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刈麦》教学四步谈

2022-04-23 15:15:2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观刈麦》教学四步谈》,欢迎阅读!
教学,麦》

《观刈麦》教学四步谈



教学古诗《观刈麦》(见七年级语文下册),我根据学生的基础特点,采取“一疏、二抓、三看、四背”的教法,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一、“疏”通诗意,了解背景

名诗之所以流传至今,就是因为,其字句是经典的,是经过作者反复推敲的浓缩的精华;就是因为,作品中包含着作者深邃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不为学生介绍写作背景,不帮学生疏通诗意,那么学生就很难走进作品,更谈不上去理解作品了。

我在教这首诗时,就讲了这样一段话:“《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没有事功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诗人三十六岁。周至县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苦难也知道得最清楚。诗人想到自己四体不勤却饱食禄米,内心十分惭愧,于是直抒其事,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写作背景介绍后,接着我就随文疏通诗意。通过我对本文写作背景的介绍,诗意的疏通,学生对本诗有了感性的认识,为下面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抓”关键词,融进情景



1 3


在教学中,我抓住“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中的“力”“惜”等关键词,架设“桥梁”,前连后贯,引导学生在读中咀嚼,在读中消化,在读中想象:“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描写的是怎样的景象?劳动人民是何等的凄惨?如此进入情境,学生将从中感悟到劳动人民在特定的情况下,独特的矛盾心理――农民并非不知夏日炎热难当,但是为了抓紧时间在长长的烈日里抢收麦子,心里想的只是幸好夏日长,快割麦子,顾不上烦恼天气炎热。这样就自然地引发了学生对农民疾苦的深切同情,对当时害民的赋税制度的憎恶。学生就自然地与作者在思想上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其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三、“看”视频片,追本溯源

看有关视频,对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深刻领会诗人的写作意图,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看视频,意在追本溯源,帮学生形象地认识封建制度下,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及其残酷剥削的累累罪恶,抚今追昔,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和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进而引导他们立志奋发,为创造更好的未来而努力学习。

四、“背”诵强记,储备知识

在学生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我再去引导他们认真地背诵,这样的背诵不仅快速而且不容易忘记。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一直认为,优秀的古诗不仅要看,要理解,而且要摘抄,要熟背。多背诵一点古典诗词,可增加孩子语言积累,提高孩子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让那些饱蘸诗人智慧、风骨、胸怀和操守的美文警句溶入学生的血液中,这



2 3


样才能使学生变得更聪明,知识更渊博,能够出口成章,在驾驭语言方面进入广阔自由的境界,在对诗句理解方面进入更高的境界。 总之,教学古诗,方法多多,以上四点是笔者在教学古诗中激起的四朵浪花,不到之处还请同仁们批评指正!



3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89ca0ffce1755270722192e453610661fd95a0c.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