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文人对屈原的评价

2023-01-08 10:33:2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两汉文人对屈原的评价》,欢迎阅读!
屈原,两汉,文人,评价

两汉文人对屈原的评价

汉代文人对屈原及其作品的的评价,总的来说是褒扬的,特别是贾谊、刘安、司马迁等。

最早对屈原和《楚辞》作出评价的是贾谊,贾谊结合自身遭遇, 写作《吊屈原赋》。这篇辞赋对屈原表示了极大的赞扬,赞扬了他不向黑暗现实妥协,不与谄媚小人同流合污的品质。在《吊屈原赋》最, 贾谊写道; 般纷纷其离此尤兮, 亦夫子之故也, 历九州而相其君兮, 何必怀此都也? 这表明他并不赞成屈原这种过于执着的性情。

继贾谊之后,对屈原及其作品给予较高评价的是刘安。刘安对《离骚》作了很重要的评论,其主要内容有三点:第一,他对屈原作品的评论,突出了“怨刺”的观点,强调《离骚》是通过回顾历史,“以刺世事”,继承了《诗经》的传统。第二,赞扬屈原与统治者作斗争和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第三,他对《离骚》的艺术成就给予了很高评价,指出其特点是寄托深远的比兴方法,这就接触到了一些浪漫主义特征,同时体现对《诗经》的继承和发展。

司马迁, 和屈原一样, 曾受过重大政治打击, 并且以“屈原放逐, 乃赋《离骚》 来激励自己。他在《屈原贾生列传》中,在刘安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发挥,更加突出《离骚》“怨”的特点。他评论屈原: 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 能无怨乎? 屈平之作《离骚》, 盖自怨生也。 强调《离骚》是悲愤衰怨之作。同时司马迁认为他的可贵就在于他敢于“直谏”,把个人安危抛之脑


后,人民百姓的利益至上,将屈原的直谏能否被采纳和楚国的存亡联系起来, 特别强调了屈原及其作品的政治意义。司马迁认为自己的“发愤著书”正是在评论屈原及其作品基础上的扩展。司马迁强调《离骚》“盖自怨生”和“发愤著书”,一方面继承孔子“可以怨” 的思想,另一方面符合道家对黑暗现实愤激的特点。

从西汉后期室汉末, 学者对屈原的评价颇有分歧。最有影响的是扬雄、班固、王逸。

首先对屈原及其作品提出批评的是杨雄。扬雄对屈原的批评, 主要从道家思想结合儒家明哲保身为立论根据, 认为屈原不应投江自杀, 君子知命不优, 既然生不逢时, 就应该远祸避害。对屈原作品的批评主要是认为它的浪漫主义内容不符合儒家经典,显示出“过于浮”“蹈云天”。然而,他对屈原及其作品的评价也有肯定和赞扬的方面。他肯定了屈原人品的高洁,肯定他的作品丽而有则,文质并茂。他的这种矛盾观点正是汉代儒家文学思想内在矛盾的体现。 班固的批评是在杨雄基础之上的批评,他认为屈原上层统治者的批评违背了“发乎情,止乎礼”的原则。他倾向于现实主义,对作品中浪漫主义持批评态度,这也反映了儒家思想的局限性。他对屈原及其作品的评价并不都是否定的,也有肯定和赞扬。

王逸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对屈原及其作品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屈原的为人及其作品是完全符合儒家思想的。在为人上,都强调对君主绝对的忠心,与班固所提倡的忠有所不同,王逸强调直谏。在对屈原的作品上,王逸认为它并没违背“温柔敦厚”之旨,也没有越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73960f44693daef5ef73d9f.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