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2022-08-01 03:13: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文档: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欢迎阅读!
瑰宝,民族文化,古诗,中华,文档

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灿烂文化的传承是基于对古诗的热爱,对诗人的敬重之上的。一个优秀的阅读者不仅仅是读一首诗,教一首诗,而应该将它作为一种载体,指导学生研读古诗本身意象,深层意境,从而拉近与古诗的距离,与诗人的距离。在古诗《题画兰》的教学中我希望我的学生能通过吟诵、思考、想象和感悟之中爱中国的名花、爱中国的古诗、爱中国的名人、爱自己的祖国。

诗情画意——赏名花之韵

古诗诗句精炼,也给我们阅读者留下空白。这空白之处正是学习古诗的玄妙之处。教学中就得依靠我们教师引导学生去想象古诗留下的“空白”。想象的过程其实就是对文本再创造的过程。哲学家黑格尔认为:“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没有想象就不可能有创造。”小学生思维活跃,正处在发展想象的最佳时期。这就要求教师利用古诗的空白艺术挖掘诗句间存在的联系,启迪学生展开想象,填补空白,再现诗的情境,培养想象能力。

《题画兰》这首诗中,诗人写下了“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的诗句。这句诗表现了兰花不为浮云的喧闹而所动,始终保持那份宁静、那种淡定的品性。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令人激赏的的一幕?教学时,由诗句中的一个“闹”字引导学生思考想象:兰花脚下有没有风儿在吹拂?有没有鸟儿在鸣叫?有没有采药者或砍柴者路经此地?……(学生想象交流喧闹的情景)接着再问:面对眼前的喧闹,兰花选择的是怎样的心态?假如同学们是其中的一朵兰花,时此刻会怎样想?有的学生说:“尘世中的功名利禄不过是过眼云烟。”还有的说:“一个人应有个性,不能受他人和外界的干扰,始终坚守自己的人生准则”……不用教师的讲解,学生在丰富的想象中,已走进了诗人“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的淡泊自足的内心世界。教学中,又把语言、想象和诵读融为一体,唤醒学生的感官,化语言为画面,进入诗境。学诗的过程犹如人在画中游,诗情画意,妙不可言。

多重诵读——品古诗之味

“诗乃诗人的心声”。 只有在朗读中,学生才能品味诗的语言,才能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才能被诗中的情感所感染并与之产生共鸣。古人有“七分诗三分读”的说法。因此,引领学生诵读是古诗教学之根本。在教学中,诵读应该是有


层次的。如本课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求学生自由朗读,有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开始,再要求读得字正腔圆,读得抑扬顿挫、韵味十足,读出诗的节奏感,最后在品读诗句中进一步读出情感。读得层次分明,一步一个台阶,层层提升。如此诵读,学生才能读出意、读出境,读出情、读出味。其中最能调动学生诵读兴趣的莫过于品读诗句这个环节。还记得在学习第一行诗时,分别让学生从诗人和兰花两种不同的角色进行多元解读后个性化地诵读诗句,学生的诵读激情顿时点燃。通过反反复复的吟诵,兰花那坚贞不屈、坚韧不拔的形象定格在学生们的头脑中。

古诗的语言凝练,跳跃灵动,意境悠远。常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之处。作为教师须要独具匠心,发掘诗句中的精妙之处,让学去生品味“寻常语”的不平常。教学一、二行诗句时,当学生想象到兰花身处恶劣的环境依旧长得生机盎然的画面后,引导学生欣赏“身”字。在诗人的心中兰花是有血有肉的生命,行诗中有一个字特别传神。学生经过短暂的思考,发现了“身”字。诗人不用“生”而用“身”,把对兰花的爱浓缩在这平淡无奇的词语中。学生顿悟后再朗读诗句显得格外动情。由此让我深深地明白:每一个中国文字都能让我们生发出一种敬重、一种亲近、一种珍爱、一种惊叹。

走近诗人——悟诗人之志

中国古诗博大精深,每一首古诗都是诗人心路历程的写照,与诗人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品读一首诗其实就是品读一段独特的人生经历。《题画兰》这首题画诗,诗人既是对兰花的高度赞美,又是自己的人生独白。所以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感悟诗歌的内涵,就必然要走近诗人,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诗人了解兰花为线索,引导学生体会到诗人爱兰花,对兰花的钟爱渗入到诗人的骨子里,诗人的人生里。诗人与兰花溶于一体。融合的的是他们的神韵,他们的品性。教学中,在学生交流的资料基础上,教师有补充了诗人的生平。尤其是为官之时和罢官与老百姓临别赠诗的那段精彩的故事,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了诗人。同时明白诗人画兰、写兰的原因,从而对诗人由衷的敬佩,一位身怀绝艺、品行高尚的人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除了资料的补充,板书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发现兰花与郑燮的有名是因为他们都有相同的秉性。

古诗,它有一种魅力,有一种触动人心的力量。《题画兰》这首古诗让我和孩子们读出了一缕香,一簇花,一个多才多艺、追求自我、淡泊名利、清正廉洁


的人,一种中国人独有的品格。

即将掩上书本,我是多么希望这合上的书本依旧能展现中国名花的迷人风采、依旧散发着中国语言文字的芬芳、依旧延续着我们每一个中国孩子对人生执着的追求!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87ad97dac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08.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