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漫笔》读后感

2022-05-01 11:39: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灯下漫笔》读后感》,欢迎阅读!
漫笔,读后感

《灯下漫笔》读后感

总有一些文章让人振聋发聩,深入人心,就像一把尖刀直刺到我们的骨髓里,抵达灵魂深处,让我们难受痛苦,也让我们深思醒悟。读鲁迅《灯下漫笔》就有这种感觉,这一次鲁迅先生将矛头直指中国历史的本质以及国民的奴性人格,思想深刻,入木三分。

鲁迅从袁世凯复辟钞票贬值一事作为契机,引发议论“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也由此对国民的奴性( 括自己的)作出了深刻的剖析和严厉的批判。

在阶级社会的几千年的历史中,百姓向来只是会劳动会说话的工具,没有任何“人”的价值可言。“将人不当人”,本来是奴隶主、封建地主和资本家对待被剥削者的行为准则,在兵荒马乱的战争年月,甚至还产生“乱离人,不及太平犬”的叹息,这就说明人的价值更低于牛马,不如猪狗了。换言之,如果人的价值等于牛马,则应该心悦诚服,讴歌恭颂太平的盛世了。但是,鲁迅的一句“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是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确是数见不鲜的”道破了中国人几千年的生存状态,露出了中国人病态心理的本质,把一批中国人心安地作奴隶的嘴脸放大在人们的面前。究其源头就在于国民的奴性人格,习惯了当牛做马的日子,即便不是奴隶也得成为奴隶。

中国人的奴性从何而来?是来自中国几千年来根深蒂固的“等级制”是来自古代所谓的明君、圣贤、大儒之徒和现在的学者、教育家长期的思想侵犯,残酷的“等级制”,长期的思想教化,使得中国的百姓安


于现状, 愚昧麻木,逆来顺受,奴性思想在中国人的头脑中早已生根。正是因为厌恶国民的那种麻木、不言反抗的奴性心理,所以鲁迅选择了笔伐,想要通过这种无奈而悲愤述说去唤醒浑浑噩噩的国人。 是鲁迅也意识到这样做还不够,还需要青年“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

文章的第二部分是以一个日本人的随笔《北京的魅力》作为开头,道明了中国固有文明的本质“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在这种生存环境下,中国人是争取不到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的地位的。于是大小无数的人肉的筵宴,即从有文明以来一直排到现在,人们就在这会场中吃人,被吃,以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将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遮掩,更不消说女人和孩子。 在这“吃”与“被吃”的循环中,中国人不断在自己制造的等级制度、礼教中被吞噬、被扼杀,现在还要被自己“盛宴”款待的西洋人掠夺、侵杀。

看着“这人肉的筵宴现在还排着,有许多人还想一直排下去”鲁迅先生最终吐露心声,呼吁青年“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让蒙昧无知的心灵获得重生,在革命先行者的引导下,抛却奴性,重拾尊严,这正是希望所在呀!

在文章第一、二部分的结尾,鲁迅都对青年人寄予了厚望,希望中国青年人正视国情,抛除奴性,驱除鞑虏,建立民主国家,建立一个把人当“人”的新世界。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23cf498aa00b52acec7ca5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