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1学年高中语文专题六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长安晚秋教师用书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2022-07-31 12:15: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20212021学年高中语文专题六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长安晚秋教师用书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欢迎阅读!
唐诗,诗国,长安,选读,晚秋

长安晚秋

一、诗人名片

赵嘏,生卒年不详,字承祐,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市)人。年轻时四处游历,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留寓长安连年,出入豪门以干功名。后回江东,安家于润州(今江苏镇江市)会昌四年进士及第,一年后东归。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入仕为渭南尉。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二、853)卒于任上。

与杜牧友善,杜牧极为赞赏他的“长笛一声人倚楼”,因这人称“赵倚楼”。存诗二百多首,其中七律、七绝最多且较超卓。他的作品有《渭南诗集》 二、诗词故事

一生诗名连境遇

赵嘏在浙西时,喜欢上了一个歌伎。但歌伎的母亲见赵嘏无权无势,就坚决不同意。后来赵嘏进京参加进士考试之际,歌伎被本地的一个将军看上了,无奈之下跟从了将军。赵嘏回来听说此事,心里很难受,于是写了一首诗送给将军:

孤单堂前日又曛,阳台不去便作云。 那时闻说沙吒利,今日青娥属使君。

赵嘏希望诗人韩翊妻子被沙吒利抢走后送还的故事重演。一日,赵嘏在路上行走时,忽见一行送亲的人马。一问,方知是将军将那个歌伎送还自己的。轿中新娘也认出了他。两人路边相见,抱头痛哭。谁知,那位歌伎经受不了这悲与喜的大起大落,竟然在痛哭中断了气。赵嘏禁不住大哭起来。

三、文题背景

这首诗写于诗人在长安生活期间,生活上的不得意,使得思家之情在遥望暮秋的景色时显得分外强烈。题一名“长安秋望”、“长安秋夕”,重在赞美远望中的长安秋色。



一、朗读,整体感知

1.依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朗读该诗,感知内容。

云物/凄凉//曙流,汉家/宫阙//高秋 残星/几点//横塞,长笛/一声//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 鲈鱼/正美//归去,空戴/南冠//楚囚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情感地朗诵该诗。


提示 这首七律,通过诗人眼中的见闻,写暮秋破晓凄凉的长安景色和羁旅孤寂怅惘的愁思,和毅然归去的决心。 二、悟读,诗情画境



暮秋的破晓,诗人登高远望,长安城迷蒙而壮阔。诗人凝望着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聆听着悠扬、哀怨的笛声,不由慨叹人生如晨星之易逝,感怀归乡路之迢迢。夜色渐渐地褪尽,晨光大明,往昔红艳满塘的莲花此刻已是憔悴含愁的苦荷,毕竟是红颜易老,好景不常。惟有篱畔的紫菊静穆闲雅,仍是一派君子之风。突然忆起家乡风味正美的鲈鱼,诗人转念:不如归去! 三、品读,鉴赏评析

1本诗景物描述层次感强,情景结合,说说它是如何富有层次地写景,又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答案 诗前三联写景,所写景物有广狭、远近、高低的区别,层次感强。首联总写长安的全景,这是广;接下来写雁阵、长笛、楼、篱菊、渚莲,这是狭。残星几点,雁阵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这是远;篱菊、渚莲,这是近。云物拂曙,宫阙高秋,残星雁阵,高楼长笛,这是高;篱菊半开,红衣落尽的渚莲,这是低。作者这样写,也表现了随时间转移,天色由暗而明的转变。

2.前人评说,首句“凄凉”二字极妙,请简析其妙处。

答案 “凄凉”二字,写秋意的冷清,实衬心境的凄凉,并奠定了全诗凄清的情感基调。 3.“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两句描述了如何的意境?

答案 篱笆隔壁紫艳的菊花,一丛丛似开未开,仪态十分闲雅静穆;水塘里面的莲花,一朵朵红衣脱落,只留下枯荷败叶,满面愁容。紫菊半开,红莲凋落,正是暮秋时令;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的拟人手法,不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厚的主观色彩。目击眼前这憔悴含愁的枯荷,追思旧日那红艳满塘的莲花,令人不由会生出红颜易老、好景不长的伤感;面对篱畔静穆闲雅的紫菊,傲然一派君子之风,更令人忆起“采菊东篱下”的陶靖节,油但是起

归隐三径的决心。进一步反映出诗人的宦游羁旅之苦和思归之情。 4.“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两句是如何表达诗人思想的?

答案 尾联抒写胸怀,表示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归去享用,却囚徒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事,表示故园之


情和退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钟仪事,“戴南冠学楚囚”而曰“空”,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楼旧感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光依稀似去年。

(1)一、三两句用“同来”与“独上”相照顾,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 表达诗人怀念和孤单难过的情怀。

(2)“月光如水水如天”运用了哪些手法?描画了什么样的景色?

答案 比喻,以动衬静,叠字回环。描述了江楼下如水的月光照临波光荡漾的江面那种浩渺恬静的景色。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4032366b0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1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