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中秋节的由来

2022-04-04 03:18:2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传统文化中秋节的由来》,欢迎阅读!
中秋节,传统文化,由来

传统文化中秋节的由来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分享、馈送“团圆饼”

中秋节令食品是月饼,月饼在民间称为“团圆饼”。中秋时节正是收获的季节,人们为了加强家族、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互相馈赠礼物,月饼就成为人们相互交流的信物与吉祥的象征。

月饼的形制在宋代可能就有了,苏东坡曾有诗赞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但从文献记载看,当时的节物重在赏新,如尝石榴、枣、栗、桔、葡萄等时新水果,饮新酒等,有“秋尝”的意味,还没有将月饼作为重要的节令食品。以月饼为中秋特色食品及祭月供品的风俗大概始于明朝。

家人团聚

团圆是中秋节俗的中心意义。

因为家族生活的关系,中国人有很强的家族伦理观念,重视亲族情谊与血亲联系,从而较早形成了和睦团圆的民俗心理。家庭成员的团聚成为家族生活中的大事,民俗节日就为民众的定期会聚提供了时机。在传统年节中都不同程度地满足着人们团圆的要求,如除


夕的“团年”、重阳的聚饮等。中秋为花好月圆之时,“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人们由天上的月圆联想到人事的团圆,因此中秋在古代被视为特别的“团圆节”。宋人的团圆意识已与中秋节令发生关联,前述宋代城市居民阖家共赏圆月,就是体现了这一伦理因素。

祭月拜月,庆祝丰收

唐宋时期的中秋是一般的社交娱乐性节日,中秋节的主要活动是赏月、玩月。明清时期节日性质发生变化,人们同样赏月,但似乎更关注月神的神性意义,以及现实社会人们之间的伦理关系与经济关系。中秋是丰收的时节,人们利用中秋节俗表达人们对丰收的庆祝。祭祀月亮时的时令果品,既是对月亮的献祭,更是对劳动果实的享用。

相传据说,中秋吃月饼最早可以上溯到周代,源自我们民族祭月拜月的一种仪式,可以说是自然拜物教的一种表现。嫦娥奔月,吴刚折桂,玉兔捣药,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多么美好的诗句。“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

月饼,原本是祭月时供品的一种,以后成为民间互相馈赠的礼品。《西湖游览志》称:“民间以月饼相馈,取团圆之义。”东坡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来赞誉月饼。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慢慢月饼也就成了节日的礼品。

月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此乃我国月饼的“始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月饼还可称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


猜你喜欢: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16561d1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6c28bdf.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