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至分水戍翻译赏析

2022-08-28 10:13: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古诗至分水戍翻译赏析》,欢迎阅读!
分水,古诗,赏析,翻译

古诗至分水戍翻译赏析

《至分水戍》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骆宾王。其古诗全文如下: 役忽离忧,复此怆分流。 溅石回湍咽,萦丛曲涧幽。 阴岩常结晦,宿莽竞含秋。 况乃霜晨早,寒风入戍楼。 【鉴赏】 首诗以凝重、沉郁的笔调描写了分水岭一带阴晦、幽深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行役在外,远离家乡的凄凉、悲怆心情。诗中情景交融,用笔简洁。在押韵、对仗等方面已十分成熟,是一篇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的律诗。 “行役总离忧,复此怆分流。”行役,因服役或公务二跋涉在外;离,遭逢。句意为:行役在外总是令人心情忧伤,何况又正逢这引人悲怆的分水岭。是人的悲哀源自于家人、亲友的分离,孤身在外,无所依傍,因此顾影自怜,心生忧戚。此时面对分水岭,那水流分道扬镳之景,恰似诗人与家人的分别,于是触景生情,惋叹不已。“忧”“怆”二字给全诗奠定了低沉、悲痛的基调。 “溅石回湍咽,萦丛曲涧幽。句意为:水流为石所阻,溅起浪花,回旋着、激荡着、呜咽着,在盘绕、丛生的杂草的掩映下,曲折的涧水更显幽深。水流回旋、呜咽正如诗人与家人分别时难分难舍,依恋万分时的情景;曲涧为从草所覆之景正如诗人一路行来,历尽艰辛的行程。这正是诗人面对“分流”而“怆”的原因。 “阴岩常结晦,宿莽竞含秋。”晦,昏暗,暗昧;宿莽,草名,冬生不死。句意为:阴湿的石崖常凝结着晦暗的苔藓,经冬不死的宿莽竞相含纳着寒凉的秋意。此联进一步写分水岭周围晦暗、莽苍觉得环境,诗人对此感到前途仍

1


将十分艰难、暗淡。 “况乃霜晨早,寒风入戍楼。”戍楼,边防驻军的了望楼。句意为:更何况此时正是秋天落霜的凌晨时分,寒冷的秋风正源源不断地倾入戍楼里来。这股秋风不但“入戍楼”,而且还深入到诗人的心底,那袭人的寒意更使旅人感到仇怨无边。如果说前六句的悲伤还是诗人自身主观的感觉的话,那么这两句所言之悲则是外界强加诸身,不容诗人抗拒的痛苦。各种悲凉之味显得更为浓烈。 以自己自由的创作实践完成五、七律诗正是“初唐四杰”对中华诗坛的重要贡献之一。从这首诗即可明显地看到身为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在这方面的努力。诗中,首联写心情,引领全文;颔、颈二联宕开一笔,描写景物,衬托感情,形式上对仗工整,平仄鲜明;尾联呼应首联,又是全文的一个升华。“流”“幽”“秋”“楼”韵脚齐整。此诗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已具备了一首成熟律诗的风格。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4acc2147d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2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