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社会学概论

2022-12-05 15:21: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2012社会学概论》,欢迎阅读!
社会学,概论,2012

一、单项选择题

1.《民主在美国》的作者是(C托克维尔)。

2.一人身兼数职、顾此失彼、疲惫不堪的处境是(B.角色冲突)的表现。

3.C.关系建立的基础角度出发可以将社会关系划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4.把社会群体分为内群体与外群体,是根据(C.归属感)的标准。

5.如果某种社会制度无法满足特定的社会需求、带来社会冲突的制度后果,我们称其为社会制度的(D.反功能)。

6.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被称为(C逆城市化)。

7.经过社会革命或其他剧烈的社会变动,社会分层结构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1949年之后中国的分层结构发生的变化就是这样的。这种变动称为(B.结构性流动)。

8.D.冲突论)认为,社会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社会不同群体之间价值和利益冲突。 9.云南傣族泼水节时,载歌载舞的人群是(C表意人群)。

10.在现代化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与现代性因素极为相像,但在实质上却与现代化的要求背道而驰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C.畸变)。 11.科塞是(B.社会冲突理论 )的代表人物。 12.晚辈向长辈传授知识被称为(A.继续社会化 )。 13.社会学界最早对社会资本作出分析的是(B.科尔曼)。 14.C.邻里)不属于正式组织。

15.提出中层理论的是社会学家(B.默顿)。

16.“社区”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社会学家(B.滕尼斯)的《共同体与社会》一书。 17.在一种分层结构中,个人的地位是社会预先规定了的,本人不能自由选择,这种分层结构是(C.封闭性结构)。

18.在对越轨行为的研究中,有一种理论认为一个曾犯过罪的人,在出狱后因为被视为“潜在的犯罪人”,所以容易再次犯罪。这种理论是(B.标签理论)。

19.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通信高科技化、文化同质化所带来的全球相互依赖性和整体意识日益增强,这一趋势被称为(C.广义全球化)。

20.在中国现代早期著名思想家中,对社会学贡献最大的是(C.严复 )。 21.家庭中的传统功能(B.生产功能)在城市家庭中已基本丧失。 23.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被称为(C.逆城市化)。

24.人们从处于同一水平线上的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横向流动,这种流动是(B.水平流 )。

25.通过制定法律来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这种社会控制方式属于(B.强制性社会控 )。

26.B大众歇斯底里)是由一种毫无根据的想法引起的、有很强感染力的行为。 27.公认的社会学理论的三大奠基人是马克思、涂尔干和(C韦伯)。

28.由于原来的社会化失败或已不再适用,需要重新学习社会的价值和行为规范的过程被称为(C.再社会化)。

29.C.镜中我)的思想是由库利提出的。

30. 目标与后果之间的中介变项在社会学上被称为(C社会机制)。 31.城乡二元结构理论借鉴了经济学家(A.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

32.非典期间,某些地方政府淡化“非典”情况是抢购风潮发生的重要因素。这实际上就是集群行为产生因素中的(B.结构性紧张)。

33.基于资本、技术等经济因素的向外扩张,导致世界规模的统一市场和跨国公司的形成过程,这一过程被称为(B.狭义全球化)。 二、多项选择题

1.以下属于角色失调现象的有(ACD)。

A.角色中断 B.角色认同 C.角色冲突 D.角色失败 2.属于社会资本特征的是(AB

A.关系性 B. 无形性 C. 可转让性 D.弥散性 3.家庭社会学的主要理论包括(ACD)。

.符号互动论 B.家长制理论 C.结构功能理论 D.社会冲突理论 4.按照产权的不同,经济制度可以分为(ABD)。

A.私有产权制度 B.公有产权制度 C.集体产权制度 D.混合经济制度 5.按照社区成员之间的社会关系的类型,社区可以分为(ABC)。 A.亲缘社区 B.同事社区 C.邻里社区 D.朋友社区 6(ABD)是对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分层结构定型化的描述。 A.阶层之间的边界开始形成 B.阶层内部认同的形成 C.出现了更多的阶层 D.阶层之间的流动减少 7.社会控制体系中的非正式控制包括(ABCD)。

