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学生学好古典诗词

2022-11-01 06:18: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如何引导学生学好古典诗词》,欢迎阅读!
古典诗词,学好,引导,如何,学生

如何引导学生学好古典诗词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诵读诗歌,固然重要,但作为一名中学,学习唐诗时,仅仅靠背是不行的,赏析才是最重要的,更何况理解更有助背诵。但学生毕竟与那年代相距甚远,要理解古诗词有一定的难度,甚至由此有可能引起一些厌学情绪。而怎样才能引导学生学好唐诗宋词,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与教学后,我深有体会:学习古典诗词,朗读是必不可,但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作深层的品味,去实践创造。

一、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开头很关键,所以上课伊始就可以借助各种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譬如学习《长恨歌》时,首先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上相关的事件,尤其是马嵬坡这带有悲剧色彩事件,其中的唐玄宗、杨贵妃、杨国忠都是学生熟悉的人物,对此学生都踊跃发表意见。这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帮助学生理解唐太宗的感情,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如在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时,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就是很好的的开头。片头歌听来豪放、浑厚、悠远而略带苍凉,内容和基调与这首词的风格、作者的心境相近,有利于学生对这首词豪放的风格和作者思想感情的感受、理解。选用这一电视剧片头作为导入,很快唤起学生对电视剧《三国演义》有关情节、场面的回忆,激发了他们的思想情感和兴趣,奠定了鉴赏的基调。

二、在比较学习中,开拓学生思维。

在学习古典诗词时,通过比较学习,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思维。 1. 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对张久龄《望月怀古》“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古人评价很高,说它是千古名句,不同凡响。试与下面描写的诗句比较,说说不同凡响在哪里?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李白《月下独酌》: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赵鼎《鹧鸪·健康上元作》“花弄影,月徘徊” 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通过比较,学生便容易理解了:这些诗句,皆将写景与抒情融合为一,形象地写出了或是恋人间的相思,或是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或是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但张九龄这两句,不仅将写景与抒情融合为一,而且从中体现出诗人博达宽广胸襟,为千古名句。

2.在学习杜甫的《登岳阳楼》时,则与《临洞庭上张丞相》进行对比

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与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二者都是对洞庭湖的广阔景象的赞美的神来之笔。但从诗人个人感情来看,孟浩然之写出了个人沉浮和一己得失。而杜甫句比孟浩然句更显开阔、博大,不仅写出了洞庭湖壮观景象,诗句“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更显出诗人博大情怀,同时也可看出他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在学习白居易的《长恨歌》时,可与《琵琶行》作比较。

这两首诗有很多相似之处。首先是主题都具有双重性。《长恨歌》既对唐明皇的荒淫误国,杨贵妃以色邀宠有所批判,特别是在诗歌的开头;又对他们之间忠贞不渝的感情有所同情,甚至歌颂,特别是在他们的爱情发展成悲剧之后。《琵琶行》既刻画了一个不幸歌女的形象,又通过“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抒发了自己“谪居卧病浔阳城”后的苦闷心情。其次是艺术手法上也有很多相同之处。一是抒情与叙事的紧密结合,它们既是以抒情见长的叙事诗,又是以叙事见长的抒情诗。诗中既有凄婉感人的情节,又有真挚动人的情感。二是结构安排独具匠心。从大结构上看,这两首诗层次分明,一气贯注,都以叙事为线索,穿插抒情,写出了情节的发生、发展、转折、高潮、结束三是善于描写,形象多姿多彩,语调圆润流转,语言精美通畅。《长恨歌》尤富有色泽美,杨贵妃可谓“淡妆浓抹总相宜”《琵琶行》尤富有音乐美,它不但详尽写出了琵琶女弹奏的全过程,而且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弹奏的音乐效果。《长恨歌》尤富有色泽美,杨贵妃可谓“淡妆浓抹总相宜”《琵琶行》尤富有音乐美,它不但详尽写出了琵琶女弹奏的全过程,而且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弹奏的音乐效果。这么一比较,既能很好的理解这两首长篇叙事诗,又能明白白居易的写作特色。

三、在学习中批判,在批判中创新

在学习中批判,在批判中创新,只有这样,在鉴赏古典诗歌的过程中才能常学常新。但理解一首诗歌,背景资料是必不可少。

白居易的《花非花》,对诗中的主题,历来就有不同的说法。

有人认为是悼亡之作,也有人认为是感伤身世之作,还有人认为是为妓女而作。这时可引导学生根据整首诗,联系白居易的生平、思想和写作背景,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只求有根有据,能自圆其说就是。

背景材料:1、白居易自小聪明过人贞元十六年(800)等进士第,历任左拾遗、翰林学士。在儒家“兼济”思想的指导下,他不怕得罪权贵近□,连续上书论事。元和十年,两河藩镇割据势力联合叛唐,派人刺杀主张讨伐藩镇割据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率先上疏请急捕凶手,以雪国耻。但却被腐朽的官僚势力攻击为越职言事,并捏造“伤名教”的罪名,将他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后来又得到皇上的重用,再次回到京城。一开始,白居易行事的坦荡刚直、勇于任风格依然不改,为了坚持立场,甚至不惜和多年好友元稹翻脸。然而政治集团之间激烈的倾轧斗争终于让他渐渐懂事了,白居易从忧虑到失望,再到逃离,他承认自己的失败,为了躲避政治旋涡,甘心外放,做地方官去了。个人的意愿在庞大的命运车轮前显得实在太渺小,只有少数人一生都是斗士,白居易不是那种政治需求特别强烈、个人意志特别坚定的人,诗人早年的理想已经在现实中渐渐消磨。晚年闲居农村,皈依佛教。他晚年蓄养大量家姬,还亲自指点她们学习乐舞。他10年内换了3批家姬,只是因为过了几年就觉得原来的家姬老了不中看,而这个时候他自己已经67岁了。

于是学众说纷纭,各抒己见,虽然见解未必就有道理,但他们的创新精神很可嘉,而虽然有些未必就有见解,但他们的质疑精神却不能否认。说法如下:

——白居易虽然与《真娘墓》和《简简吟》两首悼亡诗在形式上有一定的相同之处,但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8faaa05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012743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