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分析

2022-04-25 12:34: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网络语言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分析》,欢迎阅读!
传统文化,语言,影响,分析,网络



网络语言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分析

一、网络语言对中国传统礼俗等差的影响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在传统社会中无处不有、无时不在。从社会文化角度看,礼是沟通天人的仪式,是贵族等级的标志,是乡里庶族的规范,是立身处世的准则。从表现形式看,礼在社会上下层有不同表现,在社会上层表现为等级分明的贵族礼法制度,在社会基层则表现为乡里庶族家礼俗规。

这种释放压抑、追求平等的思想的出现,有多方面原因。一是人们(特别是年轻网民)的思想观念中本来就没有形成必要的礼俗秩序。二是社会的局部方面,传统的礼俗秩序对人们过于束缚,而人们又苦于不得不接受,于是,来到无拘无束的网络世界,通过网络语言的聊天交流来获得彻底冲破束缚的快感。三是优秀的传统礼俗规约,尽管人们懂得它的好处,但由于教育的长期偏向以及社会环境的驱使,未能使人们自觉接受与遵从。

二、网络语言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影响。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是中华民族道德实践经验的总结,是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凝聚起来的民族精神。历史上的各种哲学派别都曾对传统伦理道德规范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中儒家思想的影响最大。

互联网尤其在公共布告栏BBS上,网友之间完全平等,身份意识完全淡化,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对象进行交流,可以自由阐述自己的主张,斥他人的观念,甚至与以往的权威直接交锋。从网络语言中表现出的是人们在现实生活难于表达的内心真实情感和人性最本真的一面。网络语言以它特有的方式建构着人际交往中直抒真情的交流模式。但是,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传统美德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网络的虚拟性、遮蔽性以及网名的非真实性,很容易使交流者放心、放松甚至放肆,自然也就导致了恣肆放纵、不文明不道德的网络语言应运而生。

三、网络语言对中国传统语言文字的影响。 第一、语音方面。随意用谐音字代替汉字,如用“美眉”代指妹妹,“大虾”代指大侠(网络高手),用“斑竹”代替版主(网络管理员),用“果酱”代指过奖,用“稀饭”代指喜欢,用“酱紫”代指这样子,用“竹叶”代替主页.用“气死我乐”代替气死我了,用“菌男”代替俊男。

第二、词汇方面。网络语言对词汇的影响是最大的。错别字替代,像“在——再”“这——着”“厚厚——吼吼”“泥称——昵称”“似忽——似乎”“飞常——非常”等。拼音缩写,像“MM——妹妹”GG——哥哥”XDJM——兄弟姐妹”等。英文缩写,像“GF——女友”BF——男友”LOL——大笑”PK——比拼”VG——Very Good很好”PC机——个人计算机”等。字母和数字谐音,像“CU——See you(再见)I Love U——I Love you(我爱你)3X——Thanks(谢谢)9494——就是就是”等。直接用英文单词替代,“乐一乐——Happy兴奋——High一般——So so追星族——Fans“动画——Flash”等。中英文音译,像“Cool——酷”“爱老虎油——I Love you(我爱你)FANS——粉丝,迷”E-mail——伊妹儿”Show——秀”等。转变现有词语的意思,像“恐龙——长得难看的MM“菜鸟——初级水平的电脑新人”婚检——系统检测、杀毒”写情书——编写应用程序”“顶——支持”等。用方言音替代词语,像“粉——很”“偶——我”等。

由于聊天、交流的时候,网民的心情处于一种急迫的状态,他们依据各自掌




握的信息输入方法,不假思索地选择计算机最易显现的信息,作为表达思想的具象来交流。同时,聊天、交流处于特定的语境,双方彼此能够理解随意替代的词语所表示的意思,久而久之,使用词语的替代成了他们的习惯。而且,很多网民(尤其是年轻人),为标榜自我、张扬个性,发挥各自智慧,故意创新词语。这种简洁、随意、创新的网络语言恰好符合网民的心理和行为需要,加上频繁的接触和使用,网络词语便成了网民们的常用词语。

但是,综观网络语言,其中大部分词语以及构建新词的方法,不符合现代汉语新词产生的规律,不仅给读者造成一定的认读困难,而且还使人们养成不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坏习惯。网络词语不仅在网上流行,而且已向日常生活蔓延,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网络语言的迅速传播,对语言教育也带来冲击。青少年学生是上网族的主要群体,对新生事物特别敏感;而网络语言简约、快捷和形象的特点,对于喜欢追求新颖时髦、贪图便捷的青少年学生来说,正中下怀。他们不仅在网上享受、传播、创造网络语言,而且还将网络语言运用进了自己的作文、日记、随笔以及班级墙报中。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网络语言对中小学生的影响最大,尤其是对中小学生的语言文字教育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青少年学生正处在语言能力的培养、提高阶段,对语言正误的鉴别能力和语言优劣的鉴赏能力比较低,经常与网络打交道,他们极可能养成不规范使用语言的坏习惯,从而干扰、影响他们正常的语言学习。特别是错别字的反复使用,对原本语言还未稳固的青少年学生来说,简直是灾难性的。这个问题尤其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网络语言影响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年轻学生通过大量语言规范、文字优美的文章的学习,不断地积累汉语言文字材料,提高语文能力。网络上的文章大多是网民们“贴”上去的,本身语言水平就不高,而且这些文章又没有经过网络编辑的字斟句酌,因而错字、错句、病句连篇累牍,满目皆是。如果年轻学生经常接触网络,花过多的时间“泡网”他们还未稳固的语言运用能力不但不会提高,反而会受到负面的干扰。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22ec73710a6f524ccbf85f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