A.风俗习惯 B.宗教信仰 C.伦理道德 D.社会舆论 8.以下属于行动人群行为的有(AD)。

A.暴民 B.表意人群 C.偶合人群 D.骚乱人群 9.米德认为自我包括(BC)。 A.本我 B.主我 C.客我 D.超我

11.与初级社会群体相比较,社会组织特征有(BD)。

A.成员关系亲密 B.明确的行动目标 C.成员不可替代 D.规范的制度 12.农村社区形成的三种途径是(ABC)。

A.自然起源 B.社会组合 C.农村建设 D.城市衰败 13.以下社会分层制度中属于封闭性分层结构的是(AD)。 A.奴隶制 B.农村社区 C.城市社区 D.种姓制 14.以下关于越轨行为的说法,正确的是(ABD)。 A.越轨不等同于犯罪

B.越轨行为在不同的文化中是不同的

C.越轨行为会破坏社会秩序,有百害而无一利 D.越轨有时候只是一种不从俗 15.社会化的机构包括(ABCD)。

A.家庭 B.学校 C.工作组织 D.大众传媒 16.冲突的形式包括(ABCD)。 A.口角 B.战争 C.仇斗 D.械斗 17.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有(ABCD)。

A.领导的权威性 B.成员的认同感 C. 外部环境的变化 D.群体的人数 18.以下哪些类型是韦伯所划分的权威类型(ABD)。

A.卡里斯马型权威 B.法理型权威 C.家长型权威 D.传统型权威 19. 以下属于当代中国集体行动的是(ABC)。

A.以非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 B.以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 C.集体上访 D.集体出游 20.社会化的类型包括(ABCD)。

A.初始社会化 B.预期社会化 C.再社会化 D.逆向社会化 21.产生社会互动的条件包括(ABC

A.限于两个人之间 B. 具有一定的互动结构 C. 互相依赖 D. 有事相求 24社会学在社区研究中比较重视的社区分类是(BD)。 A.自然社区 B.农村社区 C.法定社区 D.城市社区 25.韦伯社会分层理论中社会分层的标准包括(BCD)。 A.家庭背景 B.威望 C.财富 D.权力 26.以下属于人口问题具体表现形式的有(ABC)。

A.人口数量 B.人口结构 C.人口素质 D.人口社会化 27.以下是集群行为特征的有(ABCD)。

A.无组织性 B.不稳定性 C.非常规性 D.易受暗示性 三、名词解释

1.代沟:两代人在思想,价值观念、神话态度、生活方式、及兴趣、爱好等方面出现的差距、隔阂、甚至冲突。其存在反应了两代人在社会化各阶段的差异。

2.弱关系理论:是个人的社会网络异质性较强(即交往面很广,交往对象可能来自各行各业,因此可以获得的信息也是多方面的),人与人关系并不紧密,也没有太多的感情维系。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泛泛之交。

3.初级群体:初级社会群体是指由面对面交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初级社会群体是最基本的社会群体形式。初级社会群体反映了人们最简单、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它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

4.社会问题: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指社会关系失调,影响社会大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破坏社会正常活动,妨碍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现象。不仅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状况,还是人们主观构造的产物;是被人们感知、察觉到的状况;是由于价值、规范和利益冲突引起的,需要加以解决的状况;是社会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

5.镜中我:“镜中自我”,库利认为,人们都是以他人为镜的。在社会交往中,人们通过他人对自己行为的态度和反应而反观自己,认识自己,就像照镜子一样,从他人那里发现自

6.社会结构:是指社会中的各个组成要素及其要素之间持久的、稳定的、相互关联的模式。它是社会学一种独特的学科视角,是一个对社会具有总体性分析研究的概念。

8.代际流动:代际流动是两代人之间的职业和社会地位的流动,具体操作是通过测量儿子的职业与父亲职业的异同表示出来的。

9.城市化: 城市化是一个地区的人口在城镇和城市相对集中的过程。城市化也意味着城镇用地扩展,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地域的扩散过程。

