以示天下,由上及下教化百姓,用传统的道德的威慑和宗教式的崇拜力量来统治百姓。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第六、无讼

费老推论,既然是礼治社会,那么礼就不仅仅是礼貌,不懂礼就简直是个道德问题,如果有官司非打不可,那必然是因为有人破坏了规矩。中国乡土社会的理想是没有法律和政治的,因为一切都按照祖先流下来的规矩进行,政府的统治以教化为主,苛政猛于虎;来到这个世界的新生儿自有父母教化他们适应这些规矩。这就实现了无为而治的理想。在这本书中费老阐释了奉行个人平等主义、个人权利本位的法治理念与乡土社会礼治传统的冲突。因此法治秩序的建立不能单靠制定若干法律条文和设立若干法庭,重要的还得看人民怎样去应用这些设备”——近二十年来司法改革的成功与曲折,司法公信力所遭遇的危机,或可部分从中寻找一些答案。 第七、无为政治

费老阐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模式:注重社会冲突方面的横暴权力和注重社会合作的同意权利。横暴权力也是指独裁,其权力的根本驱使乃是利益。然则中国自古是古老的农业国,其社会分散归并为一家一户,其经济基础虚弱不便于构架横暴权力。在乡土社会中的基层实行类似同意权利的社会契约,然而社会分工极少,在这种自给自足,经济条件的限制下,中国社会逐渐承认了一种趋于稳定的无为政治。无为亦所谓求稳,人生老病死求的是颐养天年,在中国的乡土社会,这种家庭内各自的微循环所带来的安逸感抚慰了几千年的国人。

第八、长老统治

在变迁中,习惯是适应的阻碍,经验等于顽固和落伍。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给乡土中国及当代农村带来的不安于焦躁是一个现实问题。 但如何在现代社会中重新认识传统同样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在第十一章中,费老谈及了不同于横暴权力与同意权力的另一关于权力的观点。这加深了对中国基础社会的理解,是社会继承中的教化学的权力。众所周知,每个社会都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相应的也有不同的文化习俗与社会制度,每个人对之的了解诚然不是与生俱来的,这时候教化就显得十分重要,使之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这样的权力在亲子关系中无疑是最明显的,家长对孩子的干预可谓是方方面面,担不可称之为横暴权力,因为这样的权力中对利益的追求显然是其次的。因此,教化的权力是文化的,教导是社会普遍认同的规范。教化的权力在成人中也是适用的,但条件无疑更加苛刻,稳定的文化传统是有效地保障。人们对于比自己年长的人,要抱着更尊重的态度。文化的稳定,人们可以从长


者那里学到经验,作为指导,党文化不稳定时长者的经验便变得不那么适用于自身的情况,尊卑长幼也并不显得如此重要,这 无疑与乡土中国不符。因此,费老将这种既非民主又不是专制的教化权力称为“长老统治” 第九、名实的分离

社会变迁发生在旧有社会结构不能应付新环境的时候。当社会变迁的时候,会出现惶恐和不安。而社会中的文化英雄能够提出办法,支配跟着他的群众,发生了一种新的权利形——“时势权利。所谓乱世出英雄,这个英雄代表了一种新的诉求,一种新的尝试。作为一个时代的风向标,他连接了愚昧过去与大众幻想中的未来,充满了希冀。顺着这个概念,费老讲到了苏联的独裁,试图用时势权利来解读这种新的社会关系。我认为,时势权利应该是作为一种类似于过渡权利的东西。当一种权力形式已经无力维持社会的稳定,矛盾激发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也就是社会变迁的时候会出现这种时势权利然而当一种新的社会关系趋于稳定时,时势权利就应当被另一种权力所替代,而不能称作是时势权利了。 以上九个方面就是在我读完《乡土中国》后,同时又看了一些有关费孝通先生以及这本书的介绍后所产生的感想,理解地较为浅显,以后还会对这本书进行进一步地研读,相信在多读、精读之后,会有更多的收获。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d820e21c8d376eeafaa319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