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周期”,而非“跨越周期”

2023-04-09 06:28: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穿越周期”,而非“跨越周期”》,欢迎阅读!
周期,跨越,穿越

“穿越周期”,而非“跨越周期”

作者:路江涌

来源:《山东国资》 2020年第9



路江涌

你可能想不到,直到199511日,人们才在石油平台上第一次观察并记录到异常巨浪:它高25.6米,比周围的浪头高出了两倍多。《物理评论X》一篇题为《巨浪之路》的文章,是这样解释异常巨浪形成的线性机制:假设有三波独立的浪(A浪、B浪、C),以不同速度向同一个方向涌动,当这三波浪的波峰重叠时,简单的叠加便可能形成局部的超级巨浪。事实上,非线性机制与线性机制共同作用概率更高。在实验室中,而异常巨浪往往出现在水槽的中间。

那么,关于巨浪的研究对我们有什么用呢?

前浪后浪,还有中浪

近日,视频《奔涌吧,后浪!》在网络刷屏后,很多“前浪”将其看成对后浪的真情告白,希望后浪奔涌,掀起滔天巨浪。很快,另一拨人跳出来说:“别急,还有我们,中浪。”

要想理解中浪,要先了解阿里巴巴前参谋长曾鸣教授提出的“三浪叠加”模式。在该模式里,传统零售为1.0,国美、苏宁模式为2.0,淘宝模式为3.0。现实中,不是三种模式谁取代了谁,而是三种模式同时存在,存在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彼此交互、相互融合,形成了科学非线性模型描述的异常巨浪。

在“三浪叠加”里,谁最不好受?可能都不好受,但最不好受的应该是中浪。传统零售

1.0的社区门店很难被取代,赢在方便。淘宝模式3.0的电商模式来势汹汹,强在效率。国美、苏宁的大卖场2.0模式被夹在中间,思来想去,只能向线上转,正面迎战后浪淘宝。

和“三浪叠加”很像的一个提法是“三期叠加”。指的是,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然而,换挡可能很颠,阵痛可能比较长,消化可能不良。

更麻烦的是,“三浪叠加”遇到了“三期叠加”。正所谓,“前浪有房住,后浪未起步,中浪刚首付”。一声叹息。

前浪为啥有房住?主要可能是因为迎面赶上了红利时代。这些60后、70后的前浪,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抓住了改革开放后最容易抓的几波红利:全球化红利、改革红利、制度红利、人口红利。

中浪为啥刚首付?因为也赶上了红利时代。这些80后、90后的中浪,在本世纪最初十年抓住了改革开放深化后不那么容易抓的几波红利:教育红利、创业红利、创新红利。毋庸置疑,中浪浪了起来,而且更快、更高、更强。不过,中浪赶上的,可能是个浪尖儿。2020年不期而遇的各种黑天鹅事件,形成了强大的地心引力。前浪和中浪,都成了浪花一朵朵。

值得期待的,可能真的是“后浪”,这些出生在20002010年的后浪,享受过红利,也看到了危机。

再见“红利”,你好“危机”


普通浪和异常巨浪有两个重要区别:一是高度,二是形状。普通浪没有异常巨浪高,看起来也是连续的,而异常巨浪在观感上就是非连续的。

试想一叶扁舟,在普通浪中漂荡,一般不会因为巨大的落差而倾覆。而仅在20世纪下半叶,海上的异常巨浪就曾有22次让航母遇到危险。异常巨浪的破坏力,不在于它规模大、冲得高,而在于它落差大,摔得狠。

在红利时代,到达浪峰之前,人们习惯于快起步,猛加速,倍速,10倍速。很多“成功”的企业家就是这么做的:抓机会、赚快钱。但也有像任正非、张瑞敏、王石那样的企业家,坚持不赚快钱,不赚大钱,几十年如一日,向一个垛口冲锋。

这些企业家为什么不冲上风口浪尖,成为时代“弄潮儿”?可以看看汤姆·汉克斯主演的《荒岛余生》。影片描写一家快递公司经理乘坐的货物航班失事后,流落荒岛,历经7年终于回到文明世界。在影片最后,主人公划着一艘七拼八凑的木筏,试图突破涌向荒岛的巨浪。他没有冲到浪尖,而是在到达巨浪中间高度时候就打开了加速用的“铁皮风帆”,从巨浪的中部穿了过去。