10.社会麦当劳化:它为消费者、工人,以及经理人员提供了效率、可计算性、可预测性和可控制性。而这些正是现代社会的合理化过程的真谛之所在。麦当劳快餐店的原则正在主导美国社会,也主导世界其余地方越来越多的部门。麦当劳化不仅影响到餐饮业,也影响到教育、工作、医疗、旅游、食品、政治、家庭生活。

11集群行为:指许多人面对某种哄同的刺激而表现出来的相对自发、缺乏组织、难以预料、没有固定规则和很不稳定的行为。具有无组织性、不稳定性、非常规性、易受暗示性。 12.社会控制:简单说就是为了维持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社会的正常运行,对可能危害社会秩序的越轨行为和社会问题进行预防和抵制的机制。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控制就是对人的动物本性的控制,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社会统治,以限制人们做出不利于社会的行为。


13.社会变迁:是指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会对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等产生影响,还会引发社会互动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并带来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变迁。社会变迁可分为整体性和局部性社会变迁。

14.科层制:也称官僚制,是建立在系统地划分组织权力基础之上、以有效地实现目标为取向、由专业人员按照正式规则来运行的管理体制,是现代社会组织管理的主要方式。 15.社会制度:是为了满足人类基本的社会需要,在人类各个社会中具有普遍性,在相当一个历史时期里具有稳定性的社会规范体系。

16.社会分层: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强调的是人闪在社会中所处位置的不平等。社会分层制度大体分为4种:奴隶制、种姓制、等级制和阶级—阶层制。

17.社会化:是指个体学习社会生活的技能与规范,获得个性,从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

18.越轨:就是一种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具体说就是个人或群体在行动中不遵从自己所属群体或者社会中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规范。 四、简答题

1.权力分析有哪些基本模式?答:一、利益-冲突模式。关注核心是社会行动者之间可观察的的利益冲突。即两个人的支配关系。二、权威——-合法化模式,关注核心是具有合法化的权力。三、生产——运作模式,权力具有多种形式,不仅局限于政治领域和司法领域,是作为关系的策略。不是可以占有,分配,是生产性实践。

2.韦伯理论中社会分层的标准有哪些?这些标准的具体含义是什么?答:韦伯使用三项指标来划分社会层次结构,即财富、权力和声望。也就是说,韦伯把经济标准、社会标准和政治标准三方面标准综合起来划分社会成员的社会地位。经济标准不是对生产资料占有与否,而是一个人满足自己物质需求的经济能力,即实际收入当作社会分层标准。社会标准:个人在自己所处的社会中所得到的评价和尊敬,社会声望独立于经济因素,生活方式相同或相似、社会声望基本一致的身份群体是社会分层的重要关注点。政治标准及权力,权力并不单纯来源于人们财富或对财产的所有关系,人们在科层制中位置也是权力的主要来源。

3.以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与以无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有哪些区别?答:群体性事件是指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10人以上群众自发参加的、主要针对政府的群体聚集事件,期间发生了较明显暴力冲突,出现了较严重违法行为,对社会秩序造成了较大的消极影响。其中以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是指参与群体性事件的大多数群众是因为其利益受到直接损害或威胁而成为参与这种事件的主力。非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是参与群体性事件的大多数群众并没有受到直接的利益损害或威胁,却由于种种原因成为参与这种事件的主力。两者无论在行动目标,还是在组织机制上都存在重要差别。而且,以非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的上升是中国社会20世纪90年代后出现的一种新特点。 4.我国1950年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是怎样的?答: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中成立之后,中国政府开始有计划地推动工业化和进程。过去60多年间,中国城市发展历程几经反复。按照中国城市化的趋势,我们可以把中国50年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1、第一阶段1949-1957年的平衡发展时期。2、第二阶段1958-1965年的急速调整时期。3第三阶段1966-1978年的停滞时期。4、第四阶段是从1979年起,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主要是依靠市场的推动,是市场主民型。

