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理论支持研究(一)

2022-05-03 19:20:2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理论支持研究(一)》,欢迎阅读!
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体系,理论

浅谈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理论支持研究()

论文关键词:城乡一体化社会团结社会保障社会政策

论文摘要:首先论证了社会团结与社会政策理念(社会公正)之间的联系,继而,从纵向的社会转型过程和横向的社会结构差异两个方面重申:社会团结的理念对于我国现阶段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发展具备重要意义。

在我国,宏观层次上的目标制定上,就一直以政治的、经济的目标和理念为主,这导致围绕整合团结认同等理念的思考一直出于边缘状态,更多的只是作为发展进步公正等目标思考的支撑。这导致我们在社会政策领域的研究中,从宏观到特定层次的目标定位出现了缺乏、模糊、不适等情况。社会团结,作为社会政策自身理念创见的结果,必将与社会公正等理念一起,为我国现阶段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发展方向的制定提供支持。 1社会政策(社会保障)与社会团结的联系紧密

首先,社会团结与社会政策理念(社会公正)之间是一种互构关系。基于人类发展的特殊性,公正的追求似乎没有止尽,一定范围的社会团结更偏向于是社会公正的必要手段和阶段实现。社会公正是促进社会团结的关键,是社会团结的手段与目标。

其次,公正偏向一种实质的普惠,团结偏向对于差异的理解。让全体人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是社会公正理念的核心追求和突出强调。这种追求和强调可以通过社会团结度的扩大和加深来不断实践,而且,社会团结也可以维护扩大公正追求的阶段成果。

最后,社会团结的阶段目标离不开不同社会保障政策理论范式的孕育。结构功能理论认为,社会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既有维护社会秩序的功能,也有培养民众的凝聚力和价值认同以维护体制的合法性的功效;在关于社会保障理论的研究中,正是功能主义一直强调系统的均衡和整合,在社会行动系统内,社会团结既是一种观念形式还可以成为社会行动的手段和目标。 与功能论不同,社会政策的制定和运作被冲突理论看成是一种利益冲突的过程。笔者认为,陌生人世界的社会共同体建设,价值观多元时代的意义共同性建设都离不开团结理论的支持。对于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而言,所有国民,特别是农民、妇女等弱势群体应该团结起来,再由政府和专家对其增能和赋权,以扩大同市场博弈的力量。 2“差异理解的社会团结是对过渡模式的支撑

城乡一体化作为过渡模式需要一种过渡目标的支持。社会保障政策的目前模式与全民统一模式之间应该有一个过渡模式”——城乡整合模式,这种城乡整合模式可以概括为有差别的统一模式

城乡一体化是普惠模式的建立过程,这个过程而非结果需要社会团结的理论支持。针对当前国力有限的情况,我们应该提倡社会团结目标的构建,这种构建就是一种不放弃对公正目标的努力。现阶段,强调对差异理解的社会团结更适合二元体制的渐进改革过程,以消除城乡偏见,统一城乡市场,加速我国社会结构转型的城乡一体化进程。西方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在经济增长阶段,与社会结构变迁趋于一体化,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繁荣,促进社会结构更高水平的整合等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另外,西方福利国家的危机更透彻的警示我们: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普遍化政策距离人类社会还有相当的一段路程。这样两个方向上的经验都告诉我们:只有与社会结构变迁相一致的模式方才真正给社会带来稳定。 3结构转型差异呼唤社会团结的支持

当前的社会形势主要反映在社会结构的变迁差异上,众多的社会差异需要社会团结的调节机制,社会团结将对整个社会,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阶层间的融合起到黏合作用。当前我国的社会差异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城乡二元,东西差距,贫富分化,多元理念等。正是这些差异导致我国目前的社会政策缺乏整体性、体系性和同一性,这使得一些相互矛盾的政策而难以充分发挥其自身的功能不同阶层群体之间的冲突,不同民族地区之间的隔阂,不同社会价值观念之间的抵触,种种问题和矛盾呼唤一个新的团结机制建构。城乡之间、


西部之间的一体化发展正是和社会团结精神相互促生的。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5082022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a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