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要树立“备预不虞”的忧患意识

2022-09-02 21:02: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党员干部要树立“备预不虞”的忧患意识》,欢迎阅读!
忧患,党员,树立,意识,干部

党员干部要树立“备预不虞”的忧患意识

作者:刘长发

来源:《党政干部论坛》 2018年第4



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仪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备预不虞,为国常道”。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大有作为的历史机遇期,发展形势总体是好的,但前进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越是取得成绩的时候,越是要有如履薄冰的谨慎,越是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备预不虞,为国常道”,见于唐吴兢编撰的《贞观政要》。备预,指事先防备,防危、防险、防难;不虞,指意思不到的事情、事件、事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百年的战略目标,要求党员干部必须把“备预不虞,为国常道”的方略运用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中。

一、备预不虞是一种忧患意识

《孙膑兵法》说:“无备者伤,穷兵者亡。”《墨子》也说道:“备者,国之重也。”历史告诉我们一条真理:亡危之厄,怠者生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应砥砺前行,对忧患要有敬畏之心。日常生活中安与危、治与乱、忧与患等等都是矛盾对立的统一,治国理政中党员干部要善于处理好各种矛盾,并做好各种问题发生的防范工作。问题在萌芽期、未病期,能居安思危则危自小,有备无患则患易除。若无视萌芽、待病入膏肓,“临难不遽铸兵,临噎而遽掘井”,必然遭到重大损失。古人云:“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功名成就时做到居安思危、保持创业初期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状态不容易,执掌政权后做到节俭内敛、敬终如始不容易,承平时期要严以治吏、防腐戒奢不容易。”显然,看不到承平下的危机是最大的危机,看不到发展中的风险是最大的风险。可是在今天党员干部队伍里,总有那么一些人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总感觉国家、社会存在忧患风险与己无关,满足于一切自我感觉良好。殊不知,这种思想在头脑里滋生之时,危险也正在步步逼近,从表面上看是小事一桩,其实是莫大风险;从现象上看是杯水风波,其实暗藏滔天巨浪。这些思想的产生,究其根源,有心存“温水煮青蛙”式的麻痹,有囿于“矮子看戏何曾见”的短视,有出于“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着”的漠然,也有“听惯梨园歌管声”的积习。对党员干部来说,居安思危要“从最坏处准备、向最好处努力”,才能知危图强、化危为机。党员干部必需时刻保持清醒和警醒,否则这风险和危害发展下去就是人生和事业的悲剧。

二、备预不虞是一种防范行为

唐代名臣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写道:“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城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易经·系辞下》也说:“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左传》则更清楚地表示:“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诗经》更是进一步要求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些名言警句讲明了忧患意识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牢记,讲清了思备与无患的辩证关系,讲透了对忧患意识的敬畏,应引起我们的深思。“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古往今来,凡王朝覆灭,其恶因都在忽略忧患意识。宋人著《治国方略》中说:“物以顺至者,必当以逆观。天下之祸,不生于逆而生于顺。剑盾戈戟未必能败敌,而金缯玉帛每足以灭人之国;霜雪霾雾未必能生疾,而声色数略每足以殒人之躯。”历史曾多次告诉我们,昨天的成功不代表今后能够永远成功,过去的辉煌也不意味着未来可以永远辉煌。居安忘危,不思进取,必遭失败。这提醒我们,越是顺境,越要“思危所以求安,虑退所以能进”,只有终身防忧患,才无一朝之患。否则,胜利就会走向失败,成功就会走向灭亡,人生就会后患无穷。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告诫我们,卧薪尝胆的勾践在马厩里的明志,已奠定了东山再起的胜局,而沉湎于安逸享乐的夫差在华屋中纵情声色,已埋下了失败的种子。勾践与夫差结局的相互转化,是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说的最好注脚。党员干部在干事创业中取得的成功越多、获得的荣誉越多,越要树立防范意识。忧防结合,忧在心中,防在行动,人生才能避免祸患,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党员干部只有把各种应对准备得周密些,把预测和防范风险的本领练得高强些,才能在各项事业发展中站稳脚跟,乘胜前进。

三、备预不虞是一种责任担当

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政治原则。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共产党员人的忧患意识,就是忧党、忧国、忧民意识,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是国家民族之幸,是黎民百姓之福;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是对党宗旨的最真实体现,是忠诚于党的起码要求;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是执政为民必须具备的情感基础,是治国兴邦必须承担的政治责任。《诗经》中有“未雨绸缪”的典故,其“备预”更多表现为官员明察秋毫的政治敏锐性,敢战善战的战斗性,决战决胜的进取性。防风险挑战要一以贯之,以预防“不测之忧”。在我们党内,一些无产阶级革命家正是有了高度的、敏锐的、超前的政治智慧和责任担当,才有了看问题“千里眼”的识别力,“顺耳风”的警觉力,“显微镜”的解剖力,超前预防的防控力,决战千里的战略力。哪怕“未来很远,我们的眼光更远”,万端争起,防范有方,以获全胜。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高瞻远瞩对中国革命发展和胜利的前景作出了科学准确的预判,同时又一口气列出党面临的十七条困难,如党内出现悲观心理、疲劳情绪、经济困难、国际长期不援助我们,以及其他想不到的事,等等。正因为毛泽东对困难作了充分准备,把困难讲清了,并提出“想各种办法对付之”,因此我们党才能带领亿万人民把困难压在肩上,最终领导全国人民夺取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革命胜利后党要实现长期执政,尤其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的今天,我们党员干部仍然需要把这一政治智慧和责任担当坚持下去,一以贯之,越是在赢得鲜花掌声中,越要保持“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清醒。共产党人生于忧患,成长于忧患,也壮大于忧患,必须用忧患意识看待一切、分析一切、对待一切。唯有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矛盾,我们才能对存在的问题看得清、看得准、看得远,对今天大好形势下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有更高的警惕性,不被胜利冲昏头脑,在打牢忧患意识的根基上,更加注重加固底板和补齐短板,进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无往而不胜。

(作者单位河南省郑州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楚朴)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3c70efda4c30c22590102020740be1e640ecc88.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