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观赏析

2022-07-14 07:05: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秦观赏析》,欢迎阅读!
赏析



继苏轼之后,文坛上出现了受苏轼影响的“苏门四学士”,即秦观,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 其中秦观与黄庭坚是苏门词人的代表。实际上在当时的词坛上,秦观被认为是最能体现当行本色的“词手”。秦观词内容未脱离愁别恨的藩篱,但其妙处在于情韵兼胜,即情感真挚,语言优雅,意境深婉,音律谐美。晁补之认为“近世以来,作者皆不及秦少游”说秦观:“观诗格不及苏黄,而词则情韵兼胜,在苏黄之上。”也就是说,秦观作为苏轼的门客,但在文学创作上却独辟蹊径,是宋代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之一。有人说,秦观作词远袭《花间》近学柳永。同时对其后的周邦彦、李清照及清代的纳兰性德都有一定的影响。以他的词在“四学士”中影响最大。

秦观的父亲早逝,小时候家里较穷。“毙庐数间,足以避风雨,薄田百亩。秦观少时,如杜牧之强志盛气,读兵家书,乃与意合,胸怀远大,想干大事业,有征辽和恢复汉唐故地的雄心壮志,后来却尽付东流。

秦观26岁震于苏轼的大名,但一直无缘得见,后来他听说苏要从扬州经过,就学苏的笔势做了一首诗。苏见了大惊。从此也就知道了秦观这个人,后来再过了几年,秦经别人介绍才拜见了苏,一见如故,情兼诗友,在苏门四学士中,苏轼最喜欢少游,后秦观中进士,受苏轼的举荐,43岁起历任太学博士、国史馆编修官等职。到1094年,因新旧党争,作为旧党的苏轼受新派的打击被贬谪,而作为苏轼门人的秦观也遭贬谪,先后被贬放到浙江、湖南、广东等边远地区,直到宋徽宗临政,大赦天下,秦观才被赦还,在归还途中病卒于广西藤县,时年51岁。他的一生沉浮不定,后人称他为“古之伤心人”。秦观有《淮海词》一卷,又名《淮海居士长短句》,存词九十余首。

秦观词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词,多表现男女恋情、伤春悲秋之作,表现出对纯洁真挚爱情的向往,缠绵悱恻,凄婉悲凉。后期词,主要抒写贬谪流放的痛苦心绪,情调更为凄楚,愈来愈趋于低沉哀伤。秦观词的内容比较狭窄,但较有抒情深度,而且带有十分鲜明的惆怅感伤的个性色彩。他尤其擅长把男女之间的思恋怀想同个人的坎坷际遇结合在一起来写,这是秦观对北宋词的一大开拓。同时秦观也写了不少羁旅行役之作,如《踏莎行》(雾失楼台)等。秦观的词在内容和风格上具有以下的特点:

其一,他善于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周济《宋四家词选》),即善于借男女之艳情描写自己遭遇逐放的坎坷政治遭遇与潦倒困顿的生活经历。把深沉的人生政治上的辛酸愁苦融注在离情别绪的感情中,从而给传统的情词注入新的情感内涵。如他的 [满庭芳·山抹微云] 就是借情场失意写官场的失意。所以有人评说“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之词,词心也”。王国维则评他的词为“有我之境”秦观承传苏轼以词抒写自我性灵一路,但又不象东坡那样直接自我抒情,而是另辟一途,即把深沉的辛酸苦闷融注在类型化的离情别恨之中。

第二,他的词具有鲜明的艺术形象,即作者善于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构成鲜明的形象,并将自己的主观感受倾注于这些客观景象中,从而使之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如他写愁: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浣溪沙》)“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江城子》)作者通过不同的客观意象来寄寓自己的主观情感。

其三,秦观被誉为婉约派词人中的语言大师。即主要指他的词的语言清丽、自然、少用典,少陈词,而且音律谐美,充分体现出词体语言的本色。极富艺术



1


表现力,达到了“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艺术效果。“秦少游词体制淡雅、气骨不衰,清丽中不断意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

其四,秦观的词体既有小令,又有长调,尤其他善于将小令意境深婉,语言含蓄的长处用来弥补长调过于直露、缺乏深长韵味的不足,代表作品如《鹊桥仙》情景融合,语言淡雅,意境含蓄空灵。又把柳永长调篇幅较大、长于铺叙与五代以来小令语言含蓄、结构缜密、意境深婉的优点结合起来,达到情韵兼胜的效果,其代表作如《满庭芳》(山抹微云)。宋人蔡伯世早已指出“辞情兼称者,唯秦少游而已。

