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杜诗歌比较鉴赏

2022-08-02 13:17: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李杜诗歌比较鉴赏》,欢迎阅读!
李杜,鉴赏,诗歌,比较

李白、杜甫诗作风格及风格形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探究李白杜甫诗词差异的根源。

过程与方法:1、通过设疑、点拨和学生相互讨论,分析李杜二人的差异。

2、通过多媒体、视频等课程资源,为学生创设优美的教学情境, ①教法:体验法,鼓励法,情境式,自主合作式。 ②学法: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诗人通过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感受古人的心路历程。 教学重点:分析李杜二人的差异。

教学难点:体会李杜二人的情感,培养对比分析诗人的能力。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的诗歌宛如璀璨夺目的明珠,镶嵌在历史的天空中熠熠生辉,古代诗歌创作的园地人才辈出、各领风骚。

中国的诗歌经历了三次高峰,第一次是诗经,第二次是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第三次是唐诗。唐诗是中国诗歌的最高峰,它与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可说是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标志。因此,诗词鉴赏已然成为高考的一个必考考点,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高考对于诗词鉴赏的考察,需要我们做到这样的几个方面: 1、把握诗歌塑造的形象; 2、理解诗歌的情感; 3、了解诗歌产生的背景; 4、品味诗歌的语言。

高屋才能建瓴,其实,如果我们把握了诗人的诗作风格,那么他的所有诗歌都在这一总体的风格之下。今天我们就来对比探究李白、杜甫两位唐代伟大的诗人的诗作风格和形成原因。

二、李白杜甫诗作风格及风格形成

1、回顾高中课本中李白杜甫的诗歌(举手发言,印在脑子里,融化在血液中)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将进酒》《峨眉山月歌》《春夜洛城闻笛》 杜甫:《兵车行》《旅夜书怀》《客至》《登岳阳楼》《登高》《蜀相》《书愤》

高考除了诗词鉴赏,还有一项内容,就是名句名篇的背诵默写,而李白和杜甫的这些诗歌都是我们需要背诵的篇目,相信大家已经背得非常熟悉了。我们检查两首背诵怎么样?我请一个同学来起个头,我们一起来背诵,再次感受这两位伟大诗人的优秀作品。《将进酒》《兵车行》(学生起头)



大家流畅的背诵,让我感受到大家对于李白和杜甫诗歌的熟悉和喜爱,其实,早在几百年前,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就曾经这样称赞李杜的诗歌:

调张籍(韩愈)

李杜文章在, 光焰万丈长。 不知群儿愚, 那用故谤伤! 蚍蜉(撼大树, 可笑不自量。 伊我生其后, 举颈遥相望。

李白、杜甫诗文并在,犹如万丈光芒(照耀了诗坛)。却不知轻薄文人愚昧无知,怎么


使用陈旧的诋毁之辞去中伤他们。就象那蚂蚁企图去摇撼大树,可笑他们也不估量一下自己。虽然我生活在李杜之后,但我常常追思仰慕着他们。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而且还是一个“好为人师”的人,可是他对于李白和杜甫给予如此之高的赞誉,李杜二人在文坛诗坛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2、李杜诗歌的讨论

虽然后人经常把李杜并称,但是,此二人的诗作风格却有着很多的差异。下面,我们就采取分组讨论的形式,借助我们对李白杜甫的了解和手里的资料,通过思想的碰撞,来讨论一下四个问题:

1)在选材上,杜诗和李诗有什么不同 2)在抒情方式上,杜诗和李诗有什么不同 3)在反映现实方面,杜诗和李诗有什么不同

4)在诗歌体式(表现形式)上,杜诗和李诗有什么不同

(从梦游天姥吟留别,兵车行,蜀道难等作品进行分析) 学生分组讨论,小组发言。 教师点拨: 1)在选材上

①李白:选材广阔多变离奇。天上人间,陆上海底,梦幻现实,莫非其笔。 ②杜甫:集中、稳定,贴近现实生活(反映劳动人民疾苦)

(以后遇到李杜的诗歌,题材上就往这个方面来扣。

杜甫的目光始终关注着天下苍生、社会国家。不论是“三吏”“三别”,还是《丽人行》《兵车行》;也不论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还是《登岳阳楼》,杜甫所写的无不是那一个时代的民情世态,发的无不是深沉恳挚的家国之慨。所以,他被称为“诗史”是当之无愧的。故从诗歌创作题材选择这一角度来看,杜诗的题材显然是比较集中的,稳定的,贴近现实生活的。

