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腔惆怅 无限感慨——八七版《红楼梦组曲》鉴赏

2023-06-02 12:04:2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满腔惆怅 无限感慨——八七版《红楼梦组曲》鉴赏》,欢迎阅读!
红楼梦,组曲,满腔,鉴赏,惆怅

满腔惆怅 无限感慨——八七版《红楼梦组曲》鉴赏

《红楼梦组曲》代表了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的至高水平,从专业上讲,这部作品极美却极简,似乎无话可说;从情感上说,它又让人觉得有万般情思却无以言表。几经纠结、几经折磨,终于决定回归它的曲作者——著名音乐家王立平先生的创作心路,回归他给整个《红楼梦组曲》定的基调,从美学、情感方向来和大家一起分享这部荟萃了《红楼梦》情感精华的旷世之作,如有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鉴赏心得分享:

1.意蕴深长、感慨万千的《序曲》

音乐开始两串琶音带出的似两声叹息,一声字通过充满愁绪的女声,悠悠柔柔,似咏似叹,如仙境一般,不均等的乐句和小节数使这个情绪发挥比较自由;中间换成乐队,将情绪平稳向前推进,然后用传统的移宫(宫音经过)方式自然转折,使旋律渐渐平复;最后一个乐段经过一个小节的过渡,情绪再次拔地而起,继中段后再次发出呼喊式的悲叹(请注意每一句最后密集的鼓点声),最后慢慢平息,结束在一声悠长的锣声中。

从《序曲》的结构上我们看出其布局的细密与复杂,但在旋律中的凄婉之情只能用心去意会。因为王立平先生自己也说过,之所以胆大妄为地为《红楼梦》谱曲,是由于《红楼梦》本身的感召。在写的过程中力求在字上多费心思,多花笔墨。《序曲》中我们的确感受到一种,虽然这种具有一种无以名状的凄迷,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但这种情是王立平先生 在字里行间,在纸背后找到的,感觉到的,发现它的,他自己已经先经历了由心去写,含泪去吟的体会过程,我们也会在《序曲》中感同身受。我想这种牵动心弦的感染力正是由此而来!《序曲》音乐所创造的这种艺术境界,实际上是对整个《红楼梦组曲》音乐高度凝炼。以这种满腔惆怅、无限感慨的悲剧性情怀赋予了音乐一种深长的意蕴。 2.除《序曲》外,《红楼梦组曲》还有为原作中的曲、词、诗、令谱写的十二首主题曲和插曲,我们择其代表性曲目做一个分享。 1). 感叹宝黛情缘——《枉凝眉》

在分析了《红楼梦》不仅以情节取胜,更以情趣取胜后,王立平的这种无中生有音乐作最终落到了上。他确定用《枉凝眉》作为《红楼梦》的主题歌,理由是: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揭示了宝黛爱情的主线;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预示了悲剧结局;诗词十分优美,是一首可咏可唱的极佳歌词,适合入乐。但落笔要写了,该写成什么样的呢?最终他决定写成十三不靠,创作一种只适合《红楼梦》音乐方言。他没有采用任何一种现成的音乐形式,而是基于自己对《红楼梦》的理解。正因为如此,他的音乐才能一一种全新的形式开创了全新的风格。《枉凝眉》王立平先生写得非常艰难,写了一年零两个月。但这种艰难正是所有能堪称经典的作品的必经之路! 2.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昂首问天《葬花吟》

《葬花吟》是《红楼梦》的神来之笔,《葬花吟》原是一首颇长的诗,插曲选取了其中二十句。王立平写完这支曲开头几句就写不下去了,有一年多下不了笔。在很长一段时间的停滞后,终于有一天,他突然领悟到,这句诗哪里是普普通通的哭诉,不正是黛玉这样一个多情弱女子在指问苍天吗?这哪里是低头葬花,分明是昂首问天啊!是一种面对封建礼教的悲鸣,是呼号……顿时,作曲家的激情来了,旋律也就油然而生。写着写着,他泪流满面,甚至伏琴哭泣。音乐采取了吟、唱、慨叹等不同的运腔方式,回肠百折,一层层把情感推向高潮,很有引泣动魄的感染力。三段体的旋律层层递进,第一段旋律惆怅委婉,在一个八度6(低音)6之间回转,似思似吟;中段有一个大的情绪变化幅度,音域一开始就向上扩展了三度61(高音)并出现了4音,感觉想唱出心中的郁积不平和疑问——“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


煞葬花人;第三段在中段的基础上更推进,以强烈的悲剧式慨叹把问苍天,苍天不语又落入一片惆怅的悲吟。这一情感模式在后面部分又重复了一遍,采用了女生独唱、齐唱、合唱的方式来配合音乐情绪。

