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良复旦法学院院庆稿

2022-12-22 19:27: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杨玉良复旦法学院院庆稿》,欢迎阅读!
院庆,复旦,法学院,杨玉

法学院八十周年院庆庆典大会上的致辞

——复旦精神与法学的使命

校长 杨玉良 2009926

尊敬的各位来宾、校友,老师们、同学们:

在举国上下喜迎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的喜庆日子里,我们也迎来了复旦法学院八十华诞的隆重庆典。首先,我代表学校向法学院全体师生和校友们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向出席今天庆典活动的各位领导、来宾和各界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中国近现代的大学发展史表明:一所大学的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民族危亡则大学艰难,国运昌盛则大学兴旺。百余年来,复旦大学在与国家、民族共命运的征途上,丰富了近代大学担负民族兴亡使命的精神内涵。复旦大学从成立时起,就不畏艰险,敢于担当。美国普林斯顿现代化学派的代表人物、社会学教授吉尔伯特·罗兹曼(Gilbert Rozman)曾说:“1905年是新旧中国的分水岭。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他这样说主要是因为在这一年,中国历史上沿用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了。也正是在这一年,复旦大学诞生了。两者时间上看似巧合,实则深刻展现出中国现代文明艰难却又不可阻挡的生长,科举时代的终结为现代大学孕育、引领科学与社会思潮扫除了难以逾越的阻碍。从此,复旦大学开始了光辉的历程,铸就了生生不息的复旦精神,它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国现代文明的逐步成长。在复旦百年校庆庆典大会上,时任校长王生洪教授对复旦精神的内涵作了精辟的总结,即:爱国奉献的传统;学术独立的理念;海纳百川的胸怀和追求卓越的理想。传承和弘扬复旦精神是每一个复旦人的使命,当然也是作为大学教学和学术研究的基本构建单元和基层机构的每一个学院、学科的使命,法学院当不例外。

复旦大学是上海近现代法学学科的重要发源地。我们今天在这里集会,庆祝复旦大学法学院成立八十周年。这八十周年的起算,是自1929年复旦大学按照《大学组织法》进行改组,改科为院,设立文理法商四大学院之时始。而复旦法学学科之肇始,则可以再向前推进十五年,即1914年。是年春季学期,复旦公学增设法律专科班,在上海率先将法学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首批招生60名。无论是八十年还是九十五年,都在诉说着这样一个事实:复旦法学的发展始终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在复旦大学探索现代大学精神的进程中肩负着光荣使命。 复旦法学的发展是与中华民族近代跌宕起伏的命运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复旦法学的初创时期,正是中华民族历经苦难、渴求重生的时期。1914法学学科的大规模招生,开启了近代上海法科教育的新篇章;1929法学院成立后,逐渐形成法学名家汇聚之势;然好景不长,命运多难,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后,复旦大学校舍惨遭日寇占领,学校内迁重庆,法学教育亦陷入低谷;1943年,复旦大学抓住中美中英签署废除领事裁判权之新约的时机,创办司法组以培


养急需的法官人才,获得快速发展;1949年,同济大学法学院、金华英士大学法学院等奉命停办,并入复旦大学,1951年光华大学法学院、大夏大学法学亦并入,法律系实力进一步增强。1952年的院系调整,在今天看来,当属于新中国探索建立符合国家发展需求的大学制度的重要措施。在这一过程中,复旦大学获得快速发展,不过,法学院与圣约翰大学、东吴大学等九所院校的法律系一起并入了新组成的华东政法学院,复旦法学教育暂停。但是复旦的法学精神没有断,情感和历史没有断!

复旦法学的发展是与我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联系在一起的。1983年,复旦大学恢复设立了法律学系,在全国范围内较早恢复了法律人才的培养;1994年,复旦大学设立了包括法律学系、国际政治系、社会学系等在内法学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载入宪法仅一年多之后的200011月,单一法学学科的法学院设立,复旦大学法学院的事业发展在新世纪迈出了新征程!法学院建制上的变化深刻反映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法学理论研究、法学教育与人才培养的紧迫需求,复旦法学也因此而快速发展。 复旦的法学教育和研究近九年来取得了可喜的发展,但未来的道路更加艰难,同志们需要加倍努力。在这里,我对法学院的发展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希望法学院师生坚固爱国奉献的传统。爱国奉献是复旦最为宝贵的精神气质,在任何时候都需固守这一传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爱国奉献应当是以国家社会的现时需求为导向,自觉顺应时代发展和社会转型的需要,爱岗敬业,孜孜不倦,立足上海,服务全国,不断推进法学教育改革,提升研究水平,壮大学科实力,努力为国家发展输出优秀的人才,为社会进步提供思想指南,成为国家重要的“人才库”与“思想库”。

希望法学院师生坚守学术独立的理念。法学作为一门和社会密切联系的“显学”,外界的诱惑难免。唯有坚守学术独立,才能形成独立思索和自由探究的氛围,才能树立起对真理的信仰和追求,才能不断实现理论与制度的创新,才能为国家与地方作出高水平的服务。法学是一门联系极其广泛的学科,要加强研究法学与学校其他学科的合作、融合,如:社会学、政治学、哲学、历史、经济乃至自然科学医学学科)、能源、环境等。

希望法学院师生坚持海纳百川的胸怀,向兄弟院校认真学习。海纳百川的复旦也因聚集了海内外众多名师而展现出思想激荡、文化交融的生动局面。作为社科学法学,其“成果”产生的决定性因素是人,而非其他。历数复旦法学兴盛,无不奠基于广延名师、遍揽才俊且各尽其用之上。在对人才重要性之认识空前提高的二十一世纪,法学院应当始终坚持海纳百川的胸怀,构建理想的学术平台。

刚才同学的讲话非常好,校友的讲话也非常好,复旦的理想主义精神他们在坚守。没有理想主义,一个人很难说会有正义感。我希望法学院的教师和学生,能够认真努力,担负起对国家和民族兴旺的责任,不断交出让祖国和人民满意的答卷。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50c5e42336c1eb91a375d85.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