所以说,华为、海尔、万科等一批“前浪”企业,之所以不赚快钱,就是因为不想从浪尖上摔下去。正因如此,我们形容成功企业时,往往是说“穿越周期”,而不是“跨越周期”。所谓穿越周期,就是从一浪又一浪中间穿过去,而不是一味地往潮头上冲,寄希望于从一个浪尖儿跨越到另一个浪尖儿。

前浪不忘,后浪之师

如果说,前浪已成功上岸,那么,中浪和后浪可以向前浪学些什么呢?

首先,不要总想着把前浪拍到沙滩上。想想那个实验室水槽里的实验,巨浪都是在水槽中间形成的。在岸边或者沙滩边的海岸,浪只有两种:一种是拍在礁石上的小浪;另一种到达海岸的浪真的是巨浪,形成的原因是海啸。所以,不要总想着把前浪拍到沙滩上。因为你拍前浪的同时,自己也上了岸。

其次,要向前浪学习“浪的原理”。前述科学实验揭示了几个浪的基本原理:1.要有浪,先有水。大海中,水就在那里。生活中,知识就是你的水。2.要起浪,很受伤。大海中,无风不起浪,遇(海底)山浪更高。生活中,无挫折,不成长。3.要大浪,得迷茫。实验中,科学用交叉水流激发非线性效应。大海中,洋流汇集处常常形成巨浪。生活中,不经历风雨,无法见彩虹。4.浪得高,摔得狠。大海中,异常巨浪也叫“疯狗浪”,常常船毁人亡。生活中,不能一直浪,浪过之后,尘归尘,土归土。

“前浪”给出的这四条基本原理,中浪和后浪们应该怎样认真体会呢?

平静的海面上,突然有了浪。明眼人一看,就能发现两个特点:不确定性和不连续性。首先,什么时候起浪,尤其是异常巨浪,是不确定的,要不然就不叫“异常”或“疯狗”了。其次,浪在平静的水面上制造了不连续性。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其原理:“浪奔”说的是不确定性,奔向何方,恐怕连浪自己都不知道。“浪流”说的是不连续性,流到哪里为止,不仅取决于水,更取决于沟。

了解“浪的原理”有啥用?学会浪,才能浪。前浪不忘,后浪之师。

在后红利时代,按照红利时代的方法,是浪不起来的,也是浪不长久的。因为,水流变了。


首先,和红利时代的“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不一样的是,后红利时代的“慢就是快”。科学家在实验中造异常巨浪,用的不是最快水流,因为如果水流太快了,相撞之后容易破碎。科学家用的是,成120度交叉角的小水波。这就是为什么大海中的异常巨浪会“拔水而起”,毫无征兆。

其次,和红利时代的“十倍速度,一骑绝尘”不一样的是,后红利时代的“断点续连”。在红利时代,人人都想一飞冲天。在后红利时代,断断续续、纠纠缠缠、黏黏糊糊,才是跨越不连续性,从而活下去的方法。

再次,和红利时代的“赢家通吃,一统江湖”不一样的是,后红利时代的“一桶糨糊”。红利时代,是狮王争霸的时代,是英雄的时代。后红利时代,是烽烟再起的时代,是枭雄的时代。天花乱坠、眼花缭乱、心乱如麻、活蹦乱跳,怎一个乱字了得?

最后,和红利时代的“千变万变,发展不变”不一样的是,后红利时代的“不变万变”。红利时代,发展是硬道理,万变不离其宗。后红利时代,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虽说经历了红利时代的“前浪”们可能已“大江东去,浪淘尽”,但毕竟曾“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或许能陪“中浪”和“后浪”多走一程。

独浪浪,不如众浪浪。奔涌吧,后浪!坚持呀,中浪!别停下,前浪!

责任编辑 陈衍焜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61e03ec6e175f0e7cd184254b35eefdc9d315c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