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情与象征

2022-07-28 02:00:2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移情与象征》,欢迎阅读!
移情,象征

内容 授课人



移情与象征

授课班级

1、了解什么什移情与象征。

课时安排 1

九( )班

知识、技能、2、学会运用移情、象征手法作文。 情感、态度、3、学会区分口头语言与诗歌的文雅语言 价值观目标

重难点分析 学会运用移情、象征手法作文。 教学方法





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 好像自己欢喜时,所看到景物都像在微笑, 悲伤时,景物也像在叹气。

自古以来,文人骚客在诗歌创作中往往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行动性格,生命及思想感情,使自然景物反映出人和社会生活的美。这就是美学所称的诗歌创作的“移情作用”“移情手法“的运用,使得诗中的客观物景充溢着感性生命形态的颤动和美丽,使得诗人眼前景与心中意融为一体,超感性而又不离感性。诗歌之所以会长时期焕发出强有力的艺术力,“移情手法”的巧妙运用功不可没。

《白杨礼赞》在写作上的突出特点,是运用象征手法。作为一个文学家,茅盾以审美的眼光、动情的眼光来看待西北的自然景观,发现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然后托物言志,任情驱使挥就成篇,是情理之中的事。象征是一种修辞方法,借助具体事物,揭示某种意义或表现某种精神品质。象征含有象征体和象征义两个因素。诗文中的象征,一般是暗示性的,而《白杨礼赞》是明示性的。因为在当时的条件下,战争风云席卷中国大地,人们无暇揣摩品味迂回曲折意味深长的作品,作家们都用直率的方式表达个人和全体民众的意志、愿望。所以本文的特点,既运用有余韵的象征手法,又运用直抒胸臆的写法。在本文中,象征体是白杨树,象征义(或本体)是北方的农民、北方农民中的战士、中国人民抗日的精神和意志。此二者从某种意义上说具有相似性、同一性,这是象征用于本文的重要基础。

1、首先要弄清楚象征与比喻、拟人的区别:

象征也是把事物形象化和人格化,这与拟人和比喻又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首先要认清象征是一种表现方法,即写作方法,是就篇章而言的。不是一般所说的象征义;而拟人与比喻则是修辞方法,只表现在具体的句子上,不在篇章上。

象征与拟人的相同点是都把事物人格化,但象征的写法大都用在立意上,即把某种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描写的事物的形象中。通过所描写、刻画的事物,来表现一定阶级的本质或某种意义;而拟人则是用在语句的表现上,是为了把事物写得生动、形象,增强表达效果。虽然也是把物人格化,但所表现的还是拟人化的事物的本身。例如:山也笑来水也笑,只反映人物欢悦的心情,并不反映人的性格和品德、精神和思想、形象和气魄;并不寄寓别的更深的意义,也没有描绘山的形象,这山中也不寄寓另一个形象。

象征与比喻中的借喻,也有相同点,那就是都使事物形象化了。但借喻是建筑在相似的基础上;象征却是将所描写的事物赋予一定的意义,所以对托义的物必须做细致地描写和刻画,理解时应加以细心地分析。比喻就无须做描绘和刻画。

2.象征这个表现方法,是文学家们创造的。它的基本作用有二:一是把作家要说而不愿直说的托义于物,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一是帮助作家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告诉给读者。《白杨礼赞》和高尔基的《海燕》属于后者。这方法帮助《白杨礼赞》和《海燕》分别冲破了国民党和帝俄政府的“审查”。我们今天运用象征的写法一般说是属于前者,主要是为了增强文章的表现力,收到更好的文学教育效果。



课前准备








<白杨礼赞>在写作上的突出特点,是运用象征手法。作为一个文学家,茅盾以审美的眼光、动情的眼光来看待西北的自然景观,发现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然后托物言志,任情驱使挥就成篇,是情理之中的事。象征是一种修辞方法,借助具体事物,揭示某种意义或表现某种精神品质。象征含有象征体和象征义两个因素。诗文中的象征,一般是暗示性的,《白杨礼赞》是明示性的。因为在当时的条件下,战争风云席卷中国大地,人们无暇揣摩品味迂回曲折意味深长的作品,作家们都用直率的方式表达个人和全体民众的意志、愿望。所以本文的特点,既运用有余韵的象征手法,又运用直抒胸臆的写法。在本文中,象征体是白杨树,象征义(或本体)是北方的农民、北方农民中的战士、中国人民抗日的精神和意志。此二者从某种意义上说具有相似性、同一性,这是象征用于本文的重要基础。 初中课本中使用象征手法的课文,如《白杨礼赞》《松树的风格》等,对象征意象的使用比较集中而单一,并且在文中有较为明确的句子点明了象征义。这样的象征手法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在习作中也比较容易使用。但是,《海燕》一文对象征手法的使用不同于这些文章。文中没有较为明确的句子点明象征义,甚而至于在语言表象的浅层次上看来都可以当作一篇写景的文章来赏析。就深层次的象征意象来看,本文的象征意象是一个纷繁浩大的意象系统,在文中出现的每一个事物都融入其中,成为这个象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当时俄国的社会现状一一对应。在短短不足600字的文章中营造出这样的象征系统不得不令人佩服高尔基的笔力。但是这恰恰又成了教学中的难点,“学生说读过之后总觉得乱哄哄的”当在意料之中。

在这个象征系统中,首先要使学生理解的是处于背景层次的“暴风雨”。它象征的不是某一类具体的人群,而是整个被压迫阶级推翻沙皇统治的大革命。作者以自然环境来象征社会环境,暴风雨之后是晴天,大革命之后是人民解放。在这个革命的风暴中,既有革命群众的斗争,又有反革命势力的镇压,还有游离于革命之外的“第三类人”的存在。这个意象本身就涵盖了其他所有意象,其他的象征体只是这个革命风暴意象的组成部分与细化。认清了这一点后,就不会在有意象理解上的混乱之虞,教师的教学重点可以放在使学生明确象征义上了。

在剩下的象征体中,显而易见,可以发现分为两大阵营,分别象征着革命阶级与反革命阶级。另外,为了丰富主人公的形象,作为对比和反衬,文中还描写了“第三类人”的形象。



教学反思

教案评价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7bccdf16f1aff00bed51edd.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