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送蜀客·蜀客南行祭碧鸡翻译赏析

2022-07-22 16:18: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古诗送蜀客·蜀客南行祭碧鸡翻译赏析》,欢迎阅读!
蜀客,南行,古诗,赏析,翻译

古诗送蜀客·蜀客南行祭碧鸡翻译赏析

《送蜀客·蜀客南行祭碧鸡》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张籍。其古诗全文如下: 蜀客南行祭碧鸡,木棉花发锦江西。 山桥日晚行人少,时见猩猩树上啼。 【前言】 《送蜀客》是唐代诗人张籍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前两句描述诗人所设想的蜀地风俗和景色,后两句写诗人所想象的友人赴蜀途中的景色,寄托了诗人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 【注释】 ①祭碧鸡:用汉王褒事。祭:一作“际” ②木棉:常绿乔木,生长于岭南、四川一带。花红干高,又名攀枝花、英雄树。锦江:在今四川成都南。传说蜀人织锦,濯于其中则色彩鲜艳,濯于他水则暗淡,故名锦江。 ③时见:常常看见。 【翻译】 正值锦江岸边木棉开花的春季,友人奉诏赴蜀。一日的傍晚很少人行走在山里的小桥上,常常听见树上的猩猩啼鸣。 【鉴赏】 诗的起句,即事直书,开门见山,点明“蜀客南行”。因为被送者是“客”,而“客”上又冠以“蜀”字,则友人所去之处不言自明。通过这一句,把行人和居人的关系,也交代得清清楚楚。“祭碧鸡”三字,用了一个典故。起句用典,在张籍诗中可能是一个特点。例如《秋思》中用了张翰的典故,这里用了汉代王褒的典故。不过《秋思》是暗用,即使不熟悉典故,也不妨碍对诗意的理解。这首诗用的是明典,不解释清楚就很难了解诗的内容。典故往往比一般辞汇具有更为深广的含义。通过这则典故,我们设想这位蜀客是奉诏赴蜀的,也可能是一个象王褒一样富有才华的文人,至少作

1


者是用王褒这位文学之士来称誉他。由于典故带有蜀中特异的情调,一开头就给全诗笼罩了浪漫的色彩。 第二句“木棉花发锦江西”是写现实中的蜀地景物。木棉花开,正是春季,其地又在锦江,则明丽可想。照此写来,诗中情绪应该是愉快的,可是并不,诗人在句末轻轻点上二个“西”字,则将诗境引向辽远的四川西部了。 如果说前两句是由虚到实的话,那么后两句则把诗笔集中到更小的画面上,色调也由明丽转向凄清了。日落黄昏,山中小桥上行人稀少,隐隐透露出旅客孤单,蜀地凄凉的况味。再加上“时见猩猩树上啼”一句,更加烘托了这种孤寂冷落的气氛。“猩猩啼”系承“行人少”而来。因为“行人少”,所以猩猩敢于出来活动。这景象不但凄清,甚至带点儿恐怖。猩猩啼,猿猴叫,最增旅思。李珣《巫山一段云》词云:“啼猿何必近孤舟,行客自多愁。”其《南乡子》又云:“行客待潮天欲暮。送春浦,愁听猩猩啼瘴两。”李珣既写了蜀地,也写了岭南,张籍则专写蜀中,风光非常相似,用以烘托旅愁的效果,也是相同的。在送人之际,诗人为什么不用好言安慰,反而渲染愁情?似乎不可理解。其实这是唐人的一种习惯,上面所提到的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李白《送友人》,都是如此。 诗中描写了蜀中风光,可是从诗人一生行踪来看,他并未到过那里。虽未到过,但景物的摹写,情境的描绘,却非常真实。因此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曰:“说出南方风土,使人如履其地。就事直书,布置得法,自有情景,真高手也! 凡登临风土之作,当如此写得明净。”诗人并未亲临其地,但写出来“使人如履其地”这是什么原因?一是抓住了蜀中典型的富有特征



2


的景物,象木棉、锦江,猩猩,连典故也是蜀中所特有的。这样,就能产生以少总多的艺术效果。二是借助于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没有文艺创作。此刻诗人在送人之际,他的想象力也跟随行人到了蜀中,仿佛身临其境,看到那里的一切。就象后来词人孙光宪所写的那样:“目送征鸿飞杳杳,思随流水去茫茫,兰红波碧忆潇湘。《浣溪沙》)当然张籍所咏的不是潇湘,而是蜀中,但就驰骋想象来说,正有些相似之处。这也许是文艺创作上的一个共同规律吧。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23cf26414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3c.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