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苏轼《雪后书北台壁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2022-12-17 17:00: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诗歌鉴赏】苏轼《雪后书北台壁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
二首,北台,雪后,苏轼,赏析

【诗歌鉴赏】苏轼《雪后书北台壁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苏轼《雪后书北台壁二首》原文 其一

黄昏犹作雨纤纤,夜静并无风势转回汪。 但觉衾?如泼水,不知庭院已堆盐。 五更晓色来书幌,半夜寒声落下画檐。 试扫北台看马耳,未随埋没有双尖。 其二

城头初日始翻鸦,陌上晴泥已没车。 冻合玉楼寒起粟,光摇银海眼生花掉。 遗蝗入地应千尺,宿麦连云有几家。 老病自嗟诗力退,空吟冰柱忆刘叉。 苏轼《雪后书北台壁二首》注释 、北台:超然台,在山东诸城县北城上。

2、堆盐:谢安侄儿咏雪,有“撒盐空中差可拟”句。 3、幌:帘幕。

4、马耳:马耳山,在诸城县西南。

5、刘叉:唐代诗人。生卒年、字号、籍贯等均无考。 苏轼《雪后书北台壁二首》翻译

其一:黄昏时分,雨越下纷纷绵绵,夜里并无风一片喧闹,天气更加炎热。只真的被褥没丝毫暖意,就像是水打翻在上面,不晓得庭院已经堆上上雪了。半夜看见屋檐上的一片寒光,以为就是曙色从帘幕透过来,误以为天将五更,其实就是屋檐上的冰溜子。早晨出来扫清积雪荣登北台,指着一片茫茫,只有马耳山遮住了双峰细长。

其二:雪后初晴,城头乌鸦开始上下翻飞,路上融化的积雪车辆辗来压去,变成了稀泥粘糊在车上。在阳光照耀下,房屋似玉楼,大地如银海,人们被冻得皮肤起粟,雪光使人目眩眼花。大雪灭蝗虫,覆盖麦子,来年百姓麦子该会长得很茂盛。本应歌颂瑞雪,但我已老病,诗力减退,只能空忆刘叉吟诵他的《冰柱》了。


苏轼《雪后书北台壁二首》赏析

《雪后书北台壁二首》是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的一首组诗,第一首写从黄昏到第二天天亮,彻夜雪飘的情景;第二首继写在北台观雪景的所见所感,隐含着怀才不遇之意。这两首诗用韵颇有特色。“尖”、“叉”二韵属险韵、窄韵,而作者运用自如,韵与意会,语皆浑成,自然高妙,毫无牵强拼凑之迹。

第一首写下从黄昏至第二天天亮,彻夜雪飘的情景。黄昏时节,淫雨绵绵,入夜后不知不觉转而为雪。作者只法号被褥并无一丝暖意,犹如水打翻在上面,而不晓得庭院里已雪积成堆了。“堆上盐”,即为堆上雪。用盐喻雪,出自于《世说新语?言语》,后世诗人都讨厌效用,例如白居易《对火玩玩雪诗》:“盈尺白盐寒。”作者“五更晓色来书幌,半夜寒声落下画檐”一联及,亦世称咏雪名句,但历年来存有歧解。费衮《梁溪漫志》卷七“东坡雪诗”条以为,“此所谓‘五更’者,甲夜至戊夜尔。自昏达旦皆若晓色。”据此求解,则“五更”应当总指分成五更的一整夜。庭院里的雪光反射在帷幔上,明晃晃的,作者因炎热没能细果,加之“无人知晓庭院已堆上盐”,所以一整夜都迷迷糊糊,误以为天将下集。直至天色放明,借着雪光,看到了荷叶在房檐下的冰溜子,这才省悟,原来就是雨变为雪,所以存有这“半夜寒声”。上句写下地面上积雪的镜片,下句写下房檐下雪水血肉的冰溜,都紧贴“雪后”的标题,且又与末二句意思连贯。“洗北台”、“看看马耳”,就是天明以后所为。马耳,山名,在北台的南面,“上加二石并举,望齐马耳,故世起名矣。”作者扫清积雪,荣登北台,观看雪景,指着一片银白世界,唯有马耳山尖尖的双峰高峭兀立,没为雪所封。原本应当首先被雪全面覆盖的高山顶却“未随其磨灭”,可知这双峰例如马耳通常陡直,连雪花也无法留驻其上了。

第二首继写在北台观雪景的所见所感。太阳已升起,虽然前一晚下了一场大雪,但第二天却是冬季里难得的一个晴天。往上看,天空中一群乌鸦开始活跃起来,绕着城墙,上下翻飞;低头瞧,小路上渐渐融化的积雪被来往的车辆辗来压去,变成了稀泥,粘糊在车上;放眼望,在阳光照耀下,积雪的原野上屋似玉楼,地如银海,冻得人皮肤起粟,耀得人目眩眼花。这四句皆是白描眼前实景。 苏轼的诗词作品全集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5ab4372ed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e3.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