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逝》《寒夜》爱情悲剧性的比较

2022-07-25 04:18:2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伤逝》《寒夜》爱情悲剧性的比较》,欢迎阅读!
悲剧性,伤逝,寒夜,比较,爱情

《伤逝》《寒夜》爱情悲剧性的比较

作者:王汉明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上旬刊》 2017年第10



在设计《伤逝》教学的时候,我接触到了巴金先生的《寒夜》。当我读完这部作品后,发现它与鲁迅先生的《伤逝》在主题上有一定的相似性,而产生悲剧的缘由又有各自的相对独特性。基于读后所得,特撰文浅析。

《伤逝》是鲁迅小说中比较独特的一部作品,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涓生和子君是一对恋人,他们不顾家庭的反对,住到了一起。可是甜蜜的爱情时光过去后,因为社会的压力和经济的贫困,他们之间产生了种种矛盾,子君回到了家中,孤独地死去,而孤独和痛苦也成了涓生生活的主要元素。

《寒夜》则是巴金后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它描写了自由恋爱的知识分子家庭在现实生活的重压下破裂的全过程。小说的主人公汪文宣和曾树生是一对大学毕业的夫妇。他们曾经受到了西方现代新思潮的熏陶与启迪,在个性解放的信念下结合,又共同追求过“教育救国”的理想。但残酷的现实将他们的理想,乃至其自身击得粉碎——身患肺病的汪文宣在抗战胜利消息传来之际满怀怨愤地死去。

鲁迅的《伤逝》完稿于1925年,文中的子君和涓生是“五四”时代的人物。这对年轻的知识分子受到了“五四”思想解放潮流的冲击,力求摆脱封建旧道德旧思想的束缚,渴望个性解放的呼声异常坚决。然而,在这个新旧交替极为缓慢、社会发展滞后的年代里,个性解放又怎么能够离开社会解放而单独解决呢?

巴金的《寒夜》写成于1946年底,作品以抗战胜利前一年的国统区——重庆作为背景。汪文宣这个年轻时满腹新思想的知识分子步人中年后,在生活的重压下一步一步地走向死亡。作者真实地揭露了病态社会的黑暗腐败,替在黑暗中挣扎的小人物控诉了社会——“完了,我一生的幸福都给战争,给生活给那些冠冕堂皇的门面话,还有街上到处贴的告示拿走了。”当人整日为生计奔波、饱受战争之苦时,个性解放的美好理想怎能不灰飞烟灭?

《伤逝》中的子君、《寒夜》里的曾树生都是接受过“五四”进步思潮洗礼的新一代女青年,但曾树生在反对封建枷锁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曾树生这样一个学教育的人到银行里去做小职员,让人家欺负,也够可怜的。她在外面,常常想到家里。可是回到家里来,她总觉得冷,觉得寂寞,觉得心里发愁,因为丈夫带哭的病脸,婆婆带着憎恶的怒容,还有小宣的带有严肃表情的苍白脸。没有温暖的家,善良而懦弱的患病丈夫,极端自私而又顽固、保守的婆母,争吵和优视,寂寞和贫穷。这不尽人意的一切迫使她最终走上了追求幸福、寻求自我解放的道路,她做出了将自己从看不到曙光的苦海中拯救出来的努力。

然而,只为爱情所生的子君却没有她勇敢,也没有她幸运。起初,她能分明、坚决、沉静地说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面对鲇鱼须的老东西的脸,那加厚雪花膏的小东西的脸,她目不邪视,骄傲地走了,没有看见。对于路上那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她却是大无畏的,全不关心,只是镇静地缓缓前行,坦然如入无人之境。但是,在生活的重压下,在家务的牵累下,她的勇气却失掉了,只为着阿随悲愤,只为着做饭出神。当涓生失业后,那么一个无畏的子君也变了色,她的脸,在昏暗的灯光下是那么的凄然。最后,当子君彻底失去爱情时,她只能负着虚空的重担,孤独地在严威和冷眼中走着所谓人生的路,直至走到她的坟墓。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0ef0f24f4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a8.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