因为秦观在婉约派词中成就很高,有许多人认为秦观以婉约为主,因此对他极力推崇,甚至说他在苏轼之上。苏轼对他的才情很是欣赏的,但也指出其词以气格为病。可见苏轼对秦观在词的创作上不能摆脱柳永的影响不能使气格振拔起来,是作了委婉的批评的。 《踏莎行》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yì寄梅花,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chēn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宋哲宗赵煦绍圣元年(1094)新派再起,不仅作为旧党的苏轼弟兄遭贬谪。“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也未能幸免,先后由京师贬到浙江杭州、广东处州,而再遭诬告被贬湖南郴州。 这首词就是秦观在遭遇接踵而至的政治迫害再贬郴州时所写的。

词的上阙主要是以环境描写作者遭贬客居郴州时的心境。前三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主要是写作者于傍晚的望中所见的虚幻环境,以此写其失望迷茫的心境。夜雾笼罩,使得月光朦胧,故望中所见的景物是一种模糊不清的轮廓,一个“失”字和“迷”,准确地勾勒出这种迷茫特征。“望断桃源无寻处”则是一种望后的失望,哪里能找得到象陶渊明隐居消愁的理想环境呢!很显然,作者于此借环境所写的迷茫、失望的心境,正是他遭贬后的心境,“失”去了原先楼台亭阁中享乐的美好生活。由于贬谪使他感到了以后人生道路的迷茫,在眼前甚至连一个避愁消恨的理想地方也找不到,生活是如此令人失望。 “可谌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此二句是以眼下客居之所的实在环境写其孤寂凄清的心境。“孤馆”、“春寒”、“杜鹃声”、“斜阳暮”作者以这四种景物所构成的环境,带有很鲜明的孤寂、凄清、迟暮的感情色彩,形象地再现了作者遭贬后的孤寂、凄清的心境,而“可堪”二字更写出了作者那种难以忍受这种孤寂、凄清环境折磨的心理感受。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秦观能以境胜,善于把心境移到景物上,创造“有我之境”,并说:“少游词境,最为凄婉。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而凄厉矣。”也有人称二句为“尤堪肠断”句。

词的下阙侧重写作者贬居郴州时的愁怨、不满的感慨和心理感受。前三句“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是由客观的事物引发的心理感受。朋友的传书赠物,本应由此得到安慰,但贬谪之人不仅未能从中得到慰藉,相反,这朵朵梅花,封封书信,却如同块块凝聚着愁苦的砖在心灵深处砌成层层愁墙恨壁。非但没消愁,反而添愁无穷,真是借酒消愁愁更愁。一个“恨”字点明了作者此时心理感受的特征。一个“砌”字形象地再现了这种愁怨感受的频增不已,层层加重。此二句用典对于反映作者贬居的感受可谓恰到好处。



2


最后两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是由眼前的客观景物引发的心理感受。眼前,身边的郴江可以自由自在地避开这孤寂之地而流向远方,而自己却难以脱身。内心的不满油然而生。这两句含义深远,其一,“郴江幸自绕郴山”,作者是以郴江自喻,说自己本来是该在朝廷为国做一番事业的,犹如“郴江幸自绕郴山”一样。然而,为什么现在郴江不能绕郴山,而被贬到这荒僻、偏远的山区呢?可见秦观不满于现实中自己被贬的遭遇。其二,为谁流下潇湘去”郴江现在流下潇湘去了,逃避了这山区的孤寂,它为什么能自由选择自己的去路、归宿,而我为什么不能像郴江一样也流下潇湘,脱离这孤寂、凄凉之境呢?这也是一种不满之情。此外,此结句正好照应了上阙的“桃源望断无寻处”之句,进一步写出了作者对眼下处境的不满,希望能找到自己的理想之地。可见,此二句由眼前之景写贬谪后的心理感受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颇耐人寻味。所以,苏轼遭贬之后读此词,很欣赏此二句,甚至将它书写在自己的扇子上,吟赏不己,足见其感染力之强。

总之,此词借景物抒写贬谪后的心境与情绪,笔 未著“我”字,但句句皆有“我”字,委婉含蓄,意远情长,是他那种感伤低沉情调与婉弱风格的代表作品。

总的特色是情韵兼胜与意辞相称,即情感深挚,韵味含蓄,意境凄婉,语言淡雅,音律和谐。在词史上卓然一家,和婉醇正,秦观直接影响了稍后的婉约大家周邦彦和李清照,在婉约派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秦观词的不足之处,除题材较窄外,风格也较柔弱,情调时时显得过于凄凉。这与他的坎坷遭遇和意志消沉有关。但总的来说,秦观词的感伤情调既容易引起封建社会一些怀才不遇的文士的共鸣,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34a08ebdd88d0d232d46a25.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