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独

2022-09-17 21:03:4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慎独》,欢迎阅读!
慎独

慎独,人生的至境

慎独在当今已成为一个专用名词,人们都喜用慎独作为座右铭,其内涵已广为人知,其内容却与人们以往的理解大相径庭,所以人们往往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诠释和说明。

慎独是儒家的重要思想,也是儒家自我修养的重要手段。在古代的典籍中,人们一般把慎独理解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辞海》),或“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辞源》)。其实,慎独,关键是一个“独”字。

“独”,有三种不同的理解:一是郑玄的“闲居”之说;二是朱熹“人所不知而已所独之地”;三是《五行》传文“独立性(个性),即“舍体”,内心的意志、意念。笔者倾向于第三种。

慎独是一种人生境界。慎独是一种修养,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也是一种自我的挑战与监督。柳下惠坐怀不乱,曾参守节辞赐,萧何慎独成大事。东汉杨震的“四知”箴言,“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慎独拒礼;三国时刘备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范仲淹食粥心安,宋人袁采“处世当无愧于心”,李幼廉不为美色金钱所动。元代许衡不食无主之梨,“梨虽无主,我心有主”;清代林则徐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叶存仁“不畏人知畏己知”,曾国藩的“日课四条”:慎独、主敬、求仁、习劳,其所谓慎独则心泰,主敬则身强。以上种种,无一不是慎独自律、道德完善的体现。但,这些慎独的故事不老。

古往今来,慎独境界者不乏其人。诗人陆游,一生都专诚、专注于爱国的情操,恪守抵抗侵略、重振王朝的信念,写出了大量具有爱国主义豪情的诗篇。早年“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的壮歌,中年“报国计安出,灭胡心未休”,晚年“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解为国平燕赵”。这,就是一位爱国者的慎独心志。此心志,一生恪守,至死方休,可歌可泣!

慎独是一种情操,慎独是一种修养,慎独是一种自律,慎独是一种坦荡。

“吾日三省吾身”,即是慎独的工夫。三省其身,即面对自己,澄清自己的内部生命,纯粹是为己之学。鲁迅曾说: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和更无情的是解剖我自己”

作为一名称职的法官,不仅要有正确的政治立场,深厚扎实的法律功底,还须具有法官的职业道德,品行修养。在廉政行为上,要做到“四慎”,即慎权、慎欲、慎行、慎独。你要经常地、认真地检查自己,在内心建立一个“道德法庭”,时刻对自己进行道德裁判,做事之前先“三思”坚决不触“高压线”慎独不是一种时尚。因为慎独,在金钱的诱惑面前,你没有低下高贵的头颅。慎独是阻止你走进深渊的一道屏障,慎独是提升你自身素养走向完美的一座殿堂。

慎独,是医护人员医德修养的崇高境界,也是检验医护人员医德修养高低的标准。

慎独的最高境界是孔子所说的“随心所欲”。这里讲的随心所欲不是我们日常所说的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指道德修养到一定程度后所达到的一种道德境界。只要我们从“慎独”开始,持之以恒,就能实现从道德修养的“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


慎独者,为儒家所倡,释家、道家亦崇之甚高,唯其遵奉敬畏之事不同。儒家尊孔圣之教,行礼仪教化;佛家奉释迦牟尼,尊佛菩萨及诸鬼神;道家行老庄之言,所奉者道,即自然之妙常。我们所作所为、所行所止、起念动心,佛家云:“有佛菩萨乃至诸鬼神,无不尽知尽见,”所谓“举头三尺有神明”。无论信教与否,然于修身正己,诚可信也。儒道亦然。

慎独虽然是古人提出来的,但并没有因时代的更迭变迁而失去现实意义,是因为它是悬挂在你心头的警钟,是阻止你陷进深渊的一道屏障,是提升你自身修养走向完美的一座殿堂。

“慎独”是我国古代儒家创造出来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修身之法”“入德之方”。几千年来,它对我国人民人格铸造、养性修身、提高道德水平起到了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慎独”文化是中华传统道德中的精髓,不仅在古代的道德实践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而且对今天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儒家对“慎独”的重视程度大家是有目共睹的,《大学》《中庸》力主“君子必慎其独”自不消说,马王堆帛书及郭店竹简《五行》中亦大讲“君子必慎其独”。宋明理学中直接讲“慎独”二字。郑玄注《中庸》,把“慎其独”解释为“慎其闲居之所为”,梁漱溟先生认为“儒家之学只是一个慎独”,朱熹则认为“独”是“人所不知而己独知之地”。在古代的典籍中,人们往往把慎独理解为“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辞源》),或“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辞海》) 东汉经学家郑玄注解说:“慎独者,慎其闲君之所为。”即在“隐”“微’之处下功夫,闲居独处,其言其行也应谨慎不苟。 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主张说:“不论在别人跟前,或者自己单独的时候,都不要做一点卑劣的事情,最要紧的是自尊.老一辈革命家刘少奇解释道:“一个人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不做坏事,这就叫慎独。 据笔者了解:“慎独”最先见于《礼记·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说君子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和道德分离,否则就不是真正有道德的人,即使在别人看不见、听不到的时候和地方,也应该小心谨慎,严格要求自己,不能使自己的一言一行超越道德规范。

《礼记·中庸》中言曰:“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也就是说:于最隐密的言行上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于最微小的事最能显示一个人的灵魂。

这让我想起一个故事:“从前,有个又饥又渴的赶考秀才,路过一片熟透的桃林,虽然他对桃子充满了渴望,但最终他只是咽咽了口水,便继续低头匆匆赶路。别人问他为什么不摘个桃子解解渴,他回答道:‘桃李无主,我心有主。”听罢故事,我便决定像那位书生一样做一个“我心有主”的人,努力排除外界的干扰和诱惑。要做到 “我心有主” 则恪守自己的操行,以求做到“一念之非即遏之,一动之妄即改之。”这是对我影响很大的一个有关“慎独”的故事。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没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作为成功人士的必经之路上的“四步曲”,而“慎独”则是这“四步曲”的前奏。“慎独”应该是一种内在的需求,而不应该是一种外在的装饰品,人们只有把“慎独”变成自己内心的一种需求,才能够真正地实践“慎独”我们“慎独”并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慎独”时我们面对的是自己赤裸裸的灵魂,我们可以无情地剖析自己,即使剖析得鲜血淋淋也不为过。无论何时,相处或者是独处,我门都不要展现出自己的丑陋,要随时随地要求自己做一


个高尚的人,做一个值得别人和自己尊敬的人。

对于我们个人来说,“慎独”乃人生的至高境界。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无私才能无畏,无畏才能无为,才能有所为有所不为甚至无所不为!才能坦然面对一切世间沉浮荣枯!我们的内心世界往往是错综复杂的,就好象“一粒沙里有一个世界”一样,当我们在无拘无束无人管制的时候,往往会产生一种放纵的情绪,这种巨大的内在力量,很有可能会驱使我们去为所欲为。一个人在独处的时候,便是考验他修养是否高深的时候;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便是考验他立场是否坚定的时候;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便是考验他能力是否强大的时候。

“慎独”是一面盾牌,可助我们抵御各种各样的诱惑,防范各色各类的“糖弹”“慎独”是一条忠犬,可帮你避开处处陷阱,躲开种种是非;“慎独”是一剂良方,可使你内心清爽,外形昂然。对我们而言,无论是对前程、对事业,也无论是对时下、对将来,“慎独”都是十分必要的,一刻都不可疏忽。我们时刻都要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所谓清醒,也就是“慎独”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ec01e01763231126edb111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