最后,王立平在《葬花吟》中加入了几处闷鼓声,似乎是敲在人门心上的闷鼓。他感到用自己的音乐为曹雪芹笔下人物出了口闷气(王立平语)。 3.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红豆曲》

《红豆曲》借鉴了地方曲艺的一些特点和元素,使得乐曲既符合这首词原本"小曲小令"的特点,又生动、亲切,极有韵味,仿佛宝玉就在我们眼前深情的吟唱一般。曲作者真真煞费苦! 而这两句的旋律发展也是很有特色的。第一句,到"抛红豆"三个字处,旋律发展到了高音部分,强调了此处悲愁的情感。第二句的旋律和节奏特点基本和第一句一样,是和这两句的诗词格律相符的一种前后对应、呼应的关系,而第二句的旋律发展相对第一句来说要收一点,配乐也要收一些,使乐曲更多了一种无奈、忧愁的情感。大量运用停顿手法,似击打前半拍先起,代表宝玉吟唱时敲击碗碟的音响贯穿全曲,加入编钟的音色既丰富了乐曲的表现力,又使得乐曲生动形象,切莫泛泛听过,一字多音这种戏曲的表现方式把歌者那种如鲠在喉,愁肠百结的情思展现的淋漓尽致。

4.分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晴雯歌》

晴雯应该是所有丫环中宝玉最喜欢的一个,她模样乖巧、敢爱敢恨、性格直爽,但心直口快的她最在表兄家里抑郁而终,对这位女子,王立平先生采用的以欢衬悲的手法,让人既感到晴雯的聪明伶俐,美丽乖巧,但又对她的结局充满无奈和惋惜。曲中锣鼓、小嚓的欢快节奏代表晴雯的聪明灵巧我认为是很贴切的,但旋律主线却是二胡、竹笛的齐奏,晴雯悲剧性的结局带来的惆怅和感慨让人挥之不去! 5.奴去也,莫牵连——《分骨肉》

这首曲子是探春远嫁时的插曲,我个人也是非常喜欢这首曲子。这首曲子是属于E宫系统中#C羽调式,在民族调式中,羽调式给人的感觉是有些哀婉悲凉意味的,同时它又兼有西方小调式黯淡柔和的色彩,在风格上显得更加凄凉悱恻。在旋律上,前奏一开始就用了本曲的最高音3,但都是一带而过,最终都落到了羽音6上面,一开始就预示了探春远嫁的悲怨。中间部分曲调走向平和,像是安慰自己,又像是在劝慰父母;到了最后一部分用了一个大跳,把心中所有的呼喊发泄出来,前两遍奴去也情感充沛得要溢出来,偏那最后一遍有仿若失去了全部气力,弱弱地,弱弱地,和一切回忆里的欢声笑语、珠玑词句,一切千丝万缕剪不断理还乱的深重情感说,莫牵连。这句断肠的莫牵连,究竟是说给谁听的呢。最终在旋律的下行中归于结束,悲从中来。 二.满腔惆怅,无限感慨的美学情怀

《红楼梦组曲》中主要有一首《序曲》、十二首插曲构成,独立聆听,可以说首首都有自己的神韵,每一首都有自身的完整性和独特的形象,但是细听又会发现都似曾相识。《红楼梦组曲》怎样形成这种独特的美学情怀的呢?这与作曲家的美学追求和实现这一追求的方式密切相关,正如开篇所说,王立平先生在创作中潜心琢磨一个字,琢磨的结果就是八个字满腔惆怅,无限感慨这就是作曲家追求的美学情怀!但在具体过程中,又采用的是虽都是凄婉,却又不尽相同,要在极相近的情调中(1-7176/6--)区别出细微的变化、差别及层次的不一。这就很清楚的告诉我们,作曲家不是简单的挖掘每首歌的意趣,不是单纯追求十二首插曲在剧中各自的鲜明色调,而是追求对全剧具有概括性的深层意蕴,以所有的音乐共同营造一种具有文化底蕴的美学情怀。从艺术效果上来看,这种统一的美学追求更为《序曲》和十二首插曲注入了创作灵感,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每首歌曲中都能体会得到。应该说作曲家本人在创作中也受这种美学情怀的驱使,王立平先生曾说我用心去写,含泪去吟,以至触及到


技术、旋律、风格,已经没有什么限制了,灵感也就应运而生,终究到达满腔惆怅,无限感慨的极高境界!

参考书目:《影视剧音乐艺术191-201 曾田力 87版电视剧红楼梦主题歌及插曲音乐分析》张思勉

【作者简介】姓名:涂利民(出生年月:1977.03.10),性别:男(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四川崇州),学历或者职称:本科、高级教师,从事的研究方向或工作领域:艺术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77f428a81c4bb4cf7ec4afe04a1b0717ed5b3d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