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唐代文学思想转化的文化背景

2022-10-20 12:15: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析唐代文学思想转化的文化背景》,欢迎阅读!
浅析,唐代,转化,背景,思想

要:唐代是我国古代史上最为强盛的时期,在文学思想领域也是异常活跃,极度繁荣的文化和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开放姿态推动着此期文学思想的频繁转化。在唐代近三百的时间中,文学思想经过初、盛、中、晚四次大的转变,而每个阶段的文化背景各不相同,而文坛的景象却处于或百废待兴、或豪情万丈,或因循守旧,或无力回天的异样情境中,笔者依据这四个分期分别探讨唐代文学思想转化的文化背景。

关键词:唐代; 文学思想; 转化; 背景

唐代在中国古代史上是最为强盛的一时期,不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领域,都是极盛一时的。在这样的国度中,文学思想也是异常活跃的,当然这其中有着许多因素,然而这与此时的多元文化格局有着密切的关系。唐代统治者实行的是一种所谓儒、释、“三教”并立的政策,这正是多元文化格局形成的原因。[1]p238初唐时虽社会百废待兴,文学方面因袭六朝遗风,因此以一个较高的起点发轫;盛唐时期的文学思想最为活跃,交杂着异域情怀;中唐时期相对稳定,但因世风日下,急需救治,因此以匡时救国为准绳的儒教思想在儒、佛、道三教之争中略占上风;晚唐时期的文学思想相对凋敝,正如衰微的国家一样,大有无力回天之悲悯情境。

一、 初唐时期的文学思想转化的文化背景

尽管唐代是建立在民生凋敝、社会动荡的基础之上,但唐代的文学起点却是很高的,它顺延着六朝遗风,阔步前行。加之唐初统治者开明的文学思想观,唐代文学在立朝后步入迅猛发展的快车道并且一发不可收拾。渐渐地,唐代文学越发带有自身的特色,尤以初唐“四杰”陈子昂等的出现为标志,唐代文学从此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此外唐代的文化政策也为文学思想的转变增添了动力。在用人方面,摆脱了门第限制,科举取士的施行较好的搜罗和发掘了许多出身卑微的人才,这无疑对唐代文化的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这些出身寒门的文人在文坛大展手脚,首先开刀的便是六朝的宫廷文学,一改六朝文坛的绮靡气息。对于文人们大刀阔斧的改革,当政者是给予了足够的支持,李世民对于文艺采取的态度是很宽容的,而他本人也参与到文学的创作之中,如其亲自撰写的《隋书·机传论》,他又说过“以万机之暇,游息艺文”等话语。李世民的文艺观与其大臣文人们的观点是一致的,即反对用文学淫乐,主张文学应有益于政教,这当然与他们吸取隋亡教训巩固自身统治有关,但正是这种思想使得唐初文化获得宽松的环境进而推动着文学思想的重大转变。最鲜明的变化就是文坛不再沉迷于绮靡之风,加之唐初平乱的战争时常发生,许多文人都带有建功立业的心态,他们的作品自然而然地就从六朝的绮靡之风转向富有刚健有力、气魄雄壮的诗篇之中,如有杨炯的“宁为百夫长,不为一书生”的雄壮,又有高适、岑参、陈子昂等为代表的边塞诗人。

从初唐到陈子昂时期的数十年间,文人们一直呼唤文坛新气象的产生,但始终未能真正摆脱六朝之风而建立起独具特色的唐代“风骨”,直至陈子昂“汉魏风骨”说的提出,唐初文坛才真正发生质的转变。

二、 盛唐时期的文学思想转化的文化背景

自陈子昂起,文坛渐渐摆脱了六朝的文风并步入富有浪漫的文学气息,这股新潮如雨后春笋般开始弥漫于唐诗之中,出现了诸如刘希夷、张若虚等典型的富有浪漫情怀的诗人。尤其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以其独特、唯美的气质成为了后人赞叹不绝的千古美文,更有批评家称此诗有“孤篇压倒全唐”的美誉,他们成为了盛唐之声全面袭来的先导。[2]p110 此时的李唐王朝已然步入正轨,经济繁盛、文化昌明、政治稳定,儒、释、道三教各自自由的发展,和谐共处,互不干扰,推动着唐代文学艺术向着多元的方向发展。这一时期的统治者相比唐初对文化和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视程度可以说有过之无不及。诸如司天台、著书


局、史馆等机构的设立和集贤院的完善。

因为极度自信和包容,唐代成为了迄唐为止最为开放的时期,对外交往异常活跃,随之而来的就是文人志士眼界的扩展,多民族连同和异域民族的交往深深地影响到了唐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宗教、音乐绘画等方面。开放、包容不仅是此期社会生活的显著特征,同样也是文学思想方面的显著特征,正因如此,此期的文学创作才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长足进步,出现集大成的诗坛巨人李白、杜甫等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 中唐时期的文学思想转化的文化背景

通常意义的中唐是指从唐代宗到文宗这段时期,这个时期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下坡阶段。整个王朝在各个领域的成就都大不如前,政治极度腐败黑暗,社会风气也开始下滑,文人们多是醉生梦死,思想僵化,缺乏创新精神整个封建大厦的根基开始动摇。作为“显教”的佛道二教却争得你死我活,给了讲究现实主义的儒教以喘息的机会,儒学思想此时慢慢展露头角,发挥着其独特的调节社会的功能。 文坛的骈文之风慢慢衰微,一改之前甚是风靡的面貌。诗坛也褪去了豪放、浪漫的气息,转而走向现实主义的创作路径上。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e1fd86b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4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