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情于物闲说

2022-08-03 18:34:2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移情于物闲说》,欢迎阅读!
闲说,移情,于物

移情于物闲说

张锋

天人合一哲学背景之下,中国古典诗歌拥有情景交融的美学传统,人与自然的融合,通常有两种走向:①触景生情;②移情于物。 所谓触景生情,即触大千之景,而心生情感。

菡萏hàn dàn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香!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无限恨!倚阑千(李璟《浣溪沙》) 中,词人触荷香渐消,翠叶衰残,西风兴波,细雨霏霏之景,而生韶光流逝,往事如烟的伤感。这种作品采用——模式,情是物的反映。

所谓移情于物,即将主体情感转移到客观外物之上,就是主观情感的客观化。 《庄子·秋水》中有则典故: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shū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不知推已及物,所以对庄子 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的判断质疑。事实上,推已及物的普遍性心理现象正是移情于物美尽理论的心理基础。 辛弃疾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贺新郎》)

便是这一推已及物心理在艺术上的反映。正因诗人都有推已及物的心理,所以在审美、创作过程中常将个人情感移推附着于外物。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便体现了这一点儿。事实上,任何人满怀失落凄楚,那么所见外物常着上凄迷的情感色彩,有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为证;任何人若有闲情逸致,那么一山一丘,常隐藏无尽趣味,有词一上一壑也风流(辛弃疾《鹧鸪天》)为证。移情是文艺审美中的情感移置,是主客体在审美观照中的双向建构。运同移情于物的作品采用——景(物)模式,物是情的投射。

移情于物作为文艺审美,文气创作中的现象和手段,通常有以下几种:

1)拟人。门隔花深梦旧游,夕阳无语燕归愁,玉纤香动小帘钩。 落絮无声春堕泪,行云有影月含羞,东风临度冷于秋。(吴文英《浣溪沙》)中,外物拟人化而有人的情感。 2)借代。

借代,顾名思义便是借一物来代替另一物出现,因此多数为名词。使用时,必须考虑替代的正当性与通用性,尽量不要化简为繁,并且要让文义通顺。并且,此时的借代一般是类似于以小见大,用小事物来反映大的局面或情况,使句子形象具体。通俗的说,借代是一种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借体来代替。

今夜麛mí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霜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中,将情感移于云鬟、玉臂、深闺(三者都借代妻子)之上,从而流露出相思之苦。 3)象征。

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象征的表现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王冕《梅》)中,诗人将对志行高洁的君子的景仰之情推移到富有象征意义的上。

4)寄情于物。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中,词人乡思寄托于碧云、黄叶、秋枝、寒烟、斜阳、芳草这些外物上。

5身与物化。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 chǎn,通)尽还生。念抑外青cōng别后,水边红袂mèi分时,怆然暗惊! 无端天与娉pīng 婷,帘月一帘幽魂,春风十里柔情。怎奈何,欢娱渐随流水,素弦声断,翠绡香减;那堪片片飞花弄晚,濛濛残雨笼晴。正销凝,黄鹂又啼数声。(秦观《八六子》)中情与景融,身与物化。

移情于物,可惜作家情感抽象思想具体生动地表达出来,为作品创造优美的艺术意境,并使之拥有优美含蓄的艺术韵味。为了便于理解,笔者将移情于物分为两种方式:

一景物直呈化 诗人的情感托附于景物,通过直接呈现景物于作品中,让读者把握情与景的联系,从而理解诗歌。宋代词人贺铸回忆昔日目遂芳尘远去而生闲愁,从而将闲愁投射于景物而为词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青玉案》南唐后主李煜将亡国之恨转移到肯前秋风庭院藓侵阶晚凉天净月华的景物和想象中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浪淘沙》)的景象上,读来揪心断肠。晚清国学大师王国维前妻莫夫人新丧,他的丧妻之痛对应到西窗白,纷纷凉月,一院丁香雪。(《点绛唇·屏却相思》)的凄冷景象上。换言之,抒情主体的情感化作客观化景物。

下面恭录前人几首诗,试作解说。

韦应物《寺居独夜寄崔主簿》:幽人寂不寐,木叶纷纷落。寒雨暗深更,流萤度高阁。坐使青灯晓,还伤夏衣薄。宁(如)知岁方晏(晚迟),离居更萧索。幽居时孤寂之感投射于纷纷落木,深更寒雨,高阁流茧所构成的萧索之景。 卢纶《与从弟瑾同下第后出关言别》:出关愁暮一沾哀,满野蓬生古战场。孤村树色昏残雨,远寺钟声带夕阳。别离之哀投射 于满野蓬蒿,孤村树暗,残雨斜阳构成的凄苦之景。

戴淑伦《过三闾庙》:沅湘流不尽,屈于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对屈子的伤悼和自己的忧思投射于日暮秋风。萧萧枫树所构成的凄清萧索之景中。 二、物象人性化 诗人将个人情感投射到外界物象上,此时,物象似乎有了人的情感和意识。它与景物人性化,触景生情不同,后两者中景(物)没有人的情感和意识,只是托寄情感的客观工具;人性化的物象虽也托寄情感,但受到抒情主体情感的浸润。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缓一夜声(温庭筠《过分水岭》中,溪水有情,也知惜别,故而潺缓一夜声诗人将个人惜别之情投射到溪水之上。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涕(遥远)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怀崔雍崔衮》中,诗人怀友,夜长难眠,如同枯荷听雨,满是伤感。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劳劳亭》)中,春风似乎懂得人间离别之苦,所以不让柳条发青,以免加重人们离别折柳相送时的痛苦。诗人的离别之


苦便投射于人性化的春风。王之焕《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

下面索录前人几首诗,亦作解说。

赵古段《长安秋望》: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倚楼。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清莲愁。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厚楚囚。颈联中,诗人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托寄于拟人化的憔悴含愁的枯荷上,归隐之意托寄于静穆闲雅的紫菊上。

李白《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众鸟飞尽,孤云独去,内心自然孤寂。唯您现在阅读的文章出自语文轩,我们的域名是有敬亭山没有离去,与我对看而不厌。诗人将内心情感推移到山,并使之拟人化。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频繁不断)啼。戏蝶时时舞,娇莺恰恰啼,非寻自在,是因为满蹊压枝低的花令其留连。这实际上是诗人连此地的情感推移的结果。

李商隐《高亭赋得折杨柳》: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本无生命的绿柳有了人的情感,半留相送半迎归,旨在报答行人休尽折。这是诗人移情以联想的结果。

韦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江雨霏霏,草齐鸟啼,台城的凄清之景,令人顿生世事沧桑之叹。而似乎本应解人心意的台城绿柳却不去宽慰他人,依旧葱笼如烟,加重了诗人内心伤感的份量,故而怨之无情。诗人将个人情感推移到本无情感的绿柳身上,含蓄表达情感。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dce3875866fb84ae55c8d1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