5.越轨和犯罪之间是什么关系?答:一、越轨行为未必不可接受的,坏的、甚至恶的行为。反常和不遵从属于越轨行为。多数犯罪可归为反常行为,犯罪人在过程中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违反社会规范。二、越轨分为不从俗、不道德、违纪、犯罪。犯罪行为是被国家命令禁止,对其他成员或社会造成严重伤害的行为。三、出个人越轨外还有群体甚至组织越轨,如;侵吞公款、私设小金库,偷税漏税。

6.社会现代化包括哪几方面的内容?答:第一、经济生产形势看,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变革。第二、社会结构看,意味着社会结构的分化。第三、社会关系看,家庭为基础的农业生产不在是主导经济模式。第四、社会组织管理模式看,工业化推动了新型组织管理结构的建立。对效率的推崇促进了科层制组织的出现。第五、政治权力看,现代化进程促进了民主制度的发展和现代国家的建立。第六、现代化也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巨头影响。物质增加,经济发展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发生变化。

7.社会组织有哪些特征?答:①特定的组织目标。组织目标是组织活动的灵魂。②一定数量的固定成员。至少由两人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系统。③制度化的组织结构。通过不同职位的权力结构体系,协调各个职能部门或个人的活动。④普遍化的行动规范。通过辅助的奖惩制度,制约组织成员的活动,维护组织活动的统一性。⑤社会组织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8.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会面对那些特殊的问题?

答:一、错位:首先,传统因素的瓦解和现代因素的生成不同步造成的错位;其次,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提出的目标与正在形成的能力之间的错位;再次,其他现代化国家“示范效应”与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的实际情况之间的错位。二、失衡:主要是因为现代化进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在整个国家内迅速展开。三、畸变:指的是一些早发型现代化中的制度和策略,在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变成了似是而非的另一种东西。四、两难:强调的是这些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不得不面对各种矛盾的要求,这种种矛盾的要求常常使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处于一系列左右为难的两难窘境之中。

9.社会控制的类型有哪些?答:为了维持人们的正常生活用品社会的正常运行机制,对可能危害社会秩序的越轨行为和社会问题进行预防和抑制的机制。社会控制是社会对人的动物本性的控制,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社会统治,以限制人们做出不利于社会的行为。 10我国改革开放前的社会分层有哪些特点?答:看待我国改革开放前社会分层的特点可以从四个方面分析:1、社会阶层划分 的根本原则是以群体或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到为基础的。2政治标准在社会分层中起决定性作用,中国对社会成员的阶级成分进行了了严格的划分 突出了工人与资本家、贫下中农与地主富农、职员与革命干部之间阶级身分的差异;3、社会分层结构的封闭性较强,当时中国的社会分层的指票大我与先赋性因素有关;4、中国社会不平等情况相对不显著,但社会阶层之间仍然存在于着较大的差异,而阶层内部则出现了均质化的特征。 总体来说,改革开放前中国形成了以政治身份,特别是以个人与国家关系为核心的社会分层结构,这一结构相对封闭,工人和农民这两大阶层内部相对平等,但阶层之间特别是城乡之间和工人与干部之间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P145-146

11.简述城市社区的特点?答:1、从经济基础看,城市社区的成员职业门类多样,以工业、商业和服务业为主,社会分工非常精细,工作的专业性强。2、从人口结构看,城市经济活动促进了人口集中,城市社区的人口远远高于农村社区的人口密度。3、从社会结构看,城市社区成员间的异质性突出,在职业和生活方式上差异较大;4、从社会关系看,城市社区成员的社会互动多发生在“陌生人”之间;5、从社会控制看,城市社区秩序维持主要依靠法律等正式的规章制度;6、从社区文化看,城市社区的文化比较多样,因此城市社区成员相对比较容易容忍和接受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念和行为。

