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这一学科在大航海时代就已经开始发展》阅读练习及答案

2022-04-28 14:14: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博物”这一学科在大航海时代就已经开始发展》阅读练习及答案》,欢迎阅读!
博物,航海,学科,练习,答案

二、阅读理解

3.(12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博物”这一学科在大航海时代就已经开始发展,虽然大航海的目的是发现殖民地而非科学探索,但每发现一块新的殖民地便要记载此地的粮食植物,生活方式,能播种什么作物,甚至于不同的矿物质分布,最早的博物学就这样发展起来。“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东西,气候条件如何”便是博物学最早的研究范畴。在早期,博物学便是除了数域外其他科学的统称。今天,博物学则是指包括当今意义上天文、地质、地理、生物学、气象学、人类学、生态学、自然文学、动物行为学、保护生物学等学科的部分内容的一门科学。它是一门与大自然相关的学科,这也是博物学的核心。它关注的是如何有利于改进人与自然的关系,有利于人的生存,如何让普通人日常生活更好,让生态系统更可持续。

无论是中国古代的博物文献,还是西方早期的博物研究,都涉及人对自然万物的认知。这里仅列举两位与自然对话的隐者作为典型,一位是中国的陶渊明,一位是美国的梭罗。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被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他的田园诗描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意生活,还有“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审美画面。但他描写的菊花是什么品种,他看到的“飞鸟”又是什么鸟,没有人去追问这样的问题,因为中国古典文学的思维逻辑和审美情趣在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种境界是由多种物象自然关联而呈现出来的瞬间,只能意会,不可言传,而且“会心处不必在远”。

梭罗的故事和思想早在民国时期就被介绍到了中国,1940年的《改进》杂志连载了白石翻译的美国学者德莱塞的文章《梭罗的思想》,还附有《梭罗略传》,次年出版了《梭罗》一书。文章评价“他不欢迎专门化或专门的学识,因为他认为这些并不跟人与自然现象的相对关系相符合”。他认为“人是大地的产儿”,“是宇宙的一分子”。

两位隐者相隔1500多年,我们今天透过陶渊明的影子去看梭罗,会觉得似曾相识,梭罗就是美国版的陶渊明。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两位崇尚自然的隐者不期而遇。陶渊明的田园诗文和梭罗的散文《瓦尔登湖》是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然而不止于此,两位哲人各有其文化传统和思想资源,却殊途同归,特别耐人寻味。“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种观念表达了人对非自然生存状态的自觉反省和自我矫正,在今天依然是我们与先贤对话、与自然对话的中介,也是博物人生的生动教材。 中国古代有源远流长的博物文化,虽然没有建立起博物学这个学科。借鉴民国时期学者的视野,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博物文化与西方博物学科对接的过程。例如,王国维在《国学丛刊序》中指出:“特余所谓中学,非世之君子所谓中学;所谓西学,非今日学校所授之西学而已。治《毛诗》《尔雅》者,不能不通天文博物诸学;而治博物学者,苟质以《诗》《骚》草木之名状而不知焉,则于此学固未为善。”他将中学与西学对比,又说学问本无中西,本无新旧。那么,《诗经》《尔雅》《离骚》都可以看作古代的博物文献。或者说,中国古代的博物学与文学有共同的源头。1914年中国的《博物学杂志》创刊号发表薛凤昌《中华博物学源流篇》一文,追溯了“吾国博物学源流之大概”。1918年蔡元培为《植物学大词典》作序,也提到中国的植物文献“《尔雅》之释草木虫鱼鸟兽及本草是也”。而胡朴安1928年出版的《诗经学》一书有一篇专门谈“《诗经》之博物学”。

在当时中西对话、古今对话的语境下,中国学者开始以西方的“科学”尺度,梳理中国的典籍文献,将中学与西学相提并论。其实中国古代的博物“多识”之学有


自己的知识体系和发展脉络,与利用显微镜考察自然对象的博物科学,是没有渊源关系的。值得反思的是,由于西方博物学科的教材进入中小学,中国传统的综合的博物文化就此中断。我们今天提倡复兴博物学,应该进一步追溯中国本土的文化源流,与古人对话,与民国学者对话,但不必拘泥于西方的“科学”尺度。就当今的博物图书编写而言,与其用西方博物学去解读诗经、楚辞、唐诗等文本,不如呈现古代“多识”之学与咏物文学的内在关联。

1)第段加点的“教材”在文中的意思是 2)下列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最早的博物学在大航海时代,伴随着航海被人们不懈探索而发展起来。 B.有着不同文化传统和思想资源的陶渊明和梭罗在博物人生中殊途同归。 C.中国古代的博物“多识”之学与西方的博物科学是没有渊源关系的。 D.当今博物图书编写应呈现古代“多识之学”与咏物文学的内在关联。 3)文章将陶渊明与梭罗相提并论的意图是

4)第段作者大量列举了民国学者的研究,其作用是什么?

二、阅读理解

3

1)自觉追求自然生存状态的典型范本。 2A

3)首先用来论证“中国古代的博物文献和西方早期的博物研究,都涉及人对自然万物的认知”的观点;其次也为下文观点的提出提供有力的佐证。

4)首先用来论证“中国古代有源远流长的博物文化”的观点,同时也用来支撑下文“中国学者开始以西方的‘科学’尺度,梳理中国的典籍文献,将中学与西学相提并论”的论断。这两个观点与中心论点“复兴博物学,应该进一步追溯中国本土的文化源流”密切契合,使中心论点的提出更有说服力和针对性。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913905f0b75f46527d3240c844769eae109a36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