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中的情怀——从《蜀相》中对诸葛亮的追忆探究杜甫的诸葛亮 情结

2022-08-25 12:11: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追忆中的情怀——从《蜀相》中对诸葛亮的追忆探究杜甫的诸葛亮 情结》,欢迎阅读!
诸葛亮,追忆,杜甫,探究,情结

追忆中的情怀——从《蜀相》中对诸葛亮的追忆探究杜甫的

诸葛亮 情结

杜甫入蜀后写了许多缅怀诸葛亮的诗,如《古柏行》《八阵图》《蜀相》《咏怀古迹其五》等。这些诗篇感情复杂,或赞美、或悲悼、或感慨,都是诗人睹物思人感时伤怀的真情流露。其中写得最好,最为后世认同的就是《蜀相》。这是一首千古名诗,是大浪淘沙后的精华,一千三百年来,已有无数英雄为之潸然泪下。

一位名满天下的丞相,一个生前寂寞、忧国忧民的诗人,一所因人而得名的祠堂,经过短短56个字的拼合,就永远的联系到一起,融为了一个整体。在这首诗里,诸葛亮是被追忆者,杜甫是追忆者,追忆的中介便是武侯祠。然而,到了现在,诸葛亮与杜甫都成了我们追忆的对象,搭起这追忆桥梁的除了武侯祠外还有《蜀相》这首七言律诗。在这里,杜甫通过追忆已不自觉的流露出了他的诸葛亮情结。

斯蒂芬·欧文在他的《追忆》一书中说过每个时代都念念不忘在它以前的、已经成为过去的时代,纵然是后起的时代,也渴望它的后代能记住它,给它以公正的评价,这是文化史上一种常见的现象。如果后起的时代同时又牵涉到对更早时代的回忆,面向遗物古迹,两者同条共贯,那么,就会出现有趣的叠影。正在对来自过去的典籍和遗物进行反思的后起时代的回忆者,会在其中发现自己的影子,发现过去的某些人也正在对更早的过去做反思。这里有一条回忆的链锁,把此时的过去和彼时的表情遥远的过去连接在一起,有时链条也会向臆想的将来伸展,那时将有回忆者记起我们此时正在回忆过去。当我们发现和纪念生活在过去的回忆者时,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通过回忆我们自己也成了回忆的对象,成了值得为后人记起的对象。”①

如今,面对武侯祠,人们能回想起的不仅是那为了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武乡侯诸葛亮,还有那久久伫立于丞相祠堂前感慨万千、唏嘘不已的漂泊诗人杜甫。曾作为回忆者的杜甫已与被他回忆的诸葛亮一样被列入了后人回忆的名单。中国文学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如孟浩然写的《与诸子登砚山》,对羊祜的回忆就使他成为后世的回忆对象之一,斯蒂芬﹒欧文在他的《追忆》一书中对此就做了大量解析。当然,杜甫之所以有今天的地位和影响,和他的诗歌创作与人格魅力是分不开的。

杜甫善于用诗歌记录他的生活与感情,后人之所以对杜甫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就在于他用一千多首诗记录了当时动荡的历史以及自己起伏漂泊的人生。他喜欢用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比如他初到成都时,就写了《成都府》,抒发了我行山川异,忽在天一方的欣喜与激动的感情。当他的茅屋被秋风所破后,他又无可奈何的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发出了得广厦千万间,大批天下寒士尽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感慨。可以说,诗是杜甫内心的传声筒。入蜀后,他拜谒过许多与诸葛亮有关的遗址。如成都武侯庙、先主祠、夔州八阵图、白帝城武侯庙、先主庙等,创作了大量歌颂诸葛亮的诗歌。其中专咏的有5篇,事涉诸葛亮的有10篇。虽然中国文学史上有许多人写过缅怀诸葛亮的诗,但一人能写这么多,且篇篇都写得那么入情,能让人生出无限感慨的唯有杜甫。不仅如此,对于同时代自己敬佩的英雄人物,杜甫也常以诸葛亮比之。如房王官、严武、李光弼都为唐王朝的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杜甫就在诗中将他们比作孔明,以表达自己的推崇之情。可见杜甫对诸葛亮的拳拳之心,所以说他有一种诸葛亮情结。然而,中国古代名人无数,为何杜甫偏偏对诸葛亮情有独钟呢?据我分析,有如下几点:

首先,这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传统。中国古代文人往往有这样的传统,每到一个新的地方都乐于参观当地的名胜古迹,然后吟诗作赋。武侯祠离杜甫的草堂那么近,杜甫自然是会去的。睹物思人,这是最自然最平常的情感表达方式,作为武侯祠的主人,诸葛亮当之无愧的成了杜甫述之于笔的人物。


其次,这与杜甫所处的时代及个人遭遇有关。在安史之乱后的时代,杜甫的经历尤为复杂,先陷贼,继逃脱,继受官,又遭贬,复弃官而漂泊。因此,其于矛盾交织中衍进的心态也就更为深沉和复杂。”②“杜甫入蜀后,思想上有一个很突出的变化,那就是他不再自比稷与,而向往于诸葛亮。他写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并公然说:凄其望吕葛,不复梦周公。意思就是说,他殷切希望的是吕尚、诸葛亮这类英雄人物,再也不梦想周公和孔