——李华璋《中国两个顶尖诗人的气质与诗歌风格》



2)在抒情方式上

①李白:直抒胸臆,突发性、灵感性(灵感一来就喊出来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

岂是蓬蒿人。五花马千金裘……。哇塞,蜀道难,难于上……)

②杜甫:深沉含蓄,沉稳性,深思性(要思考很长时间) 3)在反映现实方面

①李白:浪漫主义风格。对劳动人民的苦难流于同情,很少探究社会根源。是富有同

情心的天才诗人。(多从个人角度出发)

②杜甫:现实主义风格。对政局国势有全景式的把握(至君尧舜上),总力图探究揭露

国家兴衰成败的深层根源。是仁者之怀的睿智的思想家。

从揭露社会现实的深刻度来谈。杜甫更深刻: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4)在诗歌体式(表现形式)上

①李白擅长乐府诗,杜甫擅长律诗。

②李白:擅长灵活机变的歌行,最不出色的是格律严谨的七律。李白的创作是情感的

喷发,随心所欲,兴之所至,诗之所至。

杜甫:独具艺术匠心的是近体律诗。注重功力,故写起律诗中规中矩,得心应手 ③李诗:震撼人心的不是语句的警策,而是情感的热烈与想象的奇特。

杜诗:是靠深厚的功力做出来的。他很注重学力,他在诗歌的语言运用上非常注重


推敲锤炼——“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所以,杜诗往往有许多警策之句和出人意表的字句。



“太白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以俊逸高畅为贵;子美以意为主,以独造为宗,以奇拔沈雄为贵。其歌行之妙,咏之使人飘扬欲仙者,太白也;使人慷慨激烈,歔欷欲绝者,子美也。 ——明·王世贞

李白:诗仙——浪漫 杜甫:诗圣——沉稳

四、根源探究:为什么二人会有如此不同的风格? 莱布尼茨所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因此,也不会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那么,是什么造就了李杜二人有如此不同的风格呢?我们来观看几则资料,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多媒体资料展示) 播放资料1:时代造英雄

播放资料2思想,所受的教育(李白:儒家道家纵横家,游侠思想,理想化的思想,只有唐代才能容得下李白,轻狂;杜甫:儒家,强调忠君,全景式的把握,替皇帝担忧,替人民担忧,而不是把自己的功业放在首位。

播放资料3经历遭遇。李白家庭富有,成天搞旅游,四处游历,花钱多少不在乎。杜甫《客至》中,在成都依靠朋友严武接济才能生活

明确:

1、所处时代不同:时代造英雄; 2、所接受的教育不同:教育思想不同

3、身世、遭遇不同:生活经历(李白家境好) 资料:

李白:出身于一个富有的、有文化底蕴的家庭。使他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他少年时代生长在蜀中,蜀中是道教气息浓郁的地方,道教的影响,几乎伴随他的一生。18岁左右他开始学习纵横术。从而,使他又具有了狂傲飘逸洒脱的气质。

杜甫:生长在奉儒守素的家庭。青年时代南北漫游、裘马轻狂,使他同许多唐代诗人一样,怀有一心为国效力的抱负。但李林甫设骗局的考试落第,长安数度希求的落第,使他十载长安,历尽辛酸。安史之乱中,他看到民生的疾苦,国家的安危,安史之乱后,几经周折,当官、被贬。最后不得不开始晚年的漂泊西南病最终病死于穷困潦倒之中。



▲那么,杜甫是不是一直特别沉郁?

不是的,杜甫的诗歌与其不同时期的不同遭遇,以及同一时期的不同心情有很大关系,生活坎坷、颠沛流离,他的家国之思、身世之慨便自然流露出来了,所以悲歌慷慨,沉郁顿挫。但生活稍微安逸,他就万卷诗书喜上眉头、我们可以附着一个资料,供大家欣赏。

播放资料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会当:一定要(唐代口语),但是始终没登上。 播放资料5杜甫晚年在杜甫草堂度过的时光,可以说是杜甫晚年时期最美好的一段时光,然而好景不长,不久,他的好友过世,杜甫又开始了漂泊的生活,最终由于贫病交加,死于旅途之中。

太白有一二妙处,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处,而太白不能作。

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而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宋 严羽《沧浪诗话》 五、自主探究:盛唐边塞诗人高适和岑参的对比研究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2c8e36bb84ae45c3b358ce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