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李商隐《蝉》主要内容

2022-09-03 17:15: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唐代诗人李商隐《蝉》主要内容》,欢迎阅读!
李商隐,唐代,诗人,主要,内容

唐代诗人李商隐《蝉》主要内容

《蝉》是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所作的一首五律诗,而且该诗表达了诗人虽仕途不顺,却坚守清高之志的情怀。如果你想了解这首诗的内容可千万别错过了这篇文章哦! 作品原文



本以高难饱⑴,徒劳恨费声⑵。 五更疏欲断⑶,一树碧无情⑷。 薄宦梗犹泛⑸,故园芜已平⑹。 烦君最相警⑺,我亦举家清⑻。 词句注释

⑴以:因。薄宦:指官职卑微。高难饱:古人认为蝉栖于高处,餐风饮露,故说“高难饱”。

⑵恨费声:因恨而连声悲鸣。费,徒然。

⑶五更(gēng):中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五更”。疏欲断:指蝉声稀疏,接近断绝。

⑷碧:绿。

⑸薄宦:官职卑微。梗犹泛:典出《战国策·齐策》:土偶人对桃梗说:“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后以梗泛比喻漂泊不定,孤苦无依。梗,指树木的枝条。

⑹故园:对往日家园的称呼,故乡。芜已平:荒草已经平齐没胫,覆盖田地。芜,荒草。平,指杂草长得齐平

⑺君:指蝉。警:提醒。

⑻亦:也。举家清:全家清贫。举,全。清,清贫,清高。 白话译文

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悲鸣传恨无人理会白费其声。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满树碧绿依然如故毫不动情。 我官职卑下像桃梗漂流不定,家园长期荒芜杂草早已长平。


烦劳你的鸣叫让我能够警醒,我是一贫如洗全家水一样清。 作品简介

《蝉》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五律。此诗先是描写蝉的境遇,后面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来,直抒胸臆,感情强烈,最后却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蝉身上,首尾圆融,意脉连贯。全诗以蝉起,以蝉结,章法紧密,对蝉的刻画与诗人的情意婉转表达到了浑然交融与统一,是托物咏怀的佳作。诗人借蝉栖高饮露的个性来表现自己高洁的品格,可谓借物咏怀的典型。 名家点评

《汇编唐诗十集》:唐云:堪与骆临海、张曲江并驰。

《唐诗归》:钟云:五字名士赞(首句下)。钟云:三字冷极,幻极(“一树”句下)。钟云:自处不苟(末句下)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云:虞世南云“居高声自远”,骆宾王“清畏人知”、义山“本以高难饱”语,皆善言蝉之德。

《唐诗快》:说得有品有操,竟似虫中夷齐(“本以”句下) 《唐律消夏录》:首二句写蝉之鸣,三四写蝉之不鸣;“一树碧无情”,真是追魂取气之句。五六先作“清”字地步,然后借“烦君”二字折出结句来,法老笔高,中晚一人也。

《五朝诗善鸣集》:清绝。

《围炉诗话》:义山《蝉》诗,绝不描写用古,诚为杰作。 《唐音审体》:神句非复思议可通,所谓不宜释者是也(“一树”句下)

《唐诗成法》:三四流水对,言蝉声忽断忽续,树色一碧。五六说目前客况,开一笔,结方有力。

《李义山诗集笺注》:姚培谦曰:此以蝉自况也。蝉之自处既高矣,何恨之有?三承“声”字,四承“恨”字。五六言我今实无异于蝉。听此声声相唤,岂欲以警我耶?不知我举家清况已惯,毫无怨尤,不劳警得也。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e9434fe32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2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