子。”③作为漂泊到四川的杜甫,饱经世事的消磨后,他青年时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已破灭,那种来源于儒家的立世报国的精神支柱已摧残殆尽。初到蜀中的他,无论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是匮乏的。对于文人来说,没有精神支柱是最痛苦的,要想生存下去,他必须找寻新的精神支柱,蜀中名人诸葛亮无疑是最好的选择。此外,杜甫也含有对肃宗的不满之情,他素怀匡时救世的大志,却始终得不到重用,落了个漂泊西南的结局,这种不平之气隐隐动于诗中,也为这篇吊古作品注入了生命的活力。

再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这与诸葛亮的时代际遇与个人魅力有关。西汉末年是一个动乱的年代,时势造英雄,这也是一个产生巨人的时代。三顾茅庐,这是多少文人高士梦寐以求的礼遇,然而中国历史上只此一人。君臣会际,诸葛孔明如蛟龙入水,文韬武略彰显无遗,摇一摇羽扇就在中国历史的海洋里搅起汹涌的波涛。虽然水镜先生司马德操曾断言孔明虽得其主,却不得其时,但中国历史上又有几人能既得其主又得其时呢?诸葛亮能遇明主已让杜甫羡慕不已了。他的《古柏行》中的君臣已与时际会,树木犹为人爱惜二句就足以证明这一点。虽然诸葛亮最终没能恢复汉室,完成统一大业,但那段感天动地的君臣会却传为了千古美谈。

关于诸葛亮的个人魅力,我们从后人对他的崇敬和爱戴之情就能看出来。如《方舆胜览》:庙中府西北二里。武侯初亡,百姓遇节朔,各私祭于道中。李雄称王,始为庙宇少城内。桓温平蜀,夷少城,独存孔明庙。”④可见,即便是祸害分子对诸葛亮也是爱戴有加。在杜甫的诗里,也出现了许多歌颂诸葛亮雄韬伟略的诗句,如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等。后人陆游也写了许多颂扬诸葛亮的诗歌,这些都充分说明了诸葛亮的个人才能与人格魅力。

最后,这与杜甫生活的文化背景与时代背景有关。杜甫是晋代名将兼宿儒杜预的后代,其家族具有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的传统。虽然安史之乱的爆发破坏了他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的人生理想,但他依旧不释儒者情怀,在战乱未平、山河破碎、宇内烟腾的岁月里,仍然关注天下苍生,忧国忧民之心从未放松。他是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儒家知识分子,虽然不能成就一番事业,但他希望在国事维艰之际有一位像诸葛孔明一样能把持危局,拯救黎民于水火之中的贤相来主持朝政。从某种意义上说,杜甫之所以对诸葛亮怀有特殊的情节,就在于诸葛亮是儒家的楷模,怀念他是一种自慰,也是杜甫想守住自己的精神信仰的一种表现。诸葛亮对他来说,意味着希望。

诸葛亮一生中最感人的地方是他的死。杜甫的一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更是道出了古往今来无数英雄的心声。泪满襟的英雄当然是杜甫自己了,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与孔明同病相怜。但他用了常使二字,就大大扩充了感染的范围,不仅把普天之下的,而且把千百年后所有的壮志难酬的英雄人物全都包括在内,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震动与共鸣。千百年后的英雄追忆着杜甫,杜甫追忆着千百年前的英雄。在这里,一条无形的追忆之链已经形成,如果把他切断,英雄们就少了沟通的桥梁,古人和今人也就永远无法对话。因此,追忆是中国文学界里永恒的话题。少了追忆,中国文化中的许多部分就会被连根拔起,毫无生命力,甚至会出现文化断层,古今衔接不上的现象。所以说,杜甫的诸葛亮情节是一条贯通古今的追忆之链,虽然只是很细微的一条,在中国文学史上却发挥着重要作用。 杜甫从760年在浣花溪畔筑草堂到这时只有五年半的时间,再减去一年又九个月,他在草堂的居留还不满四个月,但他却使这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方圣地。在这里产生了不少传说,据说每逢四月十八日,成都的居民到草堂游览,年年那天都是晴天,从来遇不到下雨的天气。并且浣花溪水也是那样洁净,后来女诗人薛涛用这里的水制造出各种颜色的笔纸。此外唐代成都的街坊祠如锦里、石笋街,果园坊、石镜、琴台、先主庙、武侯祠……也都由于杜


甫的歌咏垂名后世。”⑤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武侯祠了。可见,杜甫的这种诸葛亮情节成就了许多事物,给中国的文化大花园带来了新的雨露,更多的植物正在它的滋润下发芽成长。 借杜甫笔传,诸葛亮在后世的影响越来越大,以致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把他塑造成了忠与智的化身,使它成了神一般的人物。一般来说,人们热爱杜甫,就会去爱他所崇敬的人,这大概就是所谓的爱屋及乌吧。当然,诸葛亮不是乌,而是屋内的一尊神像。任何事物都是历史的和力产生的,诸葛亮能有今天的地位和影响,也是在诸多和力的作用下产生的,他本人是里面的最大力,杜甫的力为他减小了摩擦,让他沿着这个方向走的更稳更快。不过,在这次和力的过程中,杜甫本人也受益匪浅,它不仅守住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也成就了不朽的名篇。 注释:

节选自 斯蒂芬·欧文 《追忆》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年版 ②③ 选自 《唐诗鉴赏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年版 选自 仇兆鳌 《杜诗详序》卷

选自 冯至《杜甫传》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7年版 参考书目:

斯蒂芬·欧文 《追忆》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年版 冯至 《杜甫传》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7年版

韩成武 《诗圣:忧患意识中的杜甫》 河北大学出版社 《名家读唐诗》 西渡 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5年版 《唐诗鉴赏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年版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e3781ec5bf5f61fb7360b4c2e3f5727a4e9245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