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登宣城谢朓北楼阅读答案

2022-07-27 09:11: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秋登宣城谢朓北楼阅读答案》,欢迎阅读!
北楼,宣城,答案,阅读,谢朓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阅读答案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1颔联写登楼远眺之景,请说说为什么写的好?4

2尾联言简意明,意味却深沉丰富,请简要赏析其中的思绪和情感。4

1 ①从整体上写登高览胜,不但宣城秋境尽收眼底,而且间接写出“山晚”“晴空”的澄彻明净,可任意纵目的畅快惬意。

②用比拟,以“明镜”写秋水的澄明和“晚晴”时的水光潋潋,用“彩虹”状双桥在夕阳下的倒影,写出秋色斑斓的水光天气。

③以动写静,“夹”不但写出宣城处于双溪之中的轮廓,而且活化了溪流绕城而过的形象;“落”使地上桥影拥有从天而降的动感,令人遐想。

④江水,双桥相映成趣,互为烘托。“明镜”让彩虹的色彩更为瑰丽,“彩虹”使“明镜”更为清澈晶莹。能从两个角度,用贴切的表现手法支持阐释即可

⑵ ①诗人临风缅怀南齐的谢朓,心情复杂,但没有人理解,也无人愿理解,深刻的孤寂溢于言表。2

②诗人有怀想、追慕谢公的绵绵情思;诗人才华卓著而仕途困顿,与当年谢朓的命运如出一辙,临秋登谢朓之楼,思慕中有纠结,纠结中有感叹,感叹中有悲苦;不被理解,孤寂和苦闷;秋风袭袭,正是诗人心中凄风苦雨的写照。

③诗人登高所眺,人烟苍寒,橘柚黛青,梧桐泛黄,秋色冷凉,沉重抑郁,凄怆荒寒;诗人追远怀人,思绪跨越古今,走得越远,受伤越深,深沉苦闷,五味俱陈。②③两点,点到即可2

谢朓北楼,亦称谢公楼,唐时改为叠嶂楼,是南齐时谢任朓宣城今安徽宣城太守时所建。谢朓,字玄晖,是六朝南齐的重要诗人,与六朝南宋诗人谢灵运分别称为大谢、小谢。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说“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可见对小谢的诗歌很推崇,也很受他的诗风的影响。天宝十三载754中秋节后,李白从金陵再度来到宣


城,登上北楼,写下了这首五律,全诗描写了宣城谢朓楼一带的秀美景色,同时表露出对谢朓的深切怀念。

宣城地处皖南,向以名山胜水而著称,所以开篇就以“江城”、“山晚”领起,指明宣城依山傍水的地理特征。“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明丽的画面:秋天的一个傍晚,登上宣城北楼眺望,晴空之中,远山之上,一抹斜阳,照耀着眼前的江城,就象一幅美丽的风景画!诗人开门见山,一开头就把所见景色概括了出来,马上抓住人心。严羽《沧浪诗话》云:“太白发句,谓之开门见山。”指的就是这种表现手法。 接下来他用“明镜”“彩虹”突出“江城如画”, 具体地展现了双桥流水的美丽景色。宛溪、句溪这两条溪水,清澈透亮,如同明镜,夹城而流;宛溪上的凤凰桥,句溪上的济川桥隋文帝开皇年间建造的拱桥,如同两条美丽的彩虹横跨河上,在阳光的照射下,像在画中。

第三联写地上风物。“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形象地描绘出人家炊烟在秋空里袅袅升起,炊烟笼罩下的橘树柚树,已带有几分寒意,梧桐也已染上枯黄的秋色,显出了衰老的姿态。 在这里,随着诗人视线的转移,景色也发生了变化,感情也随景而迁。 “寒”、“老”二字点出了秋凉的景色,使人感到已是秋光渐老之时。不仅写出了秋景,而且也透露出诗人带有微微凉意的心境,完整而又有层次。

最后两句,更是有感而发,直抒胸臆。“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诗人站在谢眺楼上,深藏在心底的孤独之感被引发出来。有谁能理解我此时在北楼上,迎着拂拂的秋风,怀念谢眺的心情呢 !

谢朓被萧遥光诬陷,死于狱中;李白也是因为被人陷害,离开长安,浪游宣城,政治上一事无成,一种深重的孤独失意之感溢于纸上,笼罩全文。使他感慨万端,不能自己。末联的反诘语气,更加突出地表现了作者的郁闷和不平,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李白在长安为权贵所排挤,一直处于失意之中,他在政治上找不到出路,只能寄情山水,怀念古人,向大自然倾诉他的心声。当他再次来到宣城独自在谢朓楼上临风眺望的时候,触景生情。相似的经历,使诗人更加怀念谢朓,但是又有谁能理解他此时此刻的心境?全诗有景有情,情因景而生,情随景而变,情景交融,铸造了全诗清凉的意境。

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2991fefdf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a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