12社会问题的特征有哪些?答:1破坏性;2普遍性;3复杂性;4时空性。P165-166 13社区的基本要素指的是什么?答:社区一般具有5个要素:1群体要素;2地域要素;3、生活要素;4、文化要素;5、认同要素。

14教育制度有哪些基本功能?答:首先有四种显功能:1、人格塑造;2、文化传播;3筛选;4、革新;还有某些潜功能:1、看护孩子的功能;2、解除家长照顾孩子的负担;3学校的封闭建制使学校与社会隔离开来,从而形成独特地的学生亚文化。 P101-102 五、论述题

1.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改革开放之后的我国城乡二元结构?

答:在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改革前“行政主导型城乡二元结构”下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通过农副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所达成的联结已经弱化。城乡之间这一联结的削弱意味着城市和农村之间出现了一种新的二元格局,使得城市和农村相互割离。一方面,随着消费市场的扩大,农业生产与城市生活的联结削弱了;另一方面,国际农产品市场的发展也降低了中国城市居民对中国农业生产的依赖,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割裂。这种新的城乡分割不是由行政制度造成的,而是由市场经济的发展造成的。因此,这种新的城乡二元格局可以称作“市场主导型城乡二元结构”。这种市场经济发展造成的城乡割据,对农村发展和城乡关系的影响都更为深刻。这也是理解近年来中国城乡差距扩大的关键因素。

综上所述,要理解今天中国城乡之间的差异,就需要注意三种城乡二元结构的叠加。“原生性城乡二元结构”表明城市和农村在经济形式、社会结构等方面存在着根本差异。此外,改革开放30多年间,虽然20世纪50年代开始形成的“行政主导型城乡二元结构”有所松动,但并未完全消除。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在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方面,对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区别对待也仍然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又出现了“市场主导型城乡二元结构”。这种新的城乡二元结构表明,市场经济的发展并未能够消除中国城乡之间的差异,反而削弱了中国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联结,加深了农村与城市之间的队里和割裂。这三种城乡二元结构叠加在一起,是造成当今中国农村与城市之间巨大差异的根本原因。P124

2试述全球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答: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生活的影响,呈现出这样一些特点。第一,在影响的方向上是国际国内双向互动。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生活稳定产生直接的影响,我国经济政治发展也对国际社会经济政治的稳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这种双向互动过程,集中表现为“国内经济政治国际化”和“国际经济政治国内化”。第二,在影响的内容上是经济、政治和文化交叉渗透、相互转化和全面扩展的一体化发展态势。经济全球化直接地推动各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世界一体化,不仅是国家之间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一体化发展,而且是一个国家内部经济、政治和文化之间的一体化发展。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国际政治经济化”和“国际经济政治化”。但在文化上仍然是文明的冲突与文化的整合并存,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还没有出现一体化的可能性。第三,在影响的机制上是结构—功能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的影响,既有功能性影响,更有结构性影响,是一个结构功能关系的整体互动或者制度化发展过程。总的表现为以市场调节为基础、政府控制为核心、文化整合为归属,使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社会稳定之间的关系逐步达到制度化的发展格局。第四,在影响的格局上是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共容并存。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生活稳定的影响,既有破坏安定团结的不利一面,也有促进政治稳定的有利一面。总起来看是有利因素大于不利因素,但是不利因素具有巨大的破坏性。第五,在影响的趋势上是政治稳定与政治不稳定交替发展。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的影响,是一种客观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现实存在。我们以新的姿态推进改革、扩大开放,保证持续稳定发展是回应经济全球化带来各种不稳定挑战的必然选择。这是一种“冲击—回应”互动关系,其运动轨迹和结果总的说来就是一种“不稳定—稳定—不稳定”、不断循环发展以至无穷的过程。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4f79788f624ccbff121dd36a32d7375a517c64f.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