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传统文化“礼”的认识

2022-04-14 08:02:2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我对传统文化“礼”的认识》,欢迎阅读!
传统文化,认识

我对传统文化中“礼”的认识

摘要:我国有悠久的文化传统,也是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说到中国传统文化就不能不说到礼,那么,礼究竟是什么?这是涉及到如何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本质的重要问题。是中国社会特有的思想与行为规范体系,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本文主要对传统文化中“礼”的一番理解进行了阐释。

关键词:传统文化、礼、认识



一、“礼”的起源

关于“礼”的起源,自然应该追溯到原始时期的祭祀仪式。许慎《说文解字》说:“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近代学者王国维考证说, 卜辞中的“礼”像是用两块玉盛在器皿中去作贡奉,表现的是对祖先或上帝的崇敬。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礼”引申为宗法制度中的行为规则,形成了一整套以区别尊卑贵贱亲疏为内涵的意识形态。再后来,“礼”由宗族内部扩展到国家的政治生活领域,就形成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到了西周以后,被进一步发展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核心政治思想,这就是完整的“礼治”理论体系。 二、“礼”与传统文化

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来审视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古代的“礼”文化绝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事实上,中国自古以来就被视为礼仪之邦,礼乐文明史中华文明的象征,是区别于异域文化的根本标志。礼治模式是华夏传统对人类文明贡献的具有独特价值的生存发展之道。可以肯定的说,“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并浸润于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结构,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模式。

中国自古崇尚儒学,儒家宣传的理想封建社会秩序是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要求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符合他们在家族内的身份和社会、政治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为规范,这就是“礼”。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他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限制。到了战国时期,孟子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礼”为“辞让之心”,成为人的德行之一。荀子比孟子更为重视“礼”,他著有《礼论》,论证了“礼”的起源和社会作用。他认为礼使社会上每个人在贵贱、长幼、贫富等等级制中都有恰当的地位。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不断的发生着改变和调整。几千年以来,随着“礼”学的不断改进,逐渐演变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三、我对“礼”的认识

封建礼数中的“礼”即孔子口中所谓的“君君、臣臣、子子”,而孔子曾在《礼运大同篇》中阐述了理想社会的思想,摒弃了传统的等级制度,由此可见,“礼”不仅仅只有维护传统文化及社会体系稳定这一个属性,它应该有着伦理道德及等级制度双重属性。而自从民国以来,中国的礼仪制度在不断变得简单化、人性化,吸收了西方一些可以借鉴的模式。“礼”,只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必需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已经脱离了原先为封建时期森严的等级制度服务的本质,而是维系社会良好风气的道德规范。但这并不是意味着我们就可以不再受到“礼”的约束,甚至把儒家文化等一味地看成是陈腐的,而把西方文明看成是完美无缺的。实际上,我们所鄙弃的只是“礼”中的糟粕,对于儒家文化中占据相当分量的高尚的东西,我们还是要继承并发扬;而在另一个方面,西方的文明也不见得完全像我们所见所闻的那样人性。

随着中国的一步步发展,“礼”无与伦比的魅力必将会再度大放异彩,使世界眼中的中华民族,是一个文明、开放的民族,而中国当然就是一个文明、开放的国度。可以说,中国的形象,将会因为“礼”而更加亮丽,清新。



参考文献:

精美文档

1


董晓:走进民俗学(3)《礼仪》与民俗——谈谈精神民俗(一)[J];文史知识;199810 彭林:礼与中国传统文化[J];文史知识;200111

精美文档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24f333a152ded630b1c59eef8c75fbfc67d940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