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的类型

2022-12-24 14:03:2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课堂提问的类型》,欢迎阅读!
提问,课堂,类型

课堂提问的类型

禅家岩镇中心小学 张中华

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中常用的重要教学形式之一。近年,人们越来越重视课堂提问艺术的研究。下面介绍几种分类的情况。

一、按课堂提问的问题分类

提问可以按照陈述的方式来分类,也可以按照问题本身的明确程度来分类,还可以按照问题的不同顺序来分类。甚至可以按照问题的类型,例如主要问题和双解问题来分类。这样一些分类,可以不管被问的对象是个体、小组还是整个班级,也可以不管问题是属于认识的,还是属于情感的。因为一个表面上看来是呈现给班级的问题,很有可能引起个别学生的反应;一个对当事者不清楚的问题,对旁观者来说却是十分清楚的;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提问,却需要学生去深刻思考。

本世纪以来,心理学家对提问的类型进行过种种思索。按问题思考水平的高低,可把问题分成三类: 1.记忆性问题

学生凭记忆回答问题,如什么是三角形的高?”“什么是最大公约数?学生凭记住的信息表达出来。这类问题,主要是为了再现所学的知识,防止遗忘,但思考水平较低。

2.思考性的问题

学生通过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加工而获得问题的答案。如学生分别学习了约分与通分的知识技能后,理解往往分割地停留在两种过程两种方法的浅层认识上,如能适时提出问题:比较一下,约分和通分有什么异同点?让学生悟出尽管约分与通分过程不同、方法不同,但都是分数基本性质的运用,只不过所取的角度不同……,这样的问题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层,引向概括。

3.探索性的问题。

你能从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想出圆柱体的体积推导方法吗?当学生认识了有限小数后,为了引导学生从有限联想到无限,不妨追问学生这样一个问题:从有限小数的意义里,你能反过来理解无限小数的意义吗?这种向相反方向的试探可以使学生产生新的意念。再如这样一道应用题:甲乙两个工人生产同样的零件,原计划一天一共生产350个。由于改进技术,甲的产量提高了40%,乙比原计划多生产50个,这样两人一天实际共生产480个。甲乙两人原计划各生产多少个?教师可在学生准确感知题意以后发问:这道题有四个条件,两个问题,你们看,哪些条件之间紧密联系着?哪些条件与问题之间紧密联系着?看谁找得准?找得快?学生

问题间自由往返的反馈调节,发现各种联系,形成解题思路。探索性问题特别适用学生的操作实验活动。这类问题对提高学生的能力是有很大作用的。

记忆性问题需要学生回忆已有的信息,它是教师最经常提问的一种类型。相反,思考性问题需要学生运用已有的信息去创造新的信息。一般说来,60%以上的教师,在提问中关心的是事实的记忆。这个原因是不难找到的:第一,信息在被利用之前,已经知晓了,而学生对熟悉的内容是容易回答的;第二,课程的目的是强调实在的内容,加之教师在处理思考性问题时需要准备、设计、练习,甚至要比对思考性问题本身所花的思考还多,这就占去了教师的大量精力;第三,在某种意义上,思考性的或探索性的问题能提高课堂讨论的水平,但不能提高考试所需要的成绩。因为现实的考试对记忆性问题要求高,而对思考性


问题要求低。尽管教师也承认,思考性问题与学生的进步是成正比例的,但他们在实际提问时,每5个问题当中,有3个是检验已有知识的,一个是属于课堂纪律或管理的,只有一个是属于思考性的,至于把记忆性和思考性两大系统结合起来的问题,在现今的课堂教学中是不多的。

二、按课堂提问的形式分类

1.设问型

就是精心设计问题提问学生,它的特点是将问题提出后,并不要求学生作答,而是自问自答,它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造成学生的悬念感。

设问常用于复习。复习中的设问,一般不是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着眼于培养学生多向思维能力,以利于知识的巩固和提高。

设问还常用于引入新课,其作用是设置悬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和求知欲。这种设问,往往把一节课的重点设计,使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同学生有强烈愿望的问题联系起来。

2.追问型

就是把所传授的知识分解为一个个小问题,一环扣一环系统地提问学生。追问的特点是教师发问的语气较急促,问题与问题之间间隙时间较短,能创设热烈气氛,训练学生的敏捷、灵活的思维品质。追问能使学生保持注意的稳定性,刺激其积极思考,有利于全面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例如,教学《一分试验田》一文,为了检查学生自读课文的效果,教师可提一组问:谁种这一分试验田?他为什么要种这一分试验田?他是怎样种这一分试验田?他种这分试验田产了多少粮食?这一结果说明了什么?

3.疑问型

是由教师设置疑点,提出问题,使学生觉得难解,于是去认真推敲问题,提出观点引用事例,组织答案。由于教学过程受诸因素制约,学生的学习会留下疑点。每一节课留一点时间让同学们及时把问题提出来,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释疑,能使所传授的知识更为完善。回答疑问,可根据问题是否带有普遍性,考虑个别或当众作答。倘若学生的提问是你认为讲授清楚,或很简单的问题,也不要粗暴地拒绝回答,要造成一种亲切和谐的气氛,使学生有疑难问,把疑难分散解决。

4.互问型

就是由学生提出问题、回答问题。互问是一种你来考考我、我来考考你的教学活动。有经验的教师常采用互问、互考激励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收到良好的效果。互问可在局部也可在全班进行。要框定问题的范围,注意引导学生围绕教学重点去展开互问互答,切忌偏离教学内容讲题外话。出现卡壳时,教师要及时做好穿针引线的工作。使互问顺利进行下去。

5.顺问型

就是按照教材先后、由逻辑关系或学生认识事物的一般顺序,进行提问。例如,教学《粜米》一文,为了让学生认识作者紧紧围绕中心选择写作材料的方法,教师可以顺着学生的思路在教材的点睛之处这样提问:为什么多收了三五斗,农民反而得不到好处?帮助学生认识到旧中国的农民,受着封建地主、资本家和帝国主义三座大山的重重压榨和剥削,即使遇到好年景,也逃脱不了悲惨的命运,进而体会到作者选择写作材料,是紧紧围绕自己要表达的中心的。顺问的特点是与教材的逻辑顺序合拍,顺应学生认识问题的一般规律,但它不能够形成奇峰突起的气势,激起学生思维活动的波澜,它比较适合逻辑性较强的教材内容。

6.曲向型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385264a3186bceb19e8bbd8.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