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史

2022-12-31 02:12: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音乐史》,欢迎阅读!
音乐史,中国

中音史考试

名词解释

1.成相:周代民间流行的长篇叙事歌曲。""是一种击节乐器,其形制有两说,一说为舂牍,另一说为搏拊,以手拊拍。是说唱音乐的远祖。

2.竭石调幽兰: 据传是梁代琴家丘明所传的一首古琴曲。该曲短小精悍,曲调清丽委婉。整首乐曲节奏缓慢,力度也并不强烈,表现了空谷幽兰那清雅素洁及静谧悠远的意境,表达了抑郁伤感的情绪。《幽兰》是至今仅存的一首用原始文字谱保留下来的琴曲。十九世纪末,杨守敬先生在日本访求古书的时候,发现了这首琴曲。

3.陈旸乐书:是我国第一部大型音乐百科全书,宋代陈旸编纂。其书卷目浩繁,共达200之巨是一部音乐通史。

4.南戏:南戏是中国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即1214世纪200年间在中国南方地区最早兴起的汉族戏曲剧种,中国戏剧的最早成熟形式之一。南戏有多种异名,南方称之为戏文,又有温州杂剧﹑永嘉杂剧﹑鹘伶声嗽﹑南曲戏文等名称,明清间亦称为传奇,就其音乐──南曲来说,则是一种重要的汉族戏曲声腔系统。为其后的许多声腔剧种,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5.三分损益法:又称五度相生律,是古代汉族发明制定音律时所用的生律法。根据某一标准音的管长或弦长,推算其余一系列音律的管长或弦长时,须依照一定的长度比例,三分损益法提供了一种长度比例的准则。汉族音乐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创造。秦以前,汉族已创造了乐器和乐曲,发明了乐律。汉唐盛世,汉族音乐以歌舞音乐见长;宋元以后,则以戏曲音乐为主。当今世界公认的音乐律制,如五度相生律(汉族称三分损益律)、纯律及平均律,汉族皆独立发明。

6,声无哀乐论: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不仅仅讨论了音乐有无哀乐、音乐能否移风易俗,还涉及音乐美学上的一系列重大问题,音乐的本体与本质问题,音乐鉴赏中的声、情关系问题,音乐的功能问题等,提出了“声无哀乐”的观点,即音乐是客观存在的音响,哀乐是人们的精神被触动后产生的感情,两者并无因果关系。用嵇康的话说,就是“心之与声,明为二物”

7.十二木卡姆:维吾尔族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所作的重大贡献,运用音乐文学舞蹈、戏剧等各种语言和艺术形式表现了维吾尔族人民绚丽的生活和高尚的情操,反映了他们的理想和追求以及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喜怒哀乐。她集传统音乐、演奏音乐文学艺术、戏剧、舞蹈于一身,具有抒情性和叙事性相结合的特点。这种音乐形式在世界各民族的艺术史上独树一帜,堪称一绝。

8. 梅花三弄:《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梅花曲》《玉妃引》根据《太音补遗》《蕉庵琴谱》所载,相传原本是晋朝桓伊所作的一首笛曲,后来改编为古琴曲。琴曲的乐谱最早见于《神奇秘谱》(公元1425年)。乐曲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借物抒怀,来歌颂具有高尚节操的人。全曲共有10个段落,因为主题在琴的不同徽位的泛音上弹奏三次(上准、中准、下准三个部位演奏),故称“三弄”


9.李延年:李延年,男,汉武帝太初年间去世。造诣很高的音乐家,中山人(今河北省定州市),出身倡家,父母兄弟妹均通音乐,都是以乐舞为职业的艺人。代表作《佳人曲》。其曲对五言诗起着一个开端作用。

10.秦王破阵乐:即《秦王破阵舞》又名《七德舞》是唐代著名的歌舞大曲,最初乃唐初的军歌。《秦王破阵乐》是中国唐朝宫廷乐舞。最著名的歌舞大曲之一。最初用于宴享,后用于祭祀,属武舞(与文舞相对)类。是大唐鼎盛时期的象征,气势不凡。秦王即唐太宗李世民,“秦”是其登基前封号

论述题

1.唐代宫廷宴乐

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国乐强盛。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音乐文化,燕乐成为它的主要标志。燕乐是当时宫廷俗乐的总称,包括各种声乐、器乐、舞蹈乃至散乐百戏等,其主体是歌舞音乐。歌舞音乐中,大曲(包括法曲)又居于重要地位。燕乐大曲较以前的相和大曲和清乐大曲更细致,更复杂多变,其结构也庞大得多,标志着歌舞音乐发展的一个高峰。燕乐在乐器运用上也较前代有了很大发展,以琵琶为中心,同时引用诸多从边疆和国外传入的新乐器。隋唐燕乐(泛指宴享娱乐的歌舞)主要就是由乐舞伎人表演的。其形式品种之丰富,技艺之高超,队伍之庞大,以及在社会上流传之普遍与深入,都可以说是既空前又绝后的。娱乐性更强的是坐、立部伎和歌舞大曲。坐部伎在堂上演奏,规模较小;共六部。立部伎共八部,在堂下表演,规模较大。主要节目有《破阵乐》《庆善乐》《圣寿乐》《鸟歌万岁乐》《龙池乐》等。《新唐书.礼乐志》载:太常(主管乐舞的大臣)考核坐部伎,不合格的转去立部,立部也不行,就送去学雅乐。可知坐部伎人的艺术水平是最高的。 隋唐燕乐是应宫廷贵族的燕享之需发展起来的,与雅乐的仪典、教化功能相反,它体现的是乐文化的娱遣功能。盛唐燕乐的最高成就是宫廷燕乐,安史乱后,宫廷音乐散落民间,燕乐盛于豪门、幕府、市井、民间,席卷了社会各个阶层。文人、女伎逐渐成为燕乐的主角,燕乐沿着文人化、娱遣化的方向向狭深发展。其结果之一即是导致了词的诞生。

2.河南舞阳贾湖骨笛:贾湖骨笛出土于距今7800~9000年的同时期最为丰富的史前聚落遗址河南贾湖遗址,1984年至1987年及2001年,这里先后出土了30多支用丹顶鹤尺骨制成的骨笛。笛孔有25678之别,大多数骨笛仍为7孔。贾湖骨笛是我国目前出土的年代最早的乐器实物,被称为“中华第一笛”。贾湖骨笛不只是中国年代最早的乐器实物,更被专家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实验证明,贾湖骨笛不仅能够演奏传统的五声或七声调式的乐曲,而且能够演奏富含变化音的少数民族或外国乐曲。贾湖骨笛,不仅远远早于美索不达米亚的乌尔古墓出土的笛子,也比古埃及第一王朝时期陶制器皿状笛子和在化妆版上刻画的类似后世阿拉伯竹笛的笛子形象早。比古埃及出现的笛子要早2000年,被称为世界笛子的鼻祖。这一批精致骨笛,被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吹奏乐器,把中国七声音阶的历史提前到八千年前。

3.先秦时期的音乐思想:道家的音乐思想:老子是无为的观点,主张大音希声,认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另人口爽。庄子也主张无为观点。崇尚天籁之音,认为五音乱耳,使耳不聪。儒家的音乐思想,赋予礼乐以新的内核----仁。重视礼乐的政治作用,从道德上感化人的能力。从音乐实践的角度认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十分重视音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544b3b127284b